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教育现状看,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很大问题,幼儿园教育中还是较重视幼儿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形式 教育方法
现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佛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目前教育现状看,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很大问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教育中还是较重视幼儿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第一,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纲要》再三强调让幼儿主动活动。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尊重主体,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既然将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过程就不应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然而,日常生活中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司空见惯,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健康行为。
第二,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应根据《纲要》的目标要求,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应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了解幼儿身理和心理的需求,提供大量幼儿可操作选择的活动材料,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
第三,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1.同伴引导法:家长与教师尽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使他们从小养成大方、合群、热情开朗、团结友爱的心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共抬桌子、整理玩具、收拾积木、互叠被子等,必须共同商量,才能顺利进行。
2.渗透法:在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情绪调适法:当幼儿在自身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家长与教师要教幼儿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以充分的发展。
4.角色互换法:在一定的情景中,或在感受一定的情绪体验后,进行角色互换来体验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
5.游戏法: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驱除“自我中心”,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6.情境表演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在情境中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情绪体验。
第四,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地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与各种环境的交流,只有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才能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形式 教育方法
现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佛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目前教育现状看,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很大问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教育中还是较重视幼儿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第一,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纲要》再三强调让幼儿主动活动。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尊重主体,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既然将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过程就不应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然而,日常生活中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司空见惯,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健康行为。
第二,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应根据《纲要》的目标要求,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应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老师应该了解幼儿身理和心理的需求,提供大量幼儿可操作选择的活动材料,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
第三,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1.同伴引导法:家长与教师尽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使他们从小养成大方、合群、热情开朗、团结友爱的心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共抬桌子、整理玩具、收拾积木、互叠被子等,必须共同商量,才能顺利进行。
2.渗透法:在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情绪调适法:当幼儿在自身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家长与教师要教幼儿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以充分的发展。
4.角色互换法:在一定的情景中,或在感受一定的情绪体验后,进行角色互换来体验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
5.游戏法: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驱除“自我中心”,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6.情境表演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在情境中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情绪体验。
第四,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地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与各种环境的交流,只有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才能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