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能力培养 重构学校课程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hnfi77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课程改革实践却仍然举步维艰,这种情况在普通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理念的更新到实践的革新,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沟壑,可能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一是课程改革的深入会导致高中教育教什么与考什么的分离;二是课程改革不仅仅改了教什么,同时也对怎么教提出了挑战,直接表现为传统课堂很难容纳多元的课程体系;三是课程改革中新设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冲突,如果新课程只做加法,就会冲淡传统课程,导致两者在课程资源上的争夺。要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就得对这三个问题有深入思考与初步的破解之道,也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校力求突破课程改革的三大瓶颈,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特长类的普通高级中学。
  一、基于学生能力统整课改与高考
  高考对高中教育有指挥棒的作用,但教什么却不可以与高考对接。高考并不是考查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而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掌握知识的能力,所以高考的指挥棒是学生的能力体系,但考查学生能力体系的工具却是具体的知识和考题。与之相应,课程改革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改变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和优化学生的能力体系。因此,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层面,而是应该上升到学生的经验与能力的层面。由此可见,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对接,就从知识层面的错位转变为能力层面的对接。也只有在能力层面,高中教育才可能让自己从高考和课程改革的冲突中解放出来。
  二、以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容纳多元课程体系
  开放的课堂教学,一是对本班学生开放,二是对非本班学生开放。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容纳现代的、多元的课程体系。要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要让课程改革走进学校教育的现场,还需要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重构,建设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的课堂是对学生开放的,这有两种含义,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只对本班学生开放,只有本班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师的课堂,才能有真实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形成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经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课程的教育意义;二是教师的课堂对非本班学生开放,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课程是可以被非本班的学生选择,教学形式就表现为走班制。对我校来说,为了保证课堂是对本班学生开放的,除了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成效之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此同时,在学校的选修课程中,真正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走班的方式来实施选修课程。
  开放的课堂教学,还意味着原有课堂教学的开放。当学校的课程从单一的学科课程发展为集学科课程、学术课程、职业课程和生活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之后,发现只是在课堂中能够完成的课程少之又少,像职业课程、生活课程都必须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成课程目标。当我们用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学科课程时,也发现有的学科课程特别适合传统课堂教学,但有的学科并不适合传统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不再把课堂教学仅仅视为在课堂中开展教学,尽管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阵地。学校将社团活动和德育活动课程化,这样既规范了社团和德育工作,又为新课程找到了更好的实施途径。目前,学校所有的文科课程都拥有多个学生社团,用学生社团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与学科相应的文化渗透和感染。
  三、以新课改理念激活传统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不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加法,而是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超越原有的教学思想。要在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但要在内容上突破单一的学科课程,还要增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以及有利于发挥地方和学校办学优势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超越原有的教学思想,能够用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来激活旧有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在课程实施上起到高效落实旧有课程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上完善和优化整个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教师的教育能力从教学层次提升到课程层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师理念革新的问题,更是能力提升的问题。当教师只关注教学而不关注课程时,他只需要读懂和讲解教学内容就可以了;当要求教师从课程角度审视教学时,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有机地组织甚至是重构教学内容,这时候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遵循知识的理性逻辑,又要遵循学习的实践逻辑。为此,学校加大了对全校教师课程能力的培训,在学校广泛开展关于课程知识的阅读,强化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的关注,力图让教师在编撰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还原国家课程的开发目的和开发过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落实国家课程目标。
