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非常喜欢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小诗。
人常说,相遇是一种缘分。我初次读到这首诗,的确可以说是一次偶遇。那是我读高三时的1988年6月1日,这天是儿童节,我记得尤其清晰。对于嘴角已有胡须的我来说,儿童节似乎与我已经不相干,有的只是高三备考前夕的紧张。
书桌上堆满了课本和各种复习资料,我从未来得及做的大叠试卷中随便抽了一份语文练习试卷。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我读到这首诗,顿时,我就喜欢上这首诗。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歌劈头就是一个“假如”,一个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可能。对于模拟考试成绩波动很大的我来说,此时心中渴望高考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失败的敬畏与焦虑。
我喜欢这首诗,还因为对未来满是憧憬的我在读到诗的第二句时,就获得了精神的慰藉。诗人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叮咛口吻,让我在瞬间有了情绪上的快速转换。
更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安抚上,而是勾勒一个充满期盼的未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我来说,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的期冀,让我战胜了对高考可能失败的恐惧。
对于诗歌的后半截,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时的我并未真正读懂。因为,当年的我就在七月流火的季节迎来了属于我的快乐日子——我被一个师范院校录取了。
师范生活是短暂而又充实的,1991年的七月,我的大学同学都走进了他们曾经就读的普通高中,而唯有我,被分配到远离县城的一所农村职业学校。
记得报到的那一天,我第一次在里下河的水乡骑行了17公里,路尽头横亘在乡下绿荫丛中的几排低矮的红房子,就是我任职的那所职业学校。第一天到新单位的新奇,霎时就在空旷的校园中随风而去。
那时,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所在的职校只有16个班的办学规模,办公和住宿条件很差。我被安排在学校门房上的一个只有十平方米既当寝室又兼作办公室的阁楼。
阁楼里的陈设很简单,就是一张平板床、一个生活用桌、一把椅子、打扫用的簸箕和扫帚,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当时虽没有“蜗居”之说,但我却以周敦颐的“陋室”自嘲。
放下行李,洒扫庭除。陋室有了一点生气,但又似乎少了些什么。回顾四周,总觉得白光刺眼的墙壁上需要点缀些物件。好在师范练过“三字一话”,随即到学校总务处领来墨汁和纸笔。我写下了“学而不厌”,并给陋室取了个雅名——“不厌斋”。
当日,我就住在“不厌斋”。
夏日的夜晚燥热不安。临窗远眺,月光下是远处低矮的乡村民房模糊的轮廓。于是,我不禁吟诵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不正是我此时心境吗?但学校周边秧田中传来的阵阵蛙鸣,却刺破了夜的寂静,驱散着我内心的阴霾。
由此,我在这所职校开始了我笃定一辈子要从事的职业教育。我的第一个角色是机电专业班的语文教师,青春的朝气让我与学生相处得那么融洽。在这所农村职校,我完成了由职校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到校团委书记,到校长办公室主任,再到了学校的教务处主任、招生办主任。我是那样地热爱职业教育,即使是1999年学校首次出现招生规模下滑之时,我依旧每天带着老师们到初中毕业生家中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六月的天已经暑气难耐。为了避暑,我们早出晚归。夏天五点多些天就亮了,而此时我们已经行走在走访的路上了。
乡村的路崎岖不平,连续数天的骑行,先是腰酸背痛,后来累积为骑行时屁股都不想靠在自行车座上。有时为了减轻疼痛,甚至推车步行。赶路的辛苦已经够苦了,但与学生家长的冷脸和刺痛耳鼓的言语相比,这些苦并不能算什么。夜深,当我回校后汇总一天的招生情况时,每天都在增加的招生数总会涤荡走一天的辛劳。
相爱是情分,尤其是对恋爱中的男女来说,炽烈的感情是两个生命融为一体的催化剂。同样,我对职业教育的挚爱随着额纹的显现,也已经由组织安排的偶然相遇,渐渐化为依依的眷恋。2000年,我用心写下了我对职业教育的精神诉说《我心中的那方圣土》,并在国家级刊物《教育与职业》上发表了。从那时起,我对职业教育的情愫才开始从漂絮的情绪凝聚并固化为文字,才从我狭小的内心走向敞亮的现实。
然而,平凡的职校生活,并不因为你内心的安宁和工作的习惯而平静。2004年的8月15日,我正在淮阴师范学校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学校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下午五点三十八分,当我从课堂出来打开手机时,一条短信让我心顿起波澜。短信是学校校长发来的,说是教育局派人来校考察,组织似有提拔任用之意。
