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实践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课上,“课后延伸”经常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出现在课末,尤其在公开课上,它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欣喜地看到执教者已经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知道品德的形成光靠“纸上所得”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但是遗憾的是,许多教师仅仅把“课后延伸”当作一个环节,对课后要求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很少进行指导与检查,更谈不上反馈与评价。据笔者调查,公开课中执教者在课末满怀激情地提出希望,并对学生郑重许下将何时检查、评比后,多数教师并未真正落实下去,使精彩的环节失去了真正的教育意义。
  品德不是挂在嘴边的语言,而应是一种生活行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纸上所得”通过“课后躬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让课后实践真正发挥其作用。
  
  一、未雨绸缪订计划
  
  品德的形成来源于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在品德课后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制定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方案,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自己自觉有序地开展活动。但是教师的主导也是必需的,教师应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做好活动前的指导。
  1.制订活动方案。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需求。在帮助学生制订课外活动方案时,教师要让学生先做充分的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打破座位的限制,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一个个小组,并选出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如《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对于如何爱护公共设施,课堂上再精彩的讨论,都比不上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因此课末教师可要求同一小区的孩子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区小卫士在行动”的擦洗活动。并事先由组长组织讨论,填写活动方案中的前四项内容:
  


  2.给予有效建议。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时需要特定的材料,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场所,有时需要特定的时间……教师一个好的建议往往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如《和春天一起成长》的课末,我布置学生种一颗植物的种子或养一种春天里的小动物,在观察它们成长的同时,感受动植物的变化带来的乐趣。于是我建议学生可以在盆子里种一棵土豆,也可以观察小蝌蚪(因为附近的公园里就已经有小蝌蚪了),也可以养几条蚕宝宝(学校附近的小区就有几棵小桑树)。因为活动简单易行,条件具备,所以开展非常顺利,课间我经常听到孩子们兴奋地谈论自己的“宝贝”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可见这一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小。
  3.提供相关网站。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已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在城镇学校,将近1/3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家中的电脑进行网络化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的课末,我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只是奇妙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其实大千世界奇妙的事物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利用家里的电脑或是亲戚家的电脑登陆百度图片网站,搜索各国建筑图片等资料,那里详尽的图文介绍会使你大开眼界。并告诉学生在一星期后交流各自的收获。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站在网上有目的地进行搜集、观赏,更方便、更快捷地感受到世界的奇妙。
  
  二、旁敲侧击巧点拨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与点拨;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活动的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让学生直接得到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指导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方法,最终得到收获。
  1.督促。教育实践表明,多数小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没有很强的计划性,容易忘记,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等,因此课后适时地督促是必不可少的,它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督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如“社区小卫士在行动”的活动实施过程中,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逐一观看小组的活动记录表,询问各活动小组的活动情况,还特地到他们活动过的社区进行走访,并带回社区人们的表扬与意见。这无形中也给还未活动的小组一定的紧迫感,以提高参与的面和活动的质量。
  督促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督促。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时,课堂上学生围绕“怎样珍惜时间”发表了自己的许多看法,如抓紧每天的晨读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再去玩、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等,但是这些好习惯必须要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逐渐养成,而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又恰恰是教师难以一一照顾到的,这时候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督促(尤其对那些平时不珍惜时间、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让学生从以上这些生活学习小事做起,通过帮助与被帮助、督促与被督促,使全班同学都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督促也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督促。如教学《今天我当家》,课后实践活动就要求家长指导孩子怎样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并买一次菜。教学《上超市》,为了让孩子们尝试文明购物,感受超市购物的便利,就少不了家长的陪同与指导。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告家长书的形式,或是利用家长会,以获取更多家长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活动的实效。
  2.点拨。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活动热情,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缺乏活动的热情,或是热情逐渐减退。原因是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问题而又寻求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时候教师适时的点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社区小卫士在行动”的活动过程中,有一个小组迟迟没有开展活动,原来是6个组员在确定具体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时意见不统一,产生了矛盾,于是我告诉学生:意见无法统一时应当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我的调解下学生很快举手表决,统一了意见,愉快地开展了活动。又如有的小组活动后,小区居民反映学生在擦拭垃圾桶、橱窗等公共设施时也有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于是我在肯定孩子们的劳动之后,传达了来自小区的意见,在教师提出活动注意事项后,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有序了。
  
  三、多元评价出成效
  
  1.活动反馈。学生参加了活动,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活动的成效,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收获,提出活动中的不足,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航。
  2.活动评价。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如同风对帆船的力量,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这种评价可以是班队会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也可以是来自家长或社会的及时评价等,要引导学生着重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评比,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进步,在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
  “课后实践”犹如一块自由的田地,任它荒芜,它就杂草丛生:精心种植,大地肯定会以鲜花与果实给予回报。我们的品德教育亦如此,如果大家都来关注“课后实践”,精心指导学生的“课后躬行”,让德育的主阵地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相信德育的“鲜花”与“果实”,我们一定也能采摘到。(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奉化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安福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非血管化转移盘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探索非血管化转移盘牵张成骨的成骨机理及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条本地成年狗,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组,每2条一
<正>雨雾蒙蒙,樱桃正红,这是江南最富诗意的季节。2007年5月,瑞昌市举办了小学教师"我讲我的课程故事"比赛。聆听着教师的讲述,阅读着故事文本,笔者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新课改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作者以传神之笔描绘了黄山风景区千姿百态的奇石,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和审美愉悦。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敢与课文作者比拼——我为黄山奇石取名字”的环节,要求所改名字既要体现景物的特点,又要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没想到这一教学设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个个兴趣盎然。他们先是找出并归纳作者为黄山奇石命名的规律,然后自己试着为黄山奇石改名字。课堂上小手林立,妙语如珠。  “老师,我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提问常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起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笔者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动脑去“索取”知识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问起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
对中小学生进行母语听力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读、说、写同等重要。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听”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听觉”训练,而是指让学生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口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加以吸收、理解的全过程的训练活动。    一、我国中小学生母语听力教学现状    我国对于母语听力教学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86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大纲》中对听说能力训练
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二大类,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其中发生于头颈部的脉管性疾病约占全身同类疾病的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