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概念课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一定会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概念课的数学味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却容易上得乏味或是索然无味,不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课为例,谈谈我如何进行教学的。
  1.以“理”为基点,以“图”为起点,将学生带入40分钟的数学学习之旅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观察图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除法算式→深化理解”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说对 “倍数”“因数”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度过。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重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再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之关键,对于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进一步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是数学的魅力之一,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概念生成重在“思”。小学生是生动的、喜欢交际的个体,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仅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还是从他们与同学或老师的交流中产生的。无论是概念的初步认识,还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我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加深对倍数、因数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说、想、找、写,再经讨论、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在交谈、倾听、书写、总结这些自主活动中认识、理解、运用、深化概念,从而促进对所学概念倍数、因数的有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4.以“游戏”为燃点,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最高处
  概念课一般难有激情四溢的快乐,所以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根据老师的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卡片。这个游戏是动、静结合,既能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程度,又能再次深化本课的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的学习也可以是身心激扬的。
  理性思考:
  我想,有深度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创新预设;是经过不断反思改进而形成师生对话,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数学知识结构的基本材料;是判断、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运算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常把概念课上得很抽象、很理性、很枯燥。虽然抽象、理性是数学概念自身的本质属性,但教师要思考如何让理性的概念课也生动、有趣起来。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1.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领略其内在的生长美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一定是有着学生所不知道的“故事”,而学生对这“故事”也一定是有着探究的欲望的。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它,会领略到别样的数学美
  2.创设情境,把数学概念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
  外在富有情趣的情境,能成功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学习新概念创造最适宜的学习温度。
  3.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数学概念的形成找到良好的依托
  (1)从学生的实践引入概念,即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2)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概念。(3)以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4.以多种练习形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内化、深化概念
  (1)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讨论、辨析,进而明析概念。(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所学的概念。(3)以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方式,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体会所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更好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内涵。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画家简介:  徐白一,字古沙,号天佐人客,195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  1993年3月在长春举办“徐白一师生工笔花鸟画展”;2011年11月于珠海大香山美术馆举办“徐白一国画精品展”;2014年7月于纽约黄氏艺廊举办“旷古高原·细笔畅神——徐白一工笔山水画展”;2019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美长白·情系平原
前不久,留学生俞宙正在写给家人留学后的第一封家书,他在信中表示深悔在国内没有好好打下“国学”的底子,“出了国门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在世界上这么有地位,身为中国人,如果在面对外国朋友提问的时候无法回答,真是件无法原谅的事情。”  俞宙于2019年8月从上海复旦附中毕业,到国外留学。他在来信中说,整个班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向他打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强烈
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中情境创设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游离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主探究新知。如一节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说: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画画数数的解法及其升华——假设法,并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该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将画画数数解法抽象升华到假设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符号和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对应思想、优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了解有关的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畫家简介:王振羽,青年书画家。出版文集《境庐集》《滦阳王振羽三十以前旧学三种》以及画集多种。系列作品“意象禅林”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王振羽诗词作品:  《潭柘寺》  殿宇楼台列似麻,松荫柏影漫枝桠。老龙未缚金鸱镇,石鲤来投赤甲奢。顶礼王孙今去远,舍身公主未还家。一叹国师姚广孝,衲衣袖里动杀伐。  《法源寺》  古柏萧萧遮地荫,燕都名刹掩重门。汪汪法海心源内,历历尘劫幻化身。钟鼓不惊名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意外: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谁知有个别或部分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了结论,打乱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进行。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有两位教师同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导入部分,面对相同的生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教师A: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屏幕上出示一个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P88~89。  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镜头回放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  生:“找规律”。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写着“找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
案例 “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
王敏勤在《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和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强调对教材基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问题解决方法与规律的获得。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