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清末新政》一课,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清末新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74-02
  清末新政发生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洋务新政和戊戌新政的做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具有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大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清末新政作为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其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及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一、立意
  在岳麓版的必修课本以及选修课本里均没有专门地用一课来介绍这段历史,只是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第17课中有三段文字简单提及相关内容。从它在教材中所占篇幅来看,学生很容易忽略这段历史,但是纵观近五年的历史高考全国卷,清末新政总共出现了三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课整合了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梳理和分析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过程,挖掘了清末新政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绘制历史时空轴,学会梳理历史演进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体会实证精神,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历史理解: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清末新政的概念以及影响的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恰当的史料,让学生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客观、辩证地评价清末新政的影响。
  历史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清末新政作为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开端,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及精神,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清末新政的实质以及感悟清末新政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及精神。
  四、教学过程
  由2013—2016年历史高考全国卷考查过的题目导入新课。
  【环节一】概念解读
  学生活动:用PPT展示他们收集来的有关清末新政的内容,让他们讲述对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与了解。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表述,并梳理清末新政的概念,即从1901年至1911年清王朝覆亡为止,清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史称“清末新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辛丑新政”“新政”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并得出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与概括能力。
  【环节二】新政的背景
  学生活动:绘制1895—1901年的历史大事件的时空轴。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绘制的时空轴,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历史时空轴,学生能够清晰地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新政的过程(采用史料教学法)
  教师活动:以图示形式直接呈现新政的过程,让学生对新政的过程有直观的了解,此处略讲。
  “预约变法”上谕 → 新政措施 →五大臣出洋考察 →清廷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内容1:1901—1905年的新政措施
  史料一:1901年7月张之洞的《江楚会奏三疏》。
  史料二:选修Ⅰ第16课《戊戌变法》一课课后“知识链接”关于新政的措施。
  学生思考:结合《戊戌变法》一课课后“知识链接”关于新政的措施,分析新政措施产生的积极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清末新政是一场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立宪符合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开启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但未从根本上触动政治体制。
  史料三:两幅漫画《清政府残暴如虎》、《官与民之担负》。
  引导学生得出:新政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史料四:三则关于日俄战争的史料。
  日俄之胜负, 立宪专制之胜负也。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大公报》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1905年《东方杂志》
  引导学生解读三则史料的内容,得出结论:由于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引发社会上要求立宪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这里引出“预备立宪”的内容。
  内容2: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
  史料五: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关于《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的子目。
  学生思考: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5分钟)
  教师活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加以点评。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清政府的宪政是加强君主制的宪政,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请学生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学生回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遏制革命运动,其结果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加剧了各种矛盾,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客观、辩证地评价清末新政的影响。
  【环节四】课堂实练
  观点论证题: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新政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假维新” “伪变法”,但也有人认为是“真改革”。请评价材料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观点。(围繞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不同作者对清末新政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对清末新政做出总结性的认识,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清末新政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结语】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场现代化运动,它在“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其所处于的时间段是真正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这次改革在政治制度上发生了大的变化,即由封建专制过渡到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没有清政府的十年改革,就不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近几年江苏南通中考中,乡土史的考查巧妙地融入在中国史、世界史的考查之中,不仅弱化了史实本身,重在考查学科基本能力,而且普遍亲切自然,情感渗透水到渠成。教师教学时应根据乡土史考查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关键词]乡土史;中考试题;特点;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7901  近几年来,各地的历史中考试题呈现
[摘 要]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5分册《戊戌变法》一课的导入中,通过课前构思、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总结出导入环节设计的新模式。明确课堂主题,是设计出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案的根本前提。运用神入历史与移情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是设计导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精神;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79-0
[摘 要] 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要把学会学习、学会劳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列为21世纪的重要目标,合作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关键词]精心设问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
[摘 要]自主式课堂教学不等于学生的自学,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角色转型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自主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教”、“导”与“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飞跃。  [关键词]初中英语 自主式课堂 教学行为 有效  [中图分
[摘 要]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是初中学生毕业的终结性考试,俗称中考。在地理中考总复习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教学:加强考纲研读,注重教材知识的整合,有效取舍;立足课堂,精讲多练,注重落实;注重教学反馈,关注学情薄弱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齐抓课后,协调学校家长力量,多管齐下,共同提高中考成绩。  [关键词]地理中考;总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概念图是一种体现知识之间关系的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以图形的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后梳理阅读材料的逻辑关系,提高对文章全景式的理解力和概括力,也可作为对学习后认知水平的检测。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3901  当前高中英语
[摘 要]全国《考试说明》是高考全国卷的命题依据,提纲挈领、高度浓缩。2017年《考试说明》为政治备考提供了方向,如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注重微观切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等。  [关键词]考试说明;政治试题;高效备考;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6202  全国《考试说明》是高考全国卷的命题依
[摘 要]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对某种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某一案例展开讨论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601  地理案例指的是包含有地理
[摘要]教学立意与史感培养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教学立意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对历史知识的机械罗列,使历史课堂充满“人性”地展开,让学生在“人”的历史中感悟历史魅力,提升史感,完善人格。  [关键词]“人性化”;教学立意;史感;美苏争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302  史感是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对文化意
[摘 要]一节优秀、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必然是教学技术的完美运用。通过课堂实例,直观地阐述教学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恰当地使用教学技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熟悉各种现代教育设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下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教学技术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