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表“情”方式对记叙文写作的几点启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多地高考写作中不允许写诗歌,但诗歌从来没有远离我们的视线,甚至一直滋养我们的写作。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一直尝试着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让学生们完成一篇篇有意境有情感的作品。
  诗人把情感建立在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之上,使之变成一种意味无穷的审美情趣。而记叙文不管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也都在传达作者的情思。虽然文体有别,但语言艺术是有共性的,我仍然觉得古诗词表“情”方式对记叙文写作有很多有效的启示。
  一、意象丰富,意境和谐
  “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意,“象”指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物象或景象。诗词中春风、秋雨、月光、蜡烛、梅花、竹等等都是常见意象。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丰富的意象、和谐的意境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作者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意境,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凄苦,引出了思乡和报国的情怀。
  诗歌中的意象组合运用到记叙文中也能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记叙文的情节有的曲折动人,有的波澜不惊,但若有个意象,恰当地嵌入情节之中,承载作者的情思,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含蓄蕴藉,意境朦胧。所谓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凝聚情思的物象营造一个感人的情境,传达真挚的情感。《见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作者写爷爷奶奶之间的爱,选用了“梧桐树”这一“见证”爱的意象,营造了一个伤感又温暖的意境,让读者切切实实感受到爷爷奶奶之间的爱与温情。
  “老家的庭院中有一棵很高的梧桐树……据说这是爷爷奶奶结婚时栽的……还记得爷爷总在树下乘凉……每次回去都看见奶奶坐在梧桐树下,我坐在她旁边,听她讲小时候的事。讲她用竿子打下梧桐花,让我吸里边的花蜜;我有时不听话,不肯好好吃饭,她绕着树追我;后来,便讲到了爷爷,她笑着讲,眼中却有泪花在闪烁……也许这棵梧桐树永远都生活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见证……”
  二、细节真实,画面传神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巨大,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抒发作者感情真切动人,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全诗平中见奇,有点石成金之妙。
  李清照的《点绛唇》:“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人抓住少女为了掩饰一下自己偷偷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却去“嗅青梅”这一细节,把她惊诧、惶遽、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从而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在教授诗歌时,我重点讲解细节,并让同学们用心体会,请他们在写作记叙文时也要学会锤炼语言,有“细节”的意识。无论什么时候,丰润、真切、细致的形象,要比单薄、枯燥、模糊的形象更吸引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获奖记叙文《挤》中有这样一段:
  “但太阳似乎并未打算放弃,一点一点地探出身子,一点一点地挤出云层最后,它一跃而出,照亮了海面,也照亮了我心中那朵积雨的云。沐浴在第一缕霞光中,我豁然开朗:挤出黑暗,才能拥抱光明。”
  “探”、“挤”、“跃”等细节表面上写太阳重现的过程,实际上传达了作者心中的乐观拼搏的信念。
  诗歌是很强调画面感的,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的是一幅萧瑟壮美的长江秋日图,看似无人,人自在画中。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包含人、事、物、景的动态画面。借鉴诗歌的画面,我指导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场面:
  “爸爸着急着扶我上车,妈妈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赶路的手挡在头上拼命往前。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隐匿了踪影,只剩下街上的垃圾随风狂舞。”
  生活的艰辛尽在这段传神的场面描写中。
  三、起承转合,结构浑然
  诗歌中篇章结构最常见的技巧是起承转合、先景后情、以景结情。我在教授诗歌时发现,诗歌的许多结构技巧,我们同样可以用在记叙文写作中。
  “起”与“承”即按照时间或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展开,记叙文的“转”着重体现在插叙以及情节的波折上。
  记叙文《第一次约会》采用倒叙的方式,写我与“女朋友”第一次约会,但被父亲发现,剑拔弩张时父亲并没有当场揭穿,晚饭时居然也没有说教,晚饭后同样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语重心长地与“我”交流,结尾竟然对“我”说:“小伙子,你的女朋友爱你,但是你的老爸比她多爱你18年!”一次次的“父子战争”都化解为和风细雨,原来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读来不免拍案叫绝。
  记叙文的“合”不可漠视,尤其考场记叙文点题十分必要,总结全文时可议论可抒情,当然还可以描写。诗歌中先景后情、以景结情的结构模式对记叙文写作的有效启示,便是强调环境描写对抒发感情的作用。如《月光下》末尾写道:“月光下,小路边,吹着蒲公英,看着萤火虫,恍惚间以为泛着星光的溪流便是那天外的流星。”以景作结,首尾呼应,结构浑然一体,让读者瞬间融入到美好的意境中。
  诗文本来就有共通处,如若我们从短小精悍的诗词中得出一些写作奥妙,或许写作记叙文时便得到些许启示,使我们的学生面对写作时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实施以退耕还林、生态林保护为重点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吉林省按水利部的部署于2002年4月份完成了《吉林省小水
课程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钟启泉教授指出:“教育问题、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响应。”为此,本文拟就语文课程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课程标准缺乏操作性  课程标准是各门学科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最直接的行动纲领。所以,课程标准的制订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纵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今年三月,我有幸参加了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真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教师培训活动,也有幸成为这次活动的评委。整个活动全程紧凑,在赛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华山论剑,在下水文、粉笔字、朗诵三项语文基本功比赛上,各放异彩。在这里让我心生震撼的是本次“真语文”教师培训活动请来的各位名家,为大家倾情奉献的示范课和精彩讲座,让我这个在语文教学上摸索前行的年轻教师,如沐春风。“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来
语文教学是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战场与支点,将“对话教学”这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既是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笔者多年来立足教学课堂,深入进行课改探索,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笔者在此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师生对话,民主互动  “对
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兴趣差异,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化学学习环境,在各自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具体到高中化学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福建省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生产力水平较低,对电力的需求不大,加上旧管理体制的束缚,福建农村水电1949-1978年间的30年间的发展相对缓慢。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