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是否能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很多教师都会介绍这样一个拓展实验,如图1所示,将小车与重物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车与砝码盘之间砝码的转移来研究整体的合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呢?
  先来回顾一下以小车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在实验中认为绳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即
  T=mg,但由于加速度的存在,受力分析应如图2所示.
  图1 图2
  绳的拉力应满足
  T=Ma ①
  mg-T=ma ②
  由①②可得T=MmgM+m ③
  可见绳的拉力并不等于重物的重力,这就导致了实验的系统误差,当满足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重物质量时才能减小这个误差,但此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由①②又可得到 mg=(m+M)a ④
  该式似乎与牛顿第二定律很“相似”,等式右边“m+M”为整体的质量,a为“整体”的加速度,“mg”就是整体的“合力”.因此④式好像是以小车和重物所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按照这个思路,由于系统的合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只需将砝码在小车与砝码盘之间转移,这样就能在改变合力的情况下保持总质量不变,进而可以研究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该方法好像通过转移研究对象,巧妙地避免了以小车为研究对象时的系统误差,但这种方法正确吗?
  当研究对象是由多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系时,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应该写成F合=∑miai即系统的合力等于系统各个部分质量与加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当系统各部分的加速度均相同时,该式可写成
  F合=a∑mi=m总a
  ,这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整体法.而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当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时,虽然小车与重物的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故不能写成(m+M)a的形式,其表达式应为
  F合=mm+MM
  ⑤
  图3
  根据矢量的计算方法(图3所示),等式右边应满足
  mm+MM=
  m2a2+M2a2
  =m2+M2a
  ⑥
  由①②可得 a=mgm+M ⑦
  将⑥⑦代入⑤式可得
  F合=mm+MM=
  mgm2+M2m+M
  ⑧
  且满足cosα=maF合m
  m2+M2
  .
  为了验证⑧式的合理性,我们对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图5
  可见整体的合力并不是mg,应满足
  F合=mg+N,其中弹力为定滑轮给绳的作用力,大小满足
  N=2T,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45°,由三角形法(如图5所示)可得
  cos45°=N2+m2g2-F2合2Nmg
  ⑨
  将③代入⑨式,可得
  F合=mgm2+M2m+M
  ⑩
  且满足cosβ=F2合+m2g2-N2
  2F合mg
  =mm2+M2,即α=β.
  因此结果与⑧式的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⑧式才是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文章一开始所说的以“整体”为研究对象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错误地将整体的合力看成是“mg”,并且用小车的加速度代替了整体的加速度,因此④式并不是整体的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故验证④式的正确性并不能说明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其他文献
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方体是空间图形中最基础、最常用、最重要的几何体.其本身中的点、线、面位置关系包涵空间图形中所有的位置关系,通过切割可得到形形色色的柱体、锥体、台体,所以说正方体具有很多其它图形不具有的特性.如果能挖掘题设条件,利用其特性,可使问题简洁明快,让不同基础和能力的考生自我发挥;同时解题思路又得到了开阔,又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优化解题过程的能力.本文举例说明正方体
近几年来,在高考中经常出现与解析几何有关的参数取值范围的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能很好地考查学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比较棘手,这类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构造相关的不等式,然后求出不等式的解.那么,如何构造不等式呢?本文根据平时教学心得提出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一、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  在解析几何中,直线与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问题
我们知道,每一个同学的相貌特征、性格品质、学习、劳动态度,爱好兴趣都有所不同,因而思考问题获得的方法都有所区别.每个同学的解答是我们思考解题方法多样性的源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工作之余能做一些收集工作,对下一届的教学应该有所帮助.现就一个填空题的解法呈现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题目:如图1,△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  O,  AB=2,AC=3,BC=7,则  AO·BC等于.  图1 图2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平面向量的代数性质和几何性质的桥梁,在平面向量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好坐标系这一工具,将收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例证向量的坐标形式在平面向量问题求解中的应用价值.  一、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  例1 (2008年广东理)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与BD交于点O,E是线段  O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与CD交于点F.若  AC=a,  B
学习导数后使解决函数问题又有了新的工具,对于有些用传统方法求解有困难的问题,利用导数进行求解会变得简单、明了.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导数这一功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与技巧.下面举例分析,相信对同学们定会有所启迪.  一、求数列或级数的和  用常规方法求数列或级数的和,有时需要很强的技巧性或计算很复杂,此时若能够灵活地利用导数求解,常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简捷、快速获解.  例1 求和  3C0n+4C1
当遇到题目中含参数问题时,如果正面考虑很困难,则可通过主元与参数的换位思考,重新设定参数,不仅会得到很自然的解题思路,而且求解过程更加简单快捷.  例1 已知关于x的方程x3-ax2-2ax+a2-1=0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则实数  a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习惯上我们把x,y,z等字母表示的量看成主元,实际解题时,应因“题”制宜,换位思考.由于题目是关于  x的三次多项式不容易分解,故尝试通过主
关于“平衡”这个名词,我想大家能有很多相应的联想,二力平衡、三力平衡、共点力平衡、动态平衡、平衡的临界、平衡的极限等等.而且对于这些不同的名词联想,都有着相应的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法.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各种关于“平衡”的类型题.  一、一般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则)  图1  例1 如图1所示,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不计摩擦,则球对挡板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