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提升、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在大力倡导“减负提质”的教育环境下,南峰小学在落实课程辅助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采取了“一班双牌、因人设课、年级走班”12字方案,初步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一、一班双牌,挖掘校内有限资源
我校因场地有限,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专门的场所。怎样整合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呢?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一班双牌”:在每一个班的班牌下面同时挂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牌子。此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学的空间,真正实现了规定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单一的发展变得百花齐放,即使在像南峰小学这种校园面积小、学生密度大的学校里,校本课程也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二、因人设课,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设置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教师能够胜任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开设的关键,也是我校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颇费心思的事。在设置课程之前,学校教导处对每一个任课教师的兴趣专长进行了调查走访,最后学校将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和学校需要有机地结合,实行了“因人设课”。通过综合考虑,精心安排,学校共开设50余个校本课程班,涵盖趣味数学、绘本阅读、艺术剪纸、少儿口才、手风琴、手工制作、巫山诗韵等35个科次。“因人设课”使教师的特长得到展示、价值得到体现、潜力得到开发、个人自信得到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杨忠老师和周自蓉老师对巫山文化情有独钟,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收集整理,他俩将巫山地方诗词和历代名家描写巫山的诗词编辑成册,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学校里广泛使用,针对学生的年段特点,我们分别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巫山诗韵”班,让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走进巫山诗词,了解地方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诗词品读鉴赏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年级走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有收获?我们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考虑到学校场地小、学生多的现状,采取了以年级为单位,在年级内开展走班上课,即“年级走班”。在每个年级分别开设六至九个不同的课程班,让学生在年级内进行走班。怎样让学生选到自己心仪的班级而且又不会出现因学生过于集中而打拥堂的情况呢?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学生中展开深入调查,做好细致工作。一是广泛宣传,让学生对校本课程有初步的认识和大致的了解。二是细致讲解,让学生知道本年级所开设的科目、任教老师的情况及各科目的学习方向和涉及内容。三是精心组织报名,我们让学生在本年级所设科目中先意向性地选择三个课程,并进行排序。然后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本班学生分到各班,再在年级内适当进行调剂,使各班人数大致均等,保证人人有班走,班班有学生。
当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如,合理安排走班时间,精心编排学生座位,科学建立学生名册,这些工作都为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关键,学校将借新课程改革之东风,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竭力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努力开发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彰显我校特色的多门校本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一、一班双牌,挖掘校内有限资源
我校因场地有限,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专门的场所。怎样整合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呢?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一班双牌”:在每一个班的班牌下面同时挂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牌子。此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学的空间,真正实现了规定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单一的发展变得百花齐放,即使在像南峰小学这种校园面积小、学生密度大的学校里,校本课程也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二、因人设课,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设置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教师能够胜任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开设的关键,也是我校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颇费心思的事。在设置课程之前,学校教导处对每一个任课教师的兴趣专长进行了调查走访,最后学校将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和学校需要有机地结合,实行了“因人设课”。通过综合考虑,精心安排,学校共开设50余个校本课程班,涵盖趣味数学、绘本阅读、艺术剪纸、少儿口才、手风琴、手工制作、巫山诗韵等35个科次。“因人设课”使教师的特长得到展示、价值得到体现、潜力得到开发、个人自信得到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杨忠老师和周自蓉老师对巫山文化情有独钟,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收集整理,他俩将巫山地方诗词和历代名家描写巫山的诗词编辑成册,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学校里广泛使用,针对学生的年段特点,我们分别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巫山诗韵”班,让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走进巫山诗词,了解地方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诗词品读鉴赏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年级走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有收获?我们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考虑到学校场地小、学生多的现状,采取了以年级为单位,在年级内开展走班上课,即“年级走班”。在每个年级分别开设六至九个不同的课程班,让学生在年级内进行走班。怎样让学生选到自己心仪的班级而且又不会出现因学生过于集中而打拥堂的情况呢?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学生中展开深入调查,做好细致工作。一是广泛宣传,让学生对校本课程有初步的认识和大致的了解。二是细致讲解,让学生知道本年级所开设的科目、任教老师的情况及各科目的学习方向和涉及内容。三是精心组织报名,我们让学生在本年级所设科目中先意向性地选择三个课程,并进行排序。然后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本班学生分到各班,再在年级内适当进行调剂,使各班人数大致均等,保证人人有班走,班班有学生。
当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如,合理安排走班时间,精心编排学生座位,科学建立学生名册,这些工作都为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关键,学校将借新课程改革之东风,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竭力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努力开发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彰显我校特色的多门校本课程,使其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