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就是与语言大师对话
我国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还是应该多关注充满人文内涵的文本。因为,阅读就是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在这些雄篇美文中学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民族文化的陶冶,可以在语言技巧、语言规范性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对知识点的解析就会游刃有余。
阅读对写作的莫大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辞藻、忽视内涵,于是作文满纸空话、假话、套话、学生腔。我们知道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对个性、思想性非常看重。所以我经常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思想,我很少提到积累字、词、句,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需要积累,而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最习惯做的就是这个。他们可以整早晨的读拼音、读词语,看文章也是注重那些漂亮的词句。思想贫乏,写作哪里会有深意呢?
“知识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没有广泛的阅读,作文的水平是无法提高的。
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
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哪怕是到了高三也要舍得花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像美文欣赏,诗歌诵读,即兴演讲等。发现和培养班上有朗诵天赋的学生,让他们先行动起来做示范性表演。中学生大都好表现,渴望掌声,只要得到了认可,他们自然会积极演练,争取参与。现在的学生是很追求直观美感的,也很浪漫,他们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有时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要实实在在掌握多少东西,而是一种激情的召唤。有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要我朗诵一首诗,于是我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学们听的时候异常专注,还闭上眼睛摇头晃脑,有的同学轻声地跟我一起背诵。背完以后同学们掌声经久不息,我当时很高兴,其一说明我可能读得好,其二说明同学能欣赏。于是我说:“是啊,这首诗写得太美了,有同学能说一下美在哪里吗?”学生说,不知道。我说:“那你们为什么听得这么投入呢?”学生说,反正觉得很好。我说:“是啊,大家能直观地感知艺术的魅力也是很不错的,有了这一步,再去具体鉴赏就容易多了。”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如同浩瀚的大海,里面有科技的进步,更有人文精神的飞扬。那里是灵魂的栖居地,是精神的乐园。气质美是人的永恒美,只有博览群书、饱诵诗书,才能气质不凡,永远美丽。
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热情。搞了一次比赛活动就要给予一点物质奖励,哪怕是一个作文本,礼轻情意重,学生在乎的是发奖的过程和掌声。另外,批改作文打高分,多肯定。我们已经深深地知道,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激励他写是要着。除了行文结构上的问题可以多谈一点以外,其余的语言思想方面的缺憾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解决的问题。说到作文打高分,我给自己留一个退路,我说有的同学的作文在别的老师手上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分。为什么呢?因为我熟悉你的语言风格,看惯了你的字,特别是有些卷面书写很差的同学,越是大考越是不容易得高分。所以我们作文要想得到真实的分数,你必须追求最规范的语言,最有条理的结构,最整洁清晰的书写。这种善意的欺骗,促使学生异常注意书写和行文的条理。每次作文后,我还要把好作文选出来,给予加工润色在班上去声情并茂地诵读,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像文学作品一样美。并鼓励他们说,你们现在是要参加高考,没有时间去参加投稿的活动,否则,书上的作者或许就是你。而且我把这些优秀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悬挂在教室里,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打印的铅字,是很有成就感的。况且,挂在教室里,班主任看,其他科任老师也看,月考的时候别班的同学也看,你说学生多有面子啊!展示过一次的同学想多几次,没有展示过的同学不想有一次吗?
在批改现代文阅读题和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宽松的。只要他行文像模像样,打了擦边球,我就尽量往高分打,多肯定。因为我觉得,老师做题有时也是对照答案按图索骥,或查资料才能说得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生,一点背景信息也没有,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错了,特别是有些试题出得也不是很科学,不看参考资料是很不容易做准答案的。如果学生常常被老师否定,他会很灰心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关涉的内容和生活关涉的内容几乎相等,语文是敞开门的课堂,因此,语文学习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我们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我常布置学生写新闻或通讯,是身边的生活更好,来自于报刊电视也行,也就是说是第一手材料更好,第二手材料也行,比如有的学生看了防艾滋病日的新闻报道,写了一篇周记——《艾滋病并不可怕》,很有见解;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作文,表达了对SARS病毒育苗接种者的崇高敬意。可见实践中能发现很多闪光的东西。(作者单位:南昌县莲塘三中)
□责任编辑 熊义勇
E-mail:yiyongxiong@163.com
我国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还是应该多关注充满人文内涵的文本。因为,阅读就是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在这些雄篇美文中学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民族文化的陶冶,可以在语言技巧、语言规范性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对知识点的解析就会游刃有余。
阅读对写作的莫大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辞藻、忽视内涵,于是作文满纸空话、假话、套话、学生腔。我们知道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对个性、思想性非常看重。所以我经常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思想,我很少提到积累字、词、句,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需要积累,而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最习惯做的就是这个。他们可以整早晨的读拼音、读词语,看文章也是注重那些漂亮的词句。思想贫乏,写作哪里会有深意呢?