我是性格内向之人,心房中只有一颗没有奢望的心。尽管如此,组织的关心依然让我怦然心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那次全县副科级干部选拔的事来。出于组织文件的要求,全县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的干部都要参加此次的副科级干部选拔招考。千人参考,我笔试通过;百人面试,我亦通过;组织考察,我进入三十五人名单,最后没有下文。轰轰烈烈的起步终究归于平平淡淡,我依旧是职业学校的一名老师。也许命运注定我这一辈子要从事职业教育,我为与职业教育的那份缘、那份情未被割断而感到庆幸。
然而,这一次,我不得不离开工作了十三年的那所职校。然而,调到局机关后,我被安排负责全县职业教育的管理与教研工作。我与职业教育的这份情结并没有因工作的变动而割舍。
今天,坐在办公室里,当我打开江苏职教网,看到《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推出“暑期教师人文读本《涵咏:做一个精神丰厚的职教人》”专辑征稿启事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次随着我升温的情绪从脑海闪过。我不禁默默地背诵起这首诗来。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身处孤寂时,躁动的内心能在诗文中寻得栖息的宁静;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每有倦怠之意,懦弱的情绪会因灵动的诗意而豪情满怀;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即使现在正处在“快乐的日子”里,我依然能从情绪跳跃的星空回归理性的世界。
感谢生活的磨砺,感谢命运的赐予。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绝不能让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生命。
生活中,即使偶有阴霾,但“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的人,其内心世界终会有温暖的阳光照进来。
相守是幸福的。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我会铭刻在心,直到现在,直至永远。
我也会在这首诗的滋养下,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葆乐观向上的追求,直到现在,直至永远。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非常喜欢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小诗。
人常说,相遇是一种缘分。我初次读到这首诗,的确可以说是一次偶遇。那是我读高三时的1988年6月1日,这天是儿童节,我记得尤其清晰。对于嘴角已有胡须的我来说,儿童节似乎与我已经不相干,有的只是高三备考前夕的紧张。
书桌上堆满了课本和各种复习资料,我从未来得及做的大叠试卷中随便抽了一份语文练习试卷。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我读到这首诗,顿时,我就喜欢上这首诗。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歌劈头就是一个“假如”,一个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可能。对于模拟考试成绩波动很大的我来说,此时心中渴望高考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失败的敬畏与焦虑。
我喜欢这首诗,还因为对未来满是憧憬的我在读到诗的第二句时,就获得了精神的慰藉。诗人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叮咛口吻,让我在瞬间有了情绪上的快速转换。
更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安抚上,而是勾勒一个充满期盼的未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我来说,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的期冀,让我战胜了对高考可能失败的恐惧。
对于诗歌的后半截,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时的我并未真正读懂。因为,当年的我就在七月流火的季节迎来了属于我的快乐日子——我被一个师范院校录取了。
师范生活是短暂而又充实的,1991年的七月,我的大学同学都走进了他们曾经就读的普通高中,而唯有我,被分配到远离县城的一所农村职业学校。
记得报到的那一天,我第一次在里下河的水乡骑行了17公里,路尽头横亘在乡下绿荫丛中的几排低矮的红房子,就是我任职的那所职业学校。第一天到新单位的新奇,霎时就在空旷的校园中随风而去。
那时,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所在的职校只有16个班的办学规模,办公和住宿条件很差。我被安排在学校门房上的一个只有十平方米既当寝室又兼作办公室的阁楼。
