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荷塘月色》是经典名篇,针对该文教学,仅停留在文章說了什么内容,或偏力于肢解分析文章语言美感,甚至坐实于政治、伦理等,用索隐去捆绑着理解文章……学生只能了解些解说的内容,觉察到些许表层的美感,道听途闻些索隐的逸事等。其他诸如文章语言形式与人物情感之飘渺,结构与人物思绪之纷杂的关系等需要用深度思维去把握,能够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的问题,他们是无法感受、体验和理解、体悟的。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和思维的凭借;文章是形象的表达和心理的事实。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主要通过在“对文本自身的直觉体验和形象感受中来发展和提升语文性直觉体验和形象思维能力;对文本整体和部分的理解分析中来发展和提升语文性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对文本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辨析理解中来发展和提升语文性思维品质”等三个方面来实现。本文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在对文本的直觉体验和形象感受中发展和提升语文性直觉体验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中指出:“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以语言为手段形成的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等。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和以直观形象与表象为支柱开展思维过程的直觉性思维形态。形象具有可感性,即具有通过形象思维所能把握的生动可感的属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性形象思维能力,是指直觉聚精会神于文章创造的形象上面,运用直觉对形象进行声觉的、视觉的、味觉的、触觉的、想象的等相对明了的器官性适应和感应运动,从而从感官感性方面打动理性和审美情趣,产生情绪的激动和共鸣,进而窥透作品形象自身的脉搏气息,寻出其内在价值意义的过程。
  《荷塘月色》描写叙述了小路、月色、月光、月景、荷花、荷叶、荷香、杨柳、蝉声、蛙鸣、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形象、现实纷扰、江南采莲、故乡等艺术形象。进行直觉体验和形象感受时,要着力于从视觉上谛视荷塘及月色,从听觉上倾听荷塘上、月色下的各种声响,从味觉上品味那荷香、月味,从触觉上感受周围的一切,然后通过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想象来理解作者形象、现实纷扰、江南采莲、故乡等。
  从视觉、触觉看,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月光轻盈荡漾,荷塘安详、柔美。不知是荷塘为月色带来了诗意,还是月色为荷塘创造了仙境?
  运用听觉、视觉和感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一派月华如梦境般的水天之间,作者如梦似幻的喜悦感难以掩盖白天里俗世繁华喧嚣烦恼的羁绊。
  再加以想象理解,文中的“我”沉浸在月下的荷塘上和荷塘上的月色中,“我”是个有生活情调的读书人;“我”是个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者;“我”躁动的心浸润在荷塘月色的美妙氛围里,心灵似乎有了依靠,灵魂霎时得到安放……“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觉”字,意味蕴藉,少这一字,则自由成真,现实却相反。“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和“现在”一词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难言的苦衷。
  朱光潜先生说过:“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它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它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全凭直觉,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沉醉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阅读中对文本直觉体验和形象感受时要拒绝普泛化和抽象化。普泛化范围太空泛,使人不能具体体验;抽象化距离又太远,使人不能具体领略。唯有直觉体验和形象思维才能流连于风光景物之中,欣赏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现形象于直觉。形象的姿态和人的直觉交感共鸣,意识便被形象完整而单纯地占住,然后就能够在想象中接触人物的生活,体验人物的命运,感受时代、社会的脉搏,领会艺术上的悲、喜感情,判别社会的美好和丑恶等。阅读《荷塘月色》,体物入微,以直觉体验感文章形象,接着通过想象感到文章里面去,分享文章的生命,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就变得混化无痕了。

二、在对文本整体和部分的理解分析中发展和提升语文性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


  课标还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文章的精彩全在完整性的综合上面见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但凡是欣赏文章都先要注意到整体,不可离开整体而细论枝节。通过拿拆开文章来论定整个作品的好坏,无异于从斩碎的肢体中寻求活人的生命。对文章割裂式理解是愚蠢的,但就像对人体的解剖一样,要真正了解人体的关节构造,就要深入细察整体内部的各个部分。因此,对人体的解剖和对作品内部的细致体察又是必不可少的。对文本整体和部分的理解分析中发展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指对文章整体和部分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观察、辨识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篇好文章整体与部分在逻辑上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观察、辨识能力体现了思维的敏感快捷和针对性。比较、分析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规定、划界、分析和比较,既能够更好地透析文章部分的表象,又能够洞察文章整体的本质,体现思维的视野张力和深刻性。归纳和概括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对文章的整体和部分的认知方式就从感念表象感受进入了概念思维理解,从而使阅读摆脱了仅对表象进行直接关注的过程,彰显了思维的厚重质感与创造性。   观察、辨识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荷塘月色》文章整体和部分的表层呈现出“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的行踪和“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情绪发展的两种逻辑结构。
  比较、分析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规定、划界、分析和比较,对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认识就呈现为作者为摆脱“不宁静”心理,“忽然想起荷塘”“忽然想起六朝采莲”“到底惦着江南”的三次努力。
  归纳和概括文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可以从《荷塘月色》明线是行踪,暗线是心境和外表、是写景,内涵是抒情,归纳、概括出整篇文章“环形、闭合、对称式”的内在结构。文章的结构,不仅规范严整,而且因结构的丰富预示性体现了内容的开放灵动性。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大千世界的特定时刻,产生了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暗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没有形象的理性是虚无,而没有理性的形象是某物。没有感性的体认就无法实现理性的思考;而没有理性的思考就无法实现理性的审辨。在对文章整体和部分的理解分析中发展和提升语文性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就是于整体或部分间分析逻辑关系,有明白的思维对象,彰显形象思维,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梳理逻辑思维,有充分的思维依据,演绎批判思维,对文章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质疑、批评,从而塑造独立思考的品质。
  在对文本整体和部分的理解分析中发展和提升语文性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还要深入细察文章内部,理解文章内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请看对文章第二节和第六节两段对称文字的比较赏析。
  首先,赏析时要观察,彰显形象思维的作用。第二节写了煤屑路,是用“曲折、幽闭、小”三个形容词来写的;写树,以荷塘为主动对象,写荷塘四面有些杨柳和不知名的树;写今晚淡淡月光下路却很好,并用往日没有月光夜晚的路的阴森森怕人来比较。第六节写“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杨柳最多,却把树作为了主动对象,它们重重围住了路;写月光只能从几段树的空隙下露出;写远处朦胧、苍茫;用拟人手法写了一两点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用蛙声和蝉声既衬托环境的幽静,也衬托人幻灭的心情。
  其次,通过辨识、比较、归纳和概括来演绎逻辑和理性思维。小煤屑路上的所见所感,可以看作是作者由现实进入虚幻和由虚幻步入现实的两个结合点。荷塘四面在两节中前后的感觉变化,主动者不同,前为荷塘四面有些树,后为荷塘四面被树所围住;前写淡淡月光,后写月光只从几段树的空隙露下;前面夜却很好,后面的夜色苍茫、朦胧,夜境幽深、寂静;前面用往日路的阴森衬托今晚路却很好,后面用蛙声和蝉声的热闹衬托我什么也没有。可概括出前后变化写出了作者从淡淡喜悦的超脱境界复返到孤独、失意和烦闷现实的过程。

