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是最基本的语言素养,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语感强的人,不但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说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意到笔随,而且能够在瞬间对他人语言的要点、情味、言外之意作出准确辨别。
培养语感的途径多种多样,这里仅说说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一、 聆听静受熏语感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口、眼、心多功能感官合作完成的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那么,聆听则是耳和脑共同参与的语感的阅读教学的热身阶段。聆听是学生有目的地用听觉去感受、辨析、吸收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让听觉引领自己的心灵进入有声语言所创设的环境中的语言教学,学生能够从中聆听言辞的朴素与绮丽,辨别声调的轻快与低沉,感受语流的舒缓与急促,体验感情的褒扬与贬抑,刺激和熏陶学生的语感。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在精力集中、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完全脱离书本,宁静地聆听示范朗读或播放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文中有哪些地方写到了背影?带着问题,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推理。经过认真听,归纳出共有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四处。这样,聆听不仅共同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郁,课堂气氛活跃,语感也随之潜滋暗长。
二、 诵读感悟触语感
诵读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本身就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蕴涵着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不可言状的意境。富有诵读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有感情的诵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的结果。譬如,贾平凹的《月迹》,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诵读方式。首先,结合旁批,让学生默默地心诵,大体上把握读法;其次,出声细读,读出语言的感觉、文字的韵味来;再次,精读,找出最能体现月美的段落,勾画圈点精彩语句,并随着配乐的节奏、韵律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类追寻美好月迹的心性,引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愫,使他们在诵读精美文句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触发了语感的形成。
三、 品读揣摩悟语感
任何一篇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深厚的情感。学生阅读品味这类文章,就要结合语文知识和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审文嚼字,思索探究,从上下文的关联、音韵和节奏等方面揣摩谋篇布局的旨意、品读遣词造句的优劣、深掘内在隐义的深浅,欣赏格调情味的雅俗等。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有许多颇值得品读再三的文字,令人百读不厌,爱不释卷。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段文字多用短句,其划线部分字数相当,节奏和缓,音韵自由,经反复品读,颇耐寻其味。而括号里的字词将本来描写的紫藤萝静物完全生化了,在读者眼前爆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其蓬勃之状,势不可当。这就是文字经过反复品读、深析揣摩、刻力领悟、意会欣赏之后自然溢发的醇香。只要如此用心品读揣摩,诸多佳作都能经咀嚼悟出丰富的内涵,进而对语言的感受也会自然转化成敏锐的语感能力。
四、 积淀升华蓄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三百”是积累,“不会”“也会”就是蓄积在胸的语感升华成了无意识的表达。从思维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大量的经验积累,不可能形成语感。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垂青史册的名篇名作要诵记积累,一些优词丽句、名言俗语值得积累;不仅是优美的诗文、散文需要吟诵积累,小说的精彩片段、议论的事例论据也要朗诵积累;不仅现代文能积淀语感,优秀的文言文更能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又如,“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文段中的斜体字,由客观的写实直接过渡到主观的写意,超越时空,完全创造出字人无界、文情交融的意境。而划线部分更耐人寻味,它以深厚内蕴的文字沉淀了一次心灵的海啸飓风,荡涤了人的心灵烦浊的阴暗面,萌发了激发进取的积极因子。这席卷人的内太空的大风暴俨然一次心灵的洗礼,使人重获新生,再度矜雅。
类似这种蕴含富足,恻动人心的好文段,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多多积累,从思想深处积蓄语感能量,培养艺术语感。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总之,语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有捷径和诀窍,只有天道酬勤。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聆听熏陶、诵读分析、品读揣摩、积累记忆的基础上,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自然沉淀,形成敏捷的语感能力。由于英语热的冲击,中学生的汉语语感处于被忽略的重要关口,只有深入教学实践,长期持之以恒地训练,坚持毫不松懈,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让他们顺畅地表情达意,妙语连珠地说话,意到笔随地写作,真正享受美妙语感,享受惬意人生。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培养语感的途径多种多样,这里仅说说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一、 聆听静受熏语感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口、眼、心多功能感官合作完成的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那么,聆听则是耳和脑共同参与的语感的阅读教学的热身阶段。聆听是学生有目的地用听觉去感受、辨析、吸收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让听觉引领自己的心灵进入有声语言所创设的环境中的语言教学,学生能够从中聆听言辞的朴素与绮丽,辨别声调的轻快与低沉,感受语流的舒缓与急促,体验感情的褒扬与贬抑,刺激和熏陶学生的语感。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在精力集中、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完全脱离书本,宁静地聆听示范朗读或播放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文中有哪些地方写到了背影?带着问题,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推理。经过认真听,归纳出共有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四处。这样,聆听不仅共同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郁,课堂气氛活跃,语感也随之潜滋暗长。
二、 诵读感悟触语感
诵读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本身就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蕴涵着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不可言状的意境。富有诵读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有感情的诵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的结果。譬如,贾平凹的《月迹》,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诵读方式。首先,结合旁批,让学生默默地心诵,大体上把握读法;其次,出声细读,读出语言的感觉、文字的韵味来;再次,精读,找出最能体现月美的段落,勾画圈点精彩语句,并随着配乐的节奏、韵律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类追寻美好月迹的心性,引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愫,使他们在诵读精美文句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触发了语感的形成。
三、 品读揣摩悟语感
任何一篇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深厚的情感。学生阅读品味这类文章,就要结合语文知识和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审文嚼字,思索探究,从上下文的关联、音韵和节奏等方面揣摩谋篇布局的旨意、品读遣词造句的优劣、深掘内在隐义的深浅,欣赏格调情味的雅俗等。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有许多颇值得品读再三的文字,令人百读不厌,爱不释卷。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段文字多用短句,其划线部分字数相当,节奏和缓,音韵自由,经反复品读,颇耐寻其味。而括号里的字词将本来描写的紫藤萝静物完全生化了,在读者眼前爆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其蓬勃之状,势不可当。这就是文字经过反复品读、深析揣摩、刻力领悟、意会欣赏之后自然溢发的醇香。只要如此用心品读揣摩,诸多佳作都能经咀嚼悟出丰富的内涵,进而对语言的感受也会自然转化成敏锐的语感能力。
四、 积淀升华蓄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三百”是积累,“不会”“也会”就是蓄积在胸的语感升华成了无意识的表达。从思维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大量的经验积累,不可能形成语感。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垂青史册的名篇名作要诵记积累,一些优词丽句、名言俗语值得积累;不仅是优美的诗文、散文需要吟诵积累,小说的精彩片段、议论的事例论据也要朗诵积累;不仅现代文能积淀语感,优秀的文言文更能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又如,“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文段中的斜体字,由客观的写实直接过渡到主观的写意,超越时空,完全创造出字人无界、文情交融的意境。而划线部分更耐人寻味,它以深厚内蕴的文字沉淀了一次心灵的海啸飓风,荡涤了人的心灵烦浊的阴暗面,萌发了激发进取的积极因子。这席卷人的内太空的大风暴俨然一次心灵的洗礼,使人重获新生,再度矜雅。
类似这种蕴含富足,恻动人心的好文段,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多多积累,从思想深处积蓄语感能量,培养艺术语感。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总之,语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有捷径和诀窍,只有天道酬勤。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聆听熏陶、诵读分析、品读揣摩、积累记忆的基础上,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自然沉淀,形成敏捷的语感能力。由于英语热的冲击,中学生的汉语语感处于被忽略的重要关口,只有深入教学实践,长期持之以恒地训练,坚持毫不松懈,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让他们顺畅地表情达意,妙语连珠地说话,意到笔随地写作,真正享受美妙语感,享受惬意人生。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