阁楼里的陈设很简单,就是一张平板床、一个生活用桌、一把椅子、打扫用的簸箕和扫帚,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当时虽没有“蜗居”之说,但我却以周敦颐的“陋室”自嘲。
放下行李,洒扫庭除。陋室有了一点生气,但又似乎少了些什么。回顾四周,总觉得白光刺眼的墙壁上需要点缀些物件。好在师范练过“三字一话”,随即到学校总务处领来墨汁和纸笔。我写下了“学而不厌”,并给陋室取了个雅名——“不厌斋”。
当日,我就住在“不厌斋”。
夏日的夜晚燥热不安。临窗远眺,月光下是远处低矮的乡村民房模糊的轮廓。于是,我不禁吟诵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不正是我此时心境吗?但学校周边秧田中传来的阵阵蛙鸣,却刺破了夜的寂静,驱散着我内心的阴霾。
由此,我在这所职校开始了我笃定一辈子要从事的职业教育。我的第一个角色是机电专业班的语文教师,青春的朝气让我与学生相处得那么融洽。在这所农村职校,我完成了由职校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到校团委书记,到校长办公室主任,再到了学校的教务处主任、招生办主任。我是那样地热爱职业教育,即使是1999年学校首次出现招生规模下滑之时,我依旧每天带着老师们到初中毕业生家中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六月的天已经暑气难耐。为了避暑,我们早出晚归。夏天五点多些天就亮了,而此时我们已经行走在走访的路上了。
乡村的路崎岖不平,连续数天的骑行,先是腰酸背痛,后来累积为骑行时屁股都不想靠在自行车座上。有时为了减轻疼痛,甚至推车步行。赶路的辛苦已经够苦了,但与学生家长的冷脸和刺痛耳鼓的言语相比,这些苦并不能算什么。夜深,当我回校后汇总一天的招生情况时,每天都在增加的招生数总会涤荡走一天的辛劳。
相爱是情分,尤其是对恋爱中的男女来说,炽烈的感情是两个生命融为一体的催化剂。同样,我对职业教育的挚爱随着额纹的显现,也已经由组织安排的偶然相遇,渐渐化为依依的眷恋。2000年,我用心写下了我对职业教育的精神诉说《我心中的那方圣土》,并在国家级刊物《教育与职业》上发表了。从那时起,我对职业教育的情愫才开始从漂絮的情绪凝聚并固化为文字,才从我狭小的内心走向敞亮的现实。
然而,平凡的职校生活,并不因为你内心的安宁和工作的习惯而平静。2004年的8月15日,我正在淮阴师范学校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学校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下午五点三十八分,当我从课堂出来打开手机时,一条短信让我心顿起波澜。短信是学校校长发来的,说是教育局派人来校考察,组织似有提拔任用之意。
我是性格内向之人,心房中只有一颗没有奢望的心。尽管如此,组织的关心依然让我怦然心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那次全县副科级干部选拔的事来。出于组织文件的要求,全县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的干部都要参加此次的副科级干部选拔招考。千人参考,我笔试通过;百人面试,我亦通过;组织考察,我进入三十五人名单,最后没有下文。轰轰烈烈的起步终究归于平平淡淡,我依旧是职业学校的一名老师。也许命运注定我这一辈子要从事职业教育,我为与职业教育的那份缘、那份情未被割断而感到庆幸。
然而,这一次,我不得不离开工作了十三年的那所职校。然而,调到局机关后,我被安排负责全县职业教育的管理与教研工作。我与职业教育的这份情结并没有因工作的变动而割舍。
今天,坐在办公室里,当我打开江苏职教网,看到《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推出“暑期教师人文读本《涵咏:做一个精神丰厚的职教人》”专辑征稿启事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次随着我升温的情绪从脑海闪过。我不禁默默地背诵起这首诗来。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身处孤寂时,躁动的内心能在诗文中寻得栖息的宁静;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每有倦怠之意,懦弱的情绪会因灵动的诗意而豪情满怀;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即使现在正处在“快乐的日子”里,我依然能从情绪跳跃的星空回归理性的世界。
感谢生活的磨砺,感谢命运的赐予。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绝不能让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生命。
生活中,即使偶有阴霾,但“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的人,其内心世界终会有温暖的阳光照进来。
相守是幸福的。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我会铭刻在心,直到现在,直至永远。
我也会在这首诗的滋养下,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葆乐观向上的追求,直到现在,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