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朗读要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要有轻重快慢;感情要丰富多彩,随文欢而欢,随文悲而悲。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朗读时,往往只停留在识字上,忽略了情感的体验,语言的感悟,不与作者产生共鸣,没有读到文章的内涵。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就要注意巧引妙导,让学生倾情朗读,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综合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范读”树榜样
低年级学生易于模仿,教师良好的范读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能够真实、生动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引起想象,激发情感,加深印象。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家》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人,自己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问我:“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老师你能不能有感情地读给我们听呢?”这时,我就叫学生注意听老师范读课文,一会儿看谁比老师读得还好。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小家伙们一个个专心地看着课文,认真地听老师范读课文。我结合自己的体态语言,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之后,就请学生起来朗读,鼓励他们,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能把家的幸福读出来。学生争先恐后举手,都想把家的快乐读出来。这一节课,学生们真是美美地读出了对家的爱。
二、“游戏”激兴趣
一篇课文,如果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会产生厌倦。如果将儿歌放到游戏中去读,学生边玩边读,兴趣倍增。如教学《数字歌》时,我先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然后带孩子们玩拍手游戏,把游戏词换成《数字歌》,学生一边玩一边读,背诵效率很高,而且兴趣也很浓。
三、“情境”蕴情感
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教学中就可以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如指导朗读苏教版第三册《识字1》时,我插入了悦耳动听的《茉莉花》,在指导学生朗读《再见了,北京!》时,我播放了《我和你》。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表演”促理解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人表达已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种种表情,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必须满足低年级学生的这种需求。例如:读《乌鸦喝水》,当乌鸦口渴时,到处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水,但水瓶很高,瓶口很小,水又小,它喝不着。此时的乌鸦应该是着急,随后是沉思,想办法。当乌鸦想出办法时,它应该高兴、跳跃。乌鸦找水喝时的动作、情绪之间的变化,学生能表演朗读,比让学生用语言说,更有效果地理解课文。读《狼和小羊》一文时,我让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狼和小羊,学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学生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极富感情色彩。由于学生要进行表演,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巧仿”诱共鸣
读书中,老师经常让学生或自己分角色朗读,但有一点要注意,分角色朗读就要模仿角色的读音。如《北方和小鱼》一文,引导学生读浪北风的话要狂妄、自大、骄傲。小鱼的话要读出天真、烂熳、勇敢、坚强。象声词:“呼呼、哈哈”要模仿北风吹向大树的声音和北风得意的神情。小鱼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引导学生再现北风扑向大树的情境,声音由远及近,最后冲到你耳边。由此,这几句话的音量应一次比一次响亮,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感情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倾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以情导知,知而生情,知情相促融汇,促进学生素质主动发展。
一、“范读”树榜样
低年级学生易于模仿,教师良好的范读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能够真实、生动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引起想象,激发情感,加深印象。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家》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人,自己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问我:“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老师你能不能有感情地读给我们听呢?”这时,我就叫学生注意听老师范读课文,一会儿看谁比老师读得还好。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小家伙们一个个专心地看着课文,认真地听老师范读课文。我结合自己的体态语言,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之后,就请学生起来朗读,鼓励他们,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能把家的幸福读出来。学生争先恐后举手,都想把家的快乐读出来。这一节课,学生们真是美美地读出了对家的爱。
二、“游戏”激兴趣
一篇课文,如果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会产生厌倦。如果将儿歌放到游戏中去读,学生边玩边读,兴趣倍增。如教学《数字歌》时,我先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然后带孩子们玩拍手游戏,把游戏词换成《数字歌》,学生一边玩一边读,背诵效率很高,而且兴趣也很浓。
三、“情境”蕴情感
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教学中就可以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如指导朗读苏教版第三册《识字1》时,我插入了悦耳动听的《茉莉花》,在指导学生朗读《再见了,北京!》时,我播放了《我和你》。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表演”促理解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人表达已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种种表情,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必须满足低年级学生的这种需求。例如:读《乌鸦喝水》,当乌鸦口渴时,到处找水喝,好不容易找到水,但水瓶很高,瓶口很小,水又小,它喝不着。此时的乌鸦应该是着急,随后是沉思,想办法。当乌鸦想出办法时,它应该高兴、跳跃。乌鸦找水喝时的动作、情绪之间的变化,学生能表演朗读,比让学生用语言说,更有效果地理解课文。读《狼和小羊》一文时,我让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狼和小羊,学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学生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极富感情色彩。由于学生要进行表演,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巧仿”诱共鸣
读书中,老师经常让学生或自己分角色朗读,但有一点要注意,分角色朗读就要模仿角色的读音。如《北方和小鱼》一文,引导学生读浪北风的话要狂妄、自大、骄傲。小鱼的话要读出天真、烂熳、勇敢、坚强。象声词:“呼呼、哈哈”要模仿北风吹向大树的声音和北风得意的神情。小鱼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引导学生再现北风扑向大树的情境,声音由远及近,最后冲到你耳边。由此,这几句话的音量应一次比一次响亮,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感情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倾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以情导知,知而生情,知情相促融汇,促进学生素质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