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服饰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来源 :印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几千年来古代中国的服装艺术文化和民族情感,无论是精湛的制作工艺还是寓意丰富的造型设计,都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和创造潜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审美理念的转变,现代服饰文化得到广泛发展,传统服饰却逐渐被忽视、冷落,甚至面临失传危机.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国传统服饰非遗传承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保护机制,调动社会主体力量,将一些珍稀的服饰文献资料、文物作品等纳入非遗保护范围,并且结合现代化服饰文化趋势,探索创新、科学、有效的传统服饰传承路径,激发其内在生机,以推动传统服饰的繁荣发展.
其他文献
采用耐碱分散红HA-R、耐碱分散黄HA-G和耐碱分散蓝HA-2R对涤纶织物进行碱减量和低温染色一浴处理,探讨了载体用量、染色温度、NaOH和染料用量对织物染色及减量率的影响,并将一浴工艺与常规工艺染色织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10℃碱减量低温染色一浴工艺染得织物的K/S值与130℃先碱减量再染色常规工艺的相当,根据减量率和碱用量的线性关系,调整一浴工艺的碱用量.相同染料用量下,一浴工艺可达到常规工艺相当的织物K/S值和减量率,且具有同等的染色牢度.碱减量低温染色一浴工艺无需还原清洗,相较于先碱减量再染色的
以聚酯218、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2000)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要原料,2,2-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扩链剂,柠檬酸化壳聚糖(CA-CS)为改性剂,合成了壳聚糖改性水性聚氨酯抗菌整理剂(CA-CS-WPU).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对乳液及胶膜的各项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相比,壳聚糖改性后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热性能基本无变化,力学性能小幅提升,抗菌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率均可达到95%以上.
以三羟甲基三聚氰胺树脂为氮源,乙二胺、对苯二胺和1,8-二氨基萘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三种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1、N-CQDs-2和N-CQDs-3),探究了三种氮掺杂碳量子点的结构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N-CQDs-1、N-CQDs-2和N-CQDs-3的平均粒径分别为3.87、7.09和2.79 nm,为分散性良好的近球形结构.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分别发射出绿色、黄色和蓝色荧光.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536、561和463 nm,对应的绝对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11.3%、5.6%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