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高中生史感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立意与史感培养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教学立意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对历史知识的机械罗列,使历史课堂充满“人性”地展开,让学生在“人”的历史中感悟历史魅力,提升史感,完善人格。
  [关键词]“人性化”;教学立意;史感;美苏争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302
  史感是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它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本文以《美苏争锋》一课为例,探索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高中生史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某些借鉴。
  一、史感与“人性化”教学立意
  史实、史料、史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史感培养的根本旨趣在于将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格与学生的品格塑造融合起来,以此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奠定完整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立意中的“立”就是确立,“意”指的是主题、宗旨。因此,教学立意就是一节课的教学主题,它是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学情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等。“它是学生人格发展与历史知识蕴涵情意的融合”,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所在。“人性化”教学立意就是要从“人性”出发确定教学立意,并在教学立意的引领下实现史实整合、史料研读和史感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历史,完善人格。
  在高中生史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立意的确定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立意品味的高低决定高中生史感培养的效度。
  二、《美苏争锋》一课“人性化”教学立意的确定
  (一)教材分析
  《美苏争锋》这节课讲述了二战结束初期美苏两国由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从合作走向对抗,最终形成了以美苏争锋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历史。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沿着“冷战”的原因、过程、影响几个方面依次展开的,同时穿插史料探究印证。这样的设计偏重知识梳理,也关注史料的探究,但却忽视了学生史感的培养,让历史教学陷入肤浅。如何让美苏争锋这段宏观的历史体现“人的踪迹”,充满“情的感染”,实现“魂的追求”?其根本之道就在于确定一个高品位的“人性化”教学立意。这种教学立意“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貼近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既能统率知识和能力又不至于削弱知识与能力”。
  (二)立意确定
  “就教学立意而言,史观不仅可以确定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也提供了教学立意的基本视角。”儿童史学是以历史上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分支,属于新社会史范畴,它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变迁作为研究的焦点。受儿童史的启发,笔者尝试透过儿童史视角,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通过历史中儿童的经历看美苏争锋的世界”。
  美苏争锋是一段“大历史”,它充斥着大国的博弈与纷争,世界的和平与战争。儿童是普通民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把儿童与美苏争锋放在一起似乎并无较大的联系,但是历史的味道恰恰在这种“小人物”与“大历史”的角色冲突中迸发,并碰撞出更多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三)选择素材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需围绕主题展开。”在“通过历史中儿童的经历看美苏争锋的世界”这一教学立意的统率下,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儿童图片,其意图首先是整合史实。《美苏争锋》一课涉及的主干史实很多,若是单纯地列举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势必受到影响,而辅以相应的儿童图片的话,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衔接史料,儿童图片可以作为史料间的一种衔接,从而提高历史通感,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及认知的建构。最后是激发史感,将历史中的儿童的图片展现给学生看,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进而促使他们思考问题,并且通过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等方式将感悟表达出来,达成提升史感的目标。
  三、《美苏争锋》一课教学片断的展示
  片段一:马歇尔计划
  师:材料一为我们展示了奥地利的孩子拿到美国皮鞋的情景,同学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图片中孩子的表情?
  生:心花怒放、欣喜若狂。
  师:很好,图片中孩子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这也折射出马歇尔计划当时在欧洲的积极影响,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呢?
  生: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恢复经济,许多欧洲人对美国心存感激。
  意图分析: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大事件,它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照片中小男孩身上破旧的衣服和手上的新皮鞋形成了鲜明对比,脸上欣喜的笑容直指人心。这张照片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直接写照。从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关注,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人心中的分量。这种感性认识一旦激发,学生就不难理解马歇尔计划对西欧产生的影响。
  片段二:德国分裂
  师:这张图片反映的是德国的孩子隔着铁丝网和水泥墙眺望远方的亲人。看到图片中的孩子,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悲伤和凄凉。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一道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两半,也隔断了很多普通民众的亲情。
  师:二战后苏联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后来德国一分为二。1961年东德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修建起柏林墙,以阻碍东德人涌入西德。于是,一道水泥墙,无数铁丝网、机关枪将柏林一劈两半。一道柏林墙造成了多少亲人离散、骨肉分离,所以有人说柏林墙是德国历史上最难以抹去的伤疤和最大的伤痛。幸运的是柏林墙在1989年底被拆除,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
  意图分析:柏林墙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一个缩影。一道墙隔开的不仅仅是两边的交通,更隔断了很多普通人的亲情。分裂对于普通民众情感上的割裂是最让人震撼的。选取这组图片,目的就在于从分裂对儿童的伤害的视角审视两德分裂这段历史,使学生从内心更加珍惜祖国的统一。   师:《战火中的女孩》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此时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赤手空拳的村民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从天而降,一个女孩不幸被弹片击中,不得不扒掉燃烧的衣服。而在惊恐失措的孩子们旁边,一群美国士兵在悠闲地散步,仿佛那些孩子的哭喊根本传不进他们的耳朵。我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是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震撼。
  师:为什么会感到震撼?
