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道风景线。但由于农村中学教师心理上的漠视、认识上的偏颇、方法上的匮缺等原因,综合性学习开展得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完全把它当作“盲点”,有的上成了“另类”课。由于农村学生在知识结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综合性学习要想真正得到实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创设情境、整体规划、科学指导、激励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学 综合性学习 现状 成因 对策
为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确定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学习目标,根据《标准》编写的语文版教科书也首次设置了专门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这对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自主的学习方式、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课程保障。但由于思想、方法、物质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尽人意。
一、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及成因
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综合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
由于农村中学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写作训练,而且老师们也习惯了传统的拘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前几年中考未涉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因此,很多语文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作添头,搁置一旁,置之不理,既无目标计划,也没有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完全成了空白。
(二)综合性学习上成了“另类”课
1.上成了“语文活动”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但个别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性质,尽管开展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是局限于某一语文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的某项语文能力上下功夫,而且也没有突破传统的“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思想,把一项项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上成了一堂堂单一的“语文活动课”。
2.失去了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即不论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个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个别老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盲目综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了政治课、科普课、地理课等,完全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造成上述几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关键原因还在于教师身上:
(1)心理上的漠视。在农村中学,领导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升学率(升重点学生的比例),老师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而开展起来又费时费力,吃亏不讨好,很多语文老师心理上都漠视它,认为它可不教。语文老师心理上的漠视,势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轻视,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自然也就难开展起来。
(2)认识上的偏颇。有的老师虽然也组织了一些综合性活动,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颇,综合性学习开展得不规范。部分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自主地组织义务活动”、“综合性学习主要为学生的自主性”等规定断章取义的理解,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纯粹是学生自己的事,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活动的开展成了“放羊式”。还有个别老师认为农村学生见识浅、能力差,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导致综合性学习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3)方法上的匮缺。对于大部分农村教师来说,综合性学习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既找不到现存的“教案”参考,又没有经验上的积累,加上农村教师平时的工作负荷重,很难沉下心来研究综合性学习的教法,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综合性学习时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所适从。
二、对策: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就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事实上,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但还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由于农村学生在知识结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尤显重要了。
(一)认清实质,转变观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甚至创新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充分认识综合性学习的这一实质和重要性,自觉地从应试教育的阴影走出来,牢固树立新课标理念和大语文的教学观,特别是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语文综合性学习非开展不可的新理念,才能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并长久地实施下去。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见,要让学生的思想意识也重视综合性学习,自觉地、自主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首先,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趣的题材,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爱探究的心理特点,激发探究的能力,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三)挖掘资源,整体规划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是有生存性、多层性,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规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过分依赖教科书,要结合农村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整学期的综合性学习计划。当然,语文综合性的主题、方案、计划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在综合性学习还处摸索阶段的农村中学,教师的计划导向还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农村的优势资源。农村学生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里的孩子更丰富、更深刻,对生活的体验也更真切,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农田水利等优势资源,以及学校、家庭等这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育资源。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地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和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学生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把身边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四)准确定位,科学指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事实上,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并非矛盾悖离,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村中学教师的这种主导性又尤为突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定位准确,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预期目标实现的实验品,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适时地、科学地指导。活动前期,要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健全小组合作学习的联系网络,要帮助学生在众多选题中确定主题,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积极地提出一些活动建议。“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都教师始终都充当着讨论伙伴,提供咨询的重要角色,并且是决策的主要参与者。”活动中期,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以方法或技术上的指导,同时要给以心理上的疏导,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会交际、善合作的心理品质。活动后期,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整理,积累活动的经验,形成研究的成果。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调节和监控,以保证综合性学习方法合理,过程流畅,促成学生全程有效地参与。
(五)组织交流,激励评价
学生的自主研究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表达交流。表达交流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综合性学习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可以是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还可以是失败的体验和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互相进行评价,教师本人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激励性的评价,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就更有兴趣,更有热情迎接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在交流评价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重在亲身感受和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经验;重在全面参与,而不是极少人参加的特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大胆地投入到综合性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欢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184.
