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地位突出,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在此,本人就怎样走出这些误区,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明确运用史料的目的;从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为原则,慎重地选择史料;增强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误区;问题设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32-2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史料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史料运用出现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得史料运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更恶劣的是学生往往会产生对过去的认识过于主观的态度,或者可能会连一些科学性的历史知识也一味地怀疑,最终使史料运用成为比过去传统教学形式更危险的教育方式。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误区
第一,为“史料”而“史料”,把史料当作一种“装饰”
史料是我们现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让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但是历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史料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史料过多,使得历史教学过程成了史料简单的堆砌,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史料仅仅是用来作为教材的一种生动的例证,仅仅是为了证实教材表述的真实性。几年前我听过一节抗日战争的课:这节课共用了42个幻灯片,几乎每张幻灯片上都有史料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非常仓促,老师的讲解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探究什么历史问题了。这节课就是笔者讲的“为史料而史料”的极端表现。显然,这样的历史课史料唱了主角但却未能完成教学目标,未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不能恰当地处理史料与历史知识的关系
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老师认为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去探究便是符合了新课改的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专注于用史料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忽视甚至是牺牲历史知识的考量。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1832年议会改革”这个知识点时进行了拓展,引用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早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贸易自由代替了保护主义。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显然,材料二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工业革命”是必修2的内容,学生尚未掌握,而且其与“1832年议会改革”这个知识点并无直接关联,只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所以材料二是冗余的,这位老师并未处理好史料和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史料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必须拥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处理史料才能更加顺利;没有历史知识做基础,学生运用史料的活动就会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变成一种猜谜游戏;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都是无益的。而且处理原始史料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讲是有相当难度的,史料并非时时刻刻显得那么有趣,优势甚至是难以理解的。史料和历史知识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可忽缺的事实,若过于偏重史料处理和运用,那么学习活动的“历史性”必然过于肤浅和薄弱,甚至会出现学生上完课后一无所获的现象。
第三,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不可再现,用丰富的史料反映出来生动形象,准确的历史显现,弥补了教材文字图片内容的单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借助一些史料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对新课程的理念而言,关键在于兴趣被撩起后,学生在认识历史本质方面是否能够有所进展,学生分析探究历史的能力是否提高。如果学生的兴趣仅仅是表现在有意愿去接受更多别人给的“故事”,那其实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这种教学即使运用了史料,也达不成历史教学的目标。更糟糕的是还有可能起误导作用。
第四,不恰当的问题设置,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只要选择的史料本身相当不错,能够适合学生阅读能力和课程主题的需要,就一定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即与史料配合的讨论问题不是太大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证据去回答,就是答案已经明显地写在课文之中了,失去运用史料的真正意义;有时一些史料的简短摘录所能提供的证据可能难以支持学生去回答如“请你对……提出解释”或“哪些证据可以用来支持……的观点”之类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当,有时则会造成历史教师的工作被看得过于轻易。
二、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误区的对策
第一,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明确史料运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史料的运用不是用来说明教材上已经有的某种观点或者“史实”;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史料只是一种媒介,学生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媒介。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是运用这些史料去探究历史的方法,而不再是固化的“事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结论、评价,也不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大量的史料去感受、认识真实的历史,并得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二,从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为出发点,慎重地选择史料
选择史料都是为历史教学活动服务的,教师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史料进行必要的整理,然后不带主观色彩,慎重地选择史料。整理和选择史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真实性原则:史料必须真实,避免“戏说”,整理和选择史料还要注意根据背景、时间、性质等甄别史料的真伪,只有史料的真实性得到认定后,方可选用。
2.多样性原则:史料的编选取舍应注意多样化,通过音像、图片、文献、遗迹、遗物等丰富多彩的史料,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客观的真实历史认识。
3.循序渐进原则:建立在史料运用基础上的历史认识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选择史料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处理史料的能力及通过史料的知识接受能力。所以有时候需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必要的注释,包括对生僻的词语、史料的出处、人物的身份等作出恰当的解释说明。
4.适度原则:在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如果一味地使用史料而忽视知识的分析讲解,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结果适得其反,故史料的选择要适量。选择好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剔去那些观点与其他史料重复或相近、文字比较晦涩难懂的,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来源、观点不完全一致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历史。
5.趣味性原则:历史学科中很多知识点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运用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三,增强问题设置的科学性,运用好史料
问题是激化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的前提,也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是课前准备工作很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够充分、熟练地运用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而且很容易走入误区,因此学生运用史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启发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探究历史。设置问题应注意:
1.问题的设置应该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关联:历史教学是以重点、难点知识为中心开展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课程、教材、教学的设计上进行细致的考量,注重材料与教学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的关联性,坚持“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的原则,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出史料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史料的运用,让学生各个分析,最后归纳,即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2.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创造性大打折扣;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够针对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的史料选择得相当不错,但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脱离了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水平,或者题目太大以至于根据已有史料不能够作出充分的说明;这样,预期的教学目的还是很难实现。