  生:我看到了孩子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战争对孩子身心的摧残!
  师:是的,战争是一头猛兽,这头巨兽一旦出笼,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這种灾难将苦痛降临在普通人身上,特别是这些无辜的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对战争的危害体会得更为刻骨铭心。这张照片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同年,美军从越南撤军,有人说正是这张照片使越战至少提前半年结束。
  意图分析:这张照片展示了一个叫潘金淑的9岁越南小姑娘在这场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战争对普通民众的伤害直观得令人震撼。这张照片一经问世便震撼了世界,使得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对越战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通过这张照片,学生对战争的危害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教学立意与史感培养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教学立意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对历史知识的机械罗列,摆脱史料的简单堆积和说教式的史感培养,从而使历史课堂充满“人性”地展开,让学生在“人”的历史中感悟历史魅力,提升史感,完善人格。本课,笔者从儿童史视角确定“人性化”教学立意,整合核心史实,发掘多维史料,提升学生史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发掘视角、提升立意,不断探索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史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
  [2]陈家华.教学设计须凸显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2014(13).
  [3]张禄佳,陈新幻.何为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2016(3).
  [4]胡士华,杜培清.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2015(12).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摘 要]合作学习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它旨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合作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在苏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的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实现真学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真学课堂;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
[摘要]SL课堂教学模式是英文单词Step和Level的首字母简称,寓意为分步递进、分层达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根据SL模式中 “分步递进”的原则,教师在《人贵诚信》一课中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即“诚信可贵我深悟”和“诚信建设我思考”。  [关键词]SL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步递进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
[摘要]在近几年江苏南通中考中,乡土史的考查巧妙地融入在中国史、世界史的考查之中,不仅弱化了史实本身,重在考查学科基本能力,而且普遍亲切自然,情感渗透水到渠成。教师教学时应根据乡土史考查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关键词]乡土史;中考试题;特点;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7901  近几年来,各地的历史中考试题呈现
[摘 要]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5分册《戊戌变法》一课的导入中,通过课前构思、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总结出导入环节设计的新模式。明确课堂主题,是设计出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案的根本前提。运用神入历史与移情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是设计导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精神;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79-0
[摘 要] 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要把学会学习、学会劳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列为21世纪的重要目标,合作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关键词]精心设问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
[摘 要]自主式课堂教学不等于学生的自学,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角色转型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自主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教”、“导”与“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飞跃。  [关键词]初中英语 自主式课堂 教学行为 有效  [中图分
[摘 要]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是初中学生毕业的终结性考试,俗称中考。在地理中考总复习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教学:加强考纲研读,注重教材知识的整合,有效取舍;立足课堂,精讲多练,注重落实;注重教学反馈,关注学情薄弱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齐抓课后,协调学校家长力量,多管齐下,共同提高中考成绩。  [关键词]地理中考;总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概念图是一种体现知识之间关系的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以图形的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后梳理阅读材料的逻辑关系,提高对文章全景式的理解力和概括力,也可作为对学习后认知水平的检测。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3901  当前高中英语
[摘 要]全国《考试说明》是高考全国卷的命题依据,提纲挈领、高度浓缩。2017年《考试说明》为政治备考提供了方向,如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注重微观切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等。  [关键词]考试说明;政治试题;高效备考;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6202  全国《考试说明》是高考全国卷的命题依
[摘 要]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对某种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某一案例展开讨论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601  地理案例指的是包含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