[3]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5-132.
[关键词]农村中学 综合性学习 现状 成因 对策
为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确定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学习目标,根据《标准》编写的语文版教科书也首次设置了专门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这对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自主的学习方式、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课程保障。但由于思想、方法、物质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尽人意。
一、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及成因
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综合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
由于农村中学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写作训练,而且老师们也习惯了传统的拘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前几年中考未涉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因此,很多语文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作添头,搁置一旁,置之不理,既无目标计划,也没有组织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完全成了空白。
(二)综合性学习上成了“另类”课
1.上成了“语文活动”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但个别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性质,尽管开展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但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是局限于某一语文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的某项语文能力上下功夫,而且也没有突破传统的“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思想,把一项项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上成了一堂堂单一的“语文活动课”。
2.失去了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即不论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个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个别老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盲目综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了政治课、科普课、地理课等,完全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造成上述几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关键原因还在于教师身上:
(1)心理上的漠视。在农村中学,领导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升学率(升重点学生的比例),老师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而开展起来又费时费力,吃亏不讨好,很多语文老师心理上都漠视它,认为它可不教。语文老师心理上的漠视,势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轻视,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自然也就难开展起来。
(2)认识上的偏颇。有的老师虽然也组织了一些综合性活动,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颇,综合性学习开展得不规范。部分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自主地组织义务活动”、“综合性学习主要为学生的自主性”等规定断章取义的理解,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纯粹是学生自己的事,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活动的开展成了“放羊式”。还有个别老师认为农村学生见识浅、能力差,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导致综合性学习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3)方法上的匮缺。对于大部分农村教师来说,综合性学习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既找不到现存的“教案”参考,又没有经验上的积累,加上农村教师平时的工作负荷重,很难沉下心来研究综合性学习的教法,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综合性学习时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所适从。
二、对策: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就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事实上,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但还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由于农村学生在知识结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尤显重要了。
(一)认清实质,转变观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甚至创新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充分认识综合性学习的这一实质和重要性,自觉地从应试教育的阴影走出来,牢固树立新课标理念和大语文的教学观,特别是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语文综合性学习非开展不可的新理念,才能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并长久地实施下去。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见,要让学生的思想意识也重视综合性学习,自觉地、自主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首先,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趣的题材,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爱探究的心理特点,激发探究的能力,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三)挖掘资源,整体规划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是有生存性、多层性,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规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过分依赖教科书,要结合农村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整学期的综合性学习计划。当然,语文综合性的主题、方案、计划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在综合性学习还处摸索阶段的农村中学,教师的计划导向还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农村的优势资源。农村学生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里的孩子更丰富、更深刻,对生活的体验也更真切,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农田水利等优势资源,以及学校、家庭等这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育资源。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地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和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学生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把身边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四)准确定位,科学指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事实上,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并非矛盾悖离,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村中学教师的这种主导性又尤为突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定位准确,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预期目标实现的实验品,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适时地、科学地指导。活动前期,要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健全小组合作学习的联系网络,要帮助学生在众多选题中确定主题,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积极地提出一些活动建议。“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都教师始终都充当着讨论伙伴,提供咨询的重要角色,并且是决策的主要参与者。”活动中期,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以方法或技术上的指导,同时要给以心理上的疏导,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会交际、善合作的心理品质。活动后期,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整理,积累活动的经验,形成研究的成果。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调节和监控,以保证综合性学习方法合理,过程流畅,促成学生全程有效地参与。
(五)组织交流,激励评价
学生的自主研究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表达交流。表达交流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综合性学习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可以是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还可以是失败的体验和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互相进行评价,教师本人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激励性的评价,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就更有兴趣,更有热情迎接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在交流评价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重在参与,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重在亲身感受和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经验;重在全面参与,而不是极少人参加的特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大胆地投入到综合性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欢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184.
[3]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