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的玉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稚嫩的青玉米被三三两两装进黑或红色的塑料袋里,源源不断从几十里外的乡下,颠簸到我手上。它们带着湿漉漉的夜露,携着泥土朴实的醇香,像一个村庄般一次次地呈现在我面前,带着特有气息,将我的记忆从僵冷的躯壳中一点一点剥离出来。我像一只远离巢穴很久的小雀,因嗅到家的气息而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我有些恍惚,甚至手足无措,与其说在与一颗玉米相依,不如说,我的生命正在回归村庄,回归原始的朴素。一颗玉米,代表整片庄稼,它潮湿的气息,从手心传递到心底,一瞬间,让我错以为,自己怀抱着整個村庄。
  村庄是博大的,我可以去触摸它,抚慰它,亲近它,却不可能真正地去拥抱它。或者,它会以无言的博爱来包容我,体贴我,却也不能像母亲那样,真正地将我拥在怀里,摩挲我,亲吻我。可是,一颗玉米,却可以被我拥抱,抵在胸口,靠近脸颊,触上唇角,当它被煮熟的时候,它可以从我的齿尖开始,穿行过我的肠胃,到达每一个思念过它的角落,安慰我,并让我在结束上一轮想念的同时,开始下一场旷日持久的想念。
  我承认,我很想念村庄。每日每夜,每个瞬间,它都是我想念的一个源头,充足、绵延、念念不断。我在文字里想念它,想念每一个与土有关的字句,我以最质朴的方言来讲述一些与村庄有关的事件,并希望在熟悉的感觉中,接近村庄,并重新走回村庄。
  我会产生很长很久的遗憾,为自己曾轻率离开村庄的举动,为自己无比厌恶村庄的言行,在冥冥中希望,这不过是一场梦,我并未与村庄脱节,我依旧踏着漫漫的黄土,穿行在油绿的庄稼深处,仰头,看见一抹渐渐浓厚的夕阳。我的情郎,面容黝黑,臂膀粗壮,掌心干糙。我们跟每一棵庄稼一样,笔直而憨厚,浓郁而快乐。我们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我们在黄土上筑房,喂马,相亲相爱……
  喜欢剥开那些嫩绿的包衣,用指尖从它们依旧湿润的身体上划过。在这些层层迭迭的包衣中,会出现一些惊喜,比如,一只青虫,有时只是些黑或褐色的快要干透了的尸体。在毛绒绒的顶端,有时会飞出一只幼蝶。某一天,我翻出一只瓢虫,它安静地趴在哪儿,当我触摸它时,它小小的翅膀伸出来。打开窗,我把整颗玉米举起来,阳光下,那只瓢虫走出玉米,飞进了无边无际的空中,若许多年前脱离村庄的我般,未计得失后果。

  没有了瓢虫的玉米,是否会感觉孤独?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打量一颗纯粹的玉米,它是安静的,无言的,甚至有些漠然,它在我手里,金黄着一种纯净而妥协的宿命。没有谁的命运,是可以中途涂抹更改的,我、玉米、以及村庄的命运,即将如此也只能如此。我必得离开,而玉米必将肩负勾起我对村庄的想念,并安抚我、慰籍我,连接起我跟村庄之间绵延不绝的情意,它代表了整个村庄对我的意义,同时,它也代表了我于村庄的全部意义。
  七月半,我终于可以不通过一颗玉米去探望村庄了。
  出城向南,我们一直向着村庄的方向。路过许多许多的玉米,它们腰微弯,头微垂,我很轻易地笑起来。乡下,特有的清新气息,从车窗的缝隙中挤进来,索性开了窗,风把我的头发舞动起来,一时间,感觉自己就是摇曳在田地里的一株玉米,跟许许多多的玉米,一起守在村庄的外面,欢迎我回家。
  选自《山西作家》
其他文献
什么时代,锻造什么想法,这叫时代背景。我不仅出生在唯一有半两粮票的省市———上海,而且发芽于吃不饱的时段,发育于经济濒临崩溃的时代。饿是全民减肥运动,穷是全国统一行动,为人处世“不得不”锱铢必较。工商业出身的母亲,励志名言是:“钱,不是赚来的,而是省出来的。”口头禅:“少一分钱,商店不卖给你。”说这句话的背景音乐:声泪俱下!配以动作片:言者拎起耳朵、听者踮起脚跟,最后一句补白:“听清了吗?”饭桌上
年轻时的张伯驹张伯驹出身显赫,名列“民国四公子”;不喜政治,天生“纨绔”;精通诗词、痴迷戏曲、雅好收藏。他所藏的皆非凡品,光是国宝级的书画作品就有百余件。启功先生说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章伯钧则说把自己收藏的5000件书画全卖掉,未必能换张伯驹的一张。半生珍藏,最終却“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全都捐给了国家,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是在填報志愿时才意识到高考是件大事。那天晚上,父亲戴着眼镜,拿过填报志愿的指南,坐在沙发上默默地看了很久。我们父子俩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的相对了。那时候父亲40多岁,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注视他戴着老花镜的样子。因为戴着花镜,强壮的父亲露出了一丝老态。他一页一页地翻着院校指南,专注阅读的神情,似乎在决定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我觉得这对父亲不公平,因为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了解,我知道我绝对考不中其中