“知识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没有广泛的阅读,作文的水平是无法提高的。
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
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哪怕是到了高三也要舍得花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像美文欣赏,诗歌诵读,即兴演讲等。发现和培养班上有朗诵天赋的学生,让他们先行动起来做示范性表演。中学生大都好表现,渴望掌声,只要得到了认可,他们自然会积极演练,争取参与。现在的学生是很追求直观美感的,也很浪漫,他们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有时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要实实在在掌握多少东西,而是一种激情的召唤。有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要我朗诵一首诗,于是我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学们听的时候异常专注,还闭上眼睛摇头晃脑,有的同学轻声地跟我一起背诵。背完以后同学们掌声经久不息,我当时很高兴,其一说明我可能读得好,其二说明同学能欣赏。于是我说:“是啊,这首诗写得太美了,有同学能说一下美在哪里吗?”学生说,不知道。我说:“那你们为什么听得这么投入呢?”学生说,反正觉得很好。我说:“是啊,大家能直观地感知艺术的魅力也是很不错的,有了这一步,再去具体鉴赏就容易多了。”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如同浩瀚的大海,里面有科技的进步,更有人文精神的飞扬。那里是灵魂的栖居地,是精神的乐园。气质美是人的永恒美,只有博览群书、饱诵诗书,才能气质不凡,永远美丽。
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热情。搞了一次比赛活动就要给予一点物质奖励,哪怕是一个作文本,礼轻情意重,学生在乎的是发奖的过程和掌声。另外,批改作文打高分,多肯定。我们已经深深地知道,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激励他写是要着。除了行文结构上的问题可以多谈一点以外,其余的语言思想方面的缺憾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解决的问题。说到作文打高分,我给自己留一个退路,我说有的同学的作文在别的老师手上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分。为什么呢?因为我熟悉你的语言风格,看惯了你的字,特别是有些卷面书写很差的同学,越是大考越是不容易得高分。所以我们作文要想得到真实的分数,你必须追求最规范的语言,最有条理的结构,最整洁清晰的书写。这种善意的欺骗,促使学生异常注意书写和行文的条理。每次作文后,我还要把好作文选出来,给予加工润色在班上去声情并茂地诵读,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像文学作品一样美。并鼓励他们说,你们现在是要参加高考,没有时间去参加投稿的活动,否则,书上的作者或许就是你。而且我把这些优秀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悬挂在教室里,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打印的铅字,是很有成就感的。况且,挂在教室里,班主任看,其他科任老师也看,月考的时候别班的同学也看,你说学生多有面子啊!展示过一次的同学想多几次,没有展示过的同学不想有一次吗?
在批改现代文阅读题和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宽松的。只要他行文像模像样,打了擦边球,我就尽量往高分打,多肯定。因为我觉得,老师做题有时也是对照答案按图索骥,或查资料才能说得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生,一点背景信息也没有,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错了,特别是有些试题出得也不是很科学,不看参考资料是很不容易做准答案的。如果学生常常被老师否定,他会很灰心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关涉的内容和生活关涉的内容几乎相等,语文是敞开门的课堂,因此,语文学习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我们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我常布置学生写新闻或通讯,是身边的生活更好,来自于报刊电视也行,也就是说是第一手材料更好,第二手材料也行,比如有的学生看了防艾滋病日的新闻报道,写了一篇周记——《艾滋病并不可怕》,很有见解;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作文,表达了对SARS病毒育苗接种者的崇高敬意。可见实践中能发现很多闪光的东西。(作者单位:南昌县莲塘三中)
□责任编辑 熊义勇
E-mail:yiyongxi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