总之,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方式,必须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斟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希望我们广大历史老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让历史教学中引用的每一句原文、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等都能把历史渲染得浓浓的,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如陈年佳酿,回味绵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0年(选修科目)说明·历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教学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艾什比.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刘城译.载《面向21世纪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09).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误区;问题设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32-2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史料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史料运用出现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得史料运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更恶劣的是学生往往会产生对过去的认识过于主观的态度,或者可能会连一些科学性的历史知识也一味地怀疑,最终使史料运用成为比过去传统教学形式更危险的教育方式。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误区
第一,为“史料”而“史料”,把史料当作一种“装饰”
史料是我们现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让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但是历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史料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史料过多,使得历史教学过程成了史料简单的堆砌,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史料仅仅是用来作为教材的一种生动的例证,仅仅是为了证实教材表述的真实性。几年前我听过一节抗日战争的课:这节课共用了42个幻灯片,几乎每张幻灯片上都有史料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非常仓促,老师的讲解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探究什么历史问题了。这节课就是笔者讲的“为史料而史料”的极端表现。显然,这样的历史课史料唱了主角但却未能完成教学目标,未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不能恰当地处理史料与历史知识的关系
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老师认为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去探究便是符合了新课改的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专注于用史料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忽视甚至是牺牲历史知识的考量。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1832年议会改革”这个知识点时进行了拓展,引用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早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贸易自由代替了保护主义。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显然,材料二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工业革命”是必修2的内容,学生尚未掌握,而且其与“1832年议会改革”这个知识点并无直接关联,只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所以材料二是冗余的,这位老师并未处理好史料和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史料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必须拥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处理史料才能更加顺利;没有历史知识做基础,学生运用史料的活动就会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变成一种猜谜游戏;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都是无益的。而且处理原始史料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讲是有相当难度的,史料并非时时刻刻显得那么有趣,优势甚至是难以理解的。史料和历史知识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可忽缺的事实,若过于偏重史料处理和运用,那么学习活动的“历史性”必然过于肤浅和薄弱,甚至会出现学生上完课后一无所获的现象。
第三,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不可再现,用丰富的史料反映出来生动形象,准确的历史显现,弥补了教材文字图片内容的单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借助一些史料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对新课程的理念而言,关键在于兴趣被撩起后,学生在认识历史本质方面是否能够有所进展,学生分析探究历史的能力是否提高。如果学生的兴趣仅仅是表现在有意愿去接受更多别人给的“故事”,那其实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这种教学即使运用了史料,也达不成历史教学的目标。更糟糕的是还有可能起误导作用。
第四,不恰当的问题设置,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只要选择的史料本身相当不错,能够适合学生阅读能力和课程主题的需要,就一定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即与史料配合的讨论问题不是太大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证据去回答,就是答案已经明显地写在课文之中了,失去运用史料的真正意义;有时一些史料的简短摘录所能提供的证据可能难以支持学生去回答如“请你对……提出解释”或“哪些证据可以用来支持……的观点”之类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当,有时则会造成历史教师的工作被看得过于轻易。
二、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误区的对策
第一,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明确史料运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史料的运用不是用来说明教材上已经有的某种观点或者“史实”;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史料只是一种媒介,学生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媒介。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是运用这些史料去探究历史的方法,而不再是固化的“事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结论、评价,也不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大量的史料去感受、认识真实的历史,并得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 第二,从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为出发点,慎重地选择史料
选择史料都是为历史教学活动服务的,教师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史料进行必要的整理,然后不带主观色彩,慎重地选择史料。整理和选择史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真实性原则:史料必须真实,避免“戏说”,整理和选择史料还要注意根据背景、时间、性质等甄别史料的真伪,只有史料的真实性得到认定后,方可选用。
2.多样性原则:史料的编选取舍应注意多样化,通过音像、图片、文献、遗迹、遗物等丰富多彩的史料,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客观的真实历史认识。
3.循序渐进原则:建立在史料运用基础上的历史认识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选择史料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处理史料的能力及通过史料的知识接受能力。所以有时候需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必要的注释,包括对生僻的词语、史料的出处、人物的身份等作出恰当的解释说明。
4.适度原则:在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如果一味地使用史料而忽视知识的分析讲解,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结果适得其反,故史料的选择要适量。选择好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剔去那些观点与其他史料重复或相近、文字比较晦涩难懂的,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来源、观点不完全一致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历史。
5.趣味性原则:历史学科中很多知识点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运用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三,增强问题设置的科学性,运用好史料
问题是激化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的前提,也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是课前准备工作很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够充分、熟练地运用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而且很容易走入误区,因此学生运用史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启发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探究历史。设置问题应注意:
1.问题的设置应该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关联:历史教学是以重点、难点知识为中心开展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课程、教材、教学的设计上进行细致的考量,注重材料与教学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的关联性,坚持“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的原则,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出史料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史料的运用,让学生各个分析,最后归纳,即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2.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创造性大打折扣;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够针对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的史料选择得相当不错,但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脱离了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水平,或者题目太大以至于根据已有史料不能够作出充分的说明;这样,预期的教学目的还是很难实现。
总之,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方式,必须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斟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希望我们广大历史老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让历史教学中引用的每一句原文、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等都能把历史渲染得浓浓的,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如陈年佳酿,回味绵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0年(选修科目)说明·历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教学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艾什比.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刘城译.载《面向21世纪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