亲爱的同学们:每一年的这个时节,同样在这个礼堂,都会有一个老男人或者资深美女,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们或念念叨叨、或语重心长的一大段话,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理想!理想很空,老师很穷,要让老师送给大家一个不花钱的临别礼物,理想大约是最好的选择。幸运的是,今年你们遇到的是邹振东教授,他的礼物与众不同,今天他要送给大家的不是理想,而是梦想!其实对一所大学的真正留恋是从收拾行李开始的,30年前,我的眼泪就是在
兰花之美,美在清、奇、孤、绝,美在姿态,美在神韵。不矫揉造作,不趋炎附势,无论有没有人关注它,都会独自散发幽香。世间的花草有万千种,兰花只是其中一种。菊能傲霜,梅能斗雪,但傲霜斗雪常常离不开世人的注目与赞美。而兰则不同,它让我想起一味中药———独活,独自活在远离世俗烟火之地,忍得了寂寞,且能活得逍遙自在,寂静安好,闲适中透着恬美。我想起“空谷幽兰”这个成语,静静地生长,长得窈窕,开得幽香,独身也是
总有这样一种想法:有一类电影只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观赏,当且仅当一个人独自观看时,它才会释放出自身饱含的所有能量;同时也只有当一个人凝视着荧幕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沉浸其中,从而尽可能多地收获和解读电影所要传递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与电影形成交流和共鸣。我记得多年前读研时,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住在一个单元的四个女生围坐在一起看一部外国电影,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着,嬉笑着,间或交流一下,以致我对那部电影没
街市无比嘈杂。我的视线落在了一名乞丐身上。他很老,很黑,很瘦,也很丑。他跪在肮脏的角落里,微仰的眼神及其渴望,不断地向每个路人说着“行行好吧“之类的话。伴随着话语,面前的破碗中几枚硬币被摇得叮当作响。在过路人漠视的眼神中,他卑微得什么也不是。我摸出一枚硬币扔到他的碗里,发出叮当一声脆响,我的心颤了颤。瞬间,他抬起头,用狭长而浑浊的眼睛打量我,我的心突然跳得很快,不知在期待什么。“谢谢,菩萨保佑你,
看到母亲在阳台上晾晒的一筐蒲公英,我知道,她又在制作入夏的降火茶。每逢春深,鱼腥草、白茅根、薄荷叶和蒲公英一道,用细草绳扎成小捆,当作尝春的稀罕物摆进菜市场。这些乡间寻常本草,回家既可凉拌做菜,也可晒干存放。遇到小毛病,捏几枚叶子,茶一样沏水喝,三两天就奏效。家乡气候温润,草木葱茏,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山峁峁是个天然的药匣子,过千种中草药塞得满满当当。药是草,草亦是药,乡间的百姓就是药师,随便扯一
先有的树,后有的人。树迎接一个人的到来,目送一个人的归去。村子里的人来来去去的,多少年不见少。树也来来去去的,多少年依然站立着,抓紧泥土,头顶苍穹。在乡间种树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的讲究。说是“桑”连着“丧”。宅前载桑会有“丧”事在前。柳树不结籽,房后载柳会没有男孩后代。杨树的叶子像手掌,风一吹,哗啦啦啦作响,似是无数的小鬼在拍着手掌。杏树的“杏”同“兴”旺的“兴”,有兴旺发达,
我的陋居,在五楼,座北面南,推窗南望,楼底是绿草如茵的学校足球场,然后是节次鳞比的一片楼宇,目光再及,就是远处的青山巍巍了。朋友来我的书房品茗,常常会依窗远望,十有八九会说,把窗外的那段废电话线剪掉吧,歪歪扭扭地横在窗外,实在有煞风景。但我却不舍得。楼太高,窗外又无绿树,这条废电线,是我唯一的招鸟枝了。初春时节,常常有掠楼而飞的倦鸟,它们飞临这段废电线时,会扑棱棱到电线上停下脚来,摇摇摆摆地站到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