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一定会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概念课的数学味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却容易上得乏味或是索然无味,不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课为例,谈谈我如何进行教学的。
1.以“理”为基点,以“图”为起点,将学生带入40分钟的数学学习之旅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观察图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除法算式→深化理解”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说对 “倍数”“因数”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度过。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重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再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之关键,对于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进一步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是数学的魅力之一,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概念生成重在“思”。小学生是生动的、喜欢交际的个体,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仅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还是从他们与同学或老师的交流中产生的。无论是概念的初步认识,还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我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加深对倍数、因数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说、想、找、写,再经讨论、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在交谈、倾听、书写、总结这些自主活动中认识、理解、运用、深化概念,从而促进对所学概念倍数、因数的有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4.以“游戏”为燃点,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最高处
概念课一般难有激情四溢的快乐,所以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根据老师的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卡片。这个游戏是动、静结合,既能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程度,又能再次深化本课的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的学习也可以是身心激扬的。
理性思考:
我想,有深度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创新预设;是经过不断反思改进而形成师生对话,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数学知识结构的基本材料;是判断、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运算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常把概念课上得很抽象、很理性、很枯燥。虽然抽象、理性是数学概念自身的本质属性,但教师要思考如何让理性的概念课也生动、有趣起来。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1.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领略其内在的生长美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一定是有着学生所不知道的“故事”,而学生对这“故事”也一定是有着探究的欲望的。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它,会领略到别样的数学美
2.创设情境,把数学概念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
外在富有情趣的情境,能成功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学习新概念创造最适宜的学习温度。
3.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数学概念的形成找到良好的依托
(1)从学生的实践引入概念,即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2)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概念。(3)以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4.以多种练习形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内化、深化概念
(1)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讨论、辨析,进而明析概念。(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所学的概念。(3)以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方式,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体会所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更好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内涵。
(责编 蓝 天)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一定会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概念课的数学味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却容易上得乏味或是索然无味,不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课为例,谈谈我如何进行教学的。
1.以“理”为基点,以“图”为起点,将学生带入40分钟的数学学习之旅
概念教学重在“理”。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概念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为了促进这一意识建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经过“观察图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数、因数概念→再由乘、除法算式→深化理解”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说对 “倍数”“因数”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简约并充满自信中度过。
2.以“序”为站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概念形成重在“序”。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这既是对概念内涵的再深化,也是对概念外延的探索。这时思维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学之关键,对于学生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进一步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是数学的魅力之一,也是本节课的深度之一。
3.以“思”为落脚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概念生成重在“思”。小学生是生动的、喜欢交际的个体,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仅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还是从他们与同学或老师的交流中产生的。无论是概念的初步认识,还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我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加深对倍数、因数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说、想、找、写,再经讨论、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在交谈、倾听、书写、总结这些自主活动中认识、理解、运用、深化概念,从而促进对所学概念倍数、因数的有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4.以“游戏”为燃点,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最高处
概念课一般难有激情四溢的快乐,所以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根据老师的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卡片。这个游戏是动、静结合,既能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程度,又能再次深化本课的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的学习也可以是身心激扬的。
理性思考:
我想,有深度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创新预设;是经过不断反思改进而形成师生对话,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数学知识结构的基本材料;是判断、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运算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常把概念课上得很抽象、很理性、很枯燥。虽然抽象、理性是数学概念自身的本质属性,但教师要思考如何让理性的概念课也生动、有趣起来。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1.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领略其内在的生长美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一定是有着学生所不知道的“故事”,而学生对这“故事”也一定是有着探究的欲望的。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它,会领略到别样的数学美
2.创设情境,把数学概念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
外在富有情趣的情境,能成功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学习新概念创造最适宜的学习温度。
3.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数学概念的形成找到良好的依托
(1)从学生的实践引入概念,即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2)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概念。(3)以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4.以多种练习形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内化、深化概念
(1)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讨论、辨析,进而明析概念。(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所学的概念。(3)以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方式,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体会所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更好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内涵。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