三、在对文本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辨析理解中发展和提升语文性思维品质


  文章既具有模拟、描绘对象的客观性方面,也具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观性方面,它是造型性和表情性的统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深入地辨析理解文章 “主觀和客观”天然生成的联系,理解二者的互相烘托,才能益见其各自之美。这是语文性思维品质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方面。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荷塘月色,同时也把荷塘月色的姿态吸收于自我。主观人情与客观物理的融为一气使情感得到了化装的满足,作者在拿人的主观力量弥补客观现实的缺陷。作者想要忘却现实而另辟一片荷塘月色天地,他力图以迷离恍惚的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催眠自己,也力图使读者走到这梦境里,欣赏他所创造的世界。然而作者无法彻底地摆脱现实的羁绊,或者说他依然纠结于现实生活的潜意识。他那迷离隐约、渺茫恍惚、不堪追索的情感的本来面目要传达给别人知道,就只能用了荷塘月色这具体的、间接的意象来比拟。
  文章写了江南采莲和惦念故乡。荷塘月色之境无法使作者摆脱对现实的失望,于是,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盛况,作者心境由失落、烦躁又变得温暖、明朗,然而这越发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对现实的深深失望和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也就更能理解作者寻求解脱的种种努力失败后的那份悲凉。因为人只有在对现实深深失望的时候,才会到历史和回忆中寻求切合自己理想的东西。写惦念江南,思念故乡,也许可看作作者对精神故乡的回归吧?现实总归是现实,现实是他乡,精神却可以自由自在,精神是故乡。这样的结尾不可以留下悠悠不尽的余味吗?丰富华严的现实世界或许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但作者惦念的江南、思念的故乡,却可以是一种自由自在精神世界的理想。
  像这样深入地辨析理解文章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能把文章的理解由复杂化为单整,寓杂多于整一,更可以把文章理解的深度推进一层,在阅读中真正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性思维品质。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超脱经验。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就阅读本身来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考据都是题外事,考据所得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阅读却不是阅读本身。《荷塘月色》写成的1927年,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一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此时的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着纷乱的国事、烦人的家事和单调乏味、不如己意的公事等。”这些应该也必须作为促进阅读本身理解的材料,但我们决不能去坐实于政治、伦理等,用这些考证索隐去捆绑文章阅读理解自身。仅仅考证而不重视阅读本身无异于种而不获。
  法国象征派提出:“各种感官默契旁通,视觉意象可以暗示听觉意象,嗅觉意象可以旁通触觉意象,乃至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生灵贯注、息息相通的。”《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导火线导出了一个光辉四射的全无机杼的荷塘月色的意象世界。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形形色色,作者注重了移情、象征、通感、比喻、拟人等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锤炼。《荷塘月色》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锤炼是符合文本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规律的,理解时要辨析理解何为客观,何为主观,主观和客观是如何艺术地统一在一起的。
  就如此深入地辨析理解文章,理解到文章的版本、来源以及与文本切身的作者生平考据的客观事件仅只可作为理解文章的凭借而不是理解作品本身,同时细致品味作者描写形象时象征手法的运用,移情、通感、比喻、拟人等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锤炼等各个方面,它们体现了怎样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规律。这样,就可以真正在对文本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辨析理解中发展和提升语文性思维品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雨霖铃》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上阕细致描摹离别的场景,借助景物渲染离别的悲伤之情;下阕动情想象离别后的生活,将别后的孤独、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的内容就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快慢填写完成的,所以,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潜心涵泳,才能读出韵律感,品出音乐美。《雨霖铃》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
从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材节选课文和整本书,有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自价值,揣度教学目标定位和课堂教学设计。选文既是一座开放的宝山,可以鸟瞰全貌,也可以欣赏一方风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我以为,如何借助“这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鉴赏,无论是教授“这一篇”,还是整本书阅读鉴赏,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观照,“这一篇”是整本书的“这一篇”,以点带面;整本书又是以“这一篇”为样本和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词在文中包涵的几层含义。文中没有用中性的动词“说”,也没有用力量更大性子更粗的“喊”,而是用了一个充满了原始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河北省中考,作为区域性的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
由于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变化巨大,学生大都意外连连、颇感突兀;而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感觉还不错,有做模拟卷般的熟悉的感觉。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熟悉,基本上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类似,保持了试卷风格和结构上的延续性。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  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