  当教师经历了校本课程开发之后,才能真正意识到国家课程在学校进行二次开发与校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当教师经历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之后,才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实施国家课程,从而有效地把之前分解成了一节一节的独立的课串成一门有意义的课程。我校以集体备课为抓手,要求教师能够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和教学计划发给学生,既让教师能够更系统地、更有计划地把握课程,也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预习工作。同时,还鼓励教师在学术性课程中,开发适合学生的学科前沿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起到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提升作用,满足学生对高品质课程学习的需求。■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地处山东黄蓝战略交汇地的无棣在着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始终把学校及师生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牢牢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全县上下齐抓安全工作,不断完善安全硬件设施建设,营造了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了从关注学校安全到关注学生安全的本质转变。  一、持续投入,学校安全设施不断加强  校舍安全是校园安全的基础,没有安全的校
汉江从仙桃穿流而过,仙桃市仙源学校就在汉江边上,牢固、结实的汉江大堤让汛期洪水规规矩矩汇入长江。而在汉江大堤之外也有这样一位“筑堤人”,他就是仙桃市仙源学校校长———武家仿。  一、提升教师,花多大代价都做  2013年7月20日至23日,“中国李镇西式好老师”颁奖典礼在湖北武汉仙源学校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200多名教师齐聚仙源学校,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亲临现场做了精彩的报告。仙源学校作为会议
一、课堂教改———务实,有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抓课堂教学改革注重了五个关注:一是关注习惯养成。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常规》《学生课堂常规》,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二是关注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当堂应知应会的内容决不拖到课外,把封闭的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沉静的课堂变成活跃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领导听课要对教师的“教
作为一校之长,面对的人物和事态可谓不少,也可能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如果遇到群情激奋、怒气冲冲的家长,你如何处置呢?以下是美国《校长》杂志告诉你的几种化解家长怒气的有效策略。  一、表现自信  面对愤怒的家长时,无论从你的面部表情还是姿态上都要表现出镇静和自信,说话的声音要平稳,表明你不会被吓倒。同时还要表现出你很乐意倾听他们的想法,而不是用个人的反应使家长的愤怒火上浇油。  自信的校长不会固执己见
三、实新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定位与实践  从文化自觉、文化形态、文化变革、文化创新的视角看,该校选择了从文化变革的视野,来探索现代学校与学校新文化的匹配,旨在将文化传统改造成为新文化的根基和底座,试图在新文化的平台上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提升。依据所处地理位置及资源现状,实新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理念文化特定位如下:  办学宗旨:让逐步走向富裕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享受可与城市学校相媲美的优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你想进一步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与作用,想知道如何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吗?作为教师,你想更深入地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想知道怎样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才能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吗?作为专职教研员,你想在指导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中更加游刃有余吗?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校本教研这一概念进行实践性的思辨,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本校教研 
年初两会上,人大代表批评三十年来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超越了教育内部的变化,这些还余音绕梁。而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掷地有声。前者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心声,后者表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可动摇的决心。智慧的教育是顺势而上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应该让教育改革由会场走进课堂。  教育是行动的科学。记得一位智者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受教育者由自
一、两个真正可看可学的培训  案例1:以“动态”来呈现培训内容和形式  前不久,笔者在上海中福会少年宫,见识了这样的培训: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澳大利亚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上海学生合唱团艺术总监史蒂芬·李克(StephenLeek),为近百位长三角地区音乐教师亲授课程,为学员提供别具一格的指导,并带来了最新的国际合唱动态和信息。这位大师的指导培训,可用“手舞足蹈”来刻画,几乎是在“动态”中完成的,坐
我们的愿望是能办成这样一所学校———“校园里,孩子们尽情地释放着童年的荷尔蒙,或爬树,或搭个小窝,或捉条小虫子……树阴下,孩子们或坐,或立,或依,轻轻地交流着,沉静地阅读着,会心地微笑着……运动场里,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着,或打篮球,或踢足球,或演绎着白泉民俗活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阅览室、机房、科学室、书法室等都有孩子们的身影。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用心地播撒着爱心、热情,用责任心构筑起了校园文化的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三个课时,三步训练”的作文教学尝试。反复的教学实践,已经显示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准备素材、尝试习作  1.准备素材。我们提出了“准备”。这里的“准备”就是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在进行作文课之前提早安排,让学生及早地进入生活,观察事物,学会从生活中收集内容。如,学完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布置了:看———“看一看”身边的地球资源:水、土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