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870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将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甚至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将信将疑”→“顺水推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四种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5cm、4cm,让学生从中任选3根,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我选了10cm、5cm、4cm三根小棒,我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也选了10cm、5cm、4cm三根小棒,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条短边的和还不满10厘米,两边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惊喜于学生如此快速的自主发现,带头为他们鼓起了掌):你真厉害,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发现吗?
  生3:我也选了这三根小棒,我可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
  大家将信将疑,犹豫不决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
  正准备板书结论的我决定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趁机来个顺水推舟。
  师:不如我们请这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位学生同时演示了自己的围法,大家仔细观察后发现第二位学生围的时候三根小棒没有首尾相连。经过这两种围法的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必须首尾相连,这为后面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了更加深广的知识殿堂。
  二、“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2/3千米,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学生在解答这道分数应用题时,列出这样几个不同的算式①30×1/6×2/3;②30×1/6 2/3;③30×1/6 30×2/3;④30×(1/6 2/3)。面对这几个算式,我既没有直接指出谁对谁错,也没有请学生判断,而是让列式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列式的理由,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在思辨中自己发现或者学生互助发现了错误的原因。这样大家都深刻理解了只有30×1/6 2/3是正确的。至此我并没有停住,而是利用错式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按照①③④三道算式出题,原题中的条件应该怎样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很快改编成符合要求的新题。如“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第一天的2/3,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3,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这样不仅订正了错误,而且还借题发挥,可谓一举两得!
  三、“将计就计”→“峰回路转”
  在教学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课堂教学按设计好的环节进行着:
  第一版块,揭示课题。
  师:老师来上班的时候,路上依次分别经过了菜市场、建设银行、超越超市、万利发蛋糕店。你能说说老师回家会依次经过哪几个地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倒过来推想不就行了。
  师:是啊,很多时候解决问题都要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按照预设开始板书课题)
  生2:老师,我知道数学应用题的检验也是常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
  师(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我适时表扬了学生):你的联想真丰富!
  第二版块,教学例1:把400毫升果汁分给甲、乙两人,如果甲倒了40毫升给乙,现在两杯一样多,甲、乙原来各有果汁多少毫升?
  我将例1用情景演示的方式进行着……“奶奶把400毫升果汁分给姐弟俩,姐姐多(标甲),弟弟少(标乙)。弟弟说不公平,要和姐姐一样多。”我边演示(倒入乙,一样多)边问:“这样一来,什么没有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我的预设目的是为下面探究例1作铺垫的。这时想到刚才学生精彩的联想,我头脑里瞬间的反应就是取消出示例1这一环节,将计就计让学生利用倒推的策略编出例1来。于是我又把果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又演示一遍“如果甲倒了40毫升给乙,现在两杯一样多,你能根据刚才的情景演示,编一道应用题吗?”……
  课堂教学出现了没有预设的精彩,预设目标在这样的“意外”生成中增加了灵活、创新的成分,从而优化了预设。可见,只有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触动到生命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课堂“意外”带来的“动态生成”,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教育智慧迸发和提升的机遇;是障碍,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及时敏锐地捕捉这些意外,善待意外,尊重学生奇异的反应、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定能成就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画画数数的解法及其升华——假设法,并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该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将画画数数解法抽象升华到假设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符号和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对应思想、优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了解有关的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畫家简介:王振羽,青年书画家。出版文集《境庐集》《滦阳王振羽三十以前旧学三种》以及画集多种。系列作品“意象禅林”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王振羽诗词作品:  《潭柘寺》  殿宇楼台列似麻,松荫柏影漫枝桠。老龙未缚金鸱镇,石鲤来投赤甲奢。顶礼王孙今去远,舍身公主未还家。一叹国师姚广孝,衲衣袖里动杀伐。  《法源寺》  古柏萧萧遮地荫,燕都名刹掩重门。汪汪法海心源内,历历尘劫幻化身。钟鼓不惊名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意外: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谁知有个别或部分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了结论,打乱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进行。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有两位教师同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导入部分,面对相同的生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教师A: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屏幕上出示一个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P88~89。  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镜头回放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  生:“找规律”。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写着“找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
案例 “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
王敏勤在《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和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强调对教材基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问题解决方法与规律的获得。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
积累并分析教学案例,是了解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独立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交流”流程的一课一反思式的课例研究活动,这次是由一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执教,课堂上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教具、一些学具,没用多媒体设备,却把数学活动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交流中引发思考  课后,我与这位老教师进行反思性交谈,有两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的?  吕老师:多年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