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真先生的笔情墨意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mallsta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让心灵游牧于自然山水之间,顿悟其间无限禅意,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了笔墨温度。先生的山水作品雅丽而有文采,简约的构成、洒脱的笔墨、灵动的线条、诗化的氛围,构成了他的绘画语式,正是因为有着老师不倦的教诲和淡泊宁静的心态,从而铸就了先生诗般的意境。
  国画,作为一门民族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拥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特意蕴,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宝贵的文化价值。杰出的画家犹如璀璨群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留下无数旷世杰作。而国画艺术家水平的高低,却并不仅仅取决于绘画技法的高低,更重要的还在于国画艺术家自身的国学修养。石真先生不断地跬积而成心怀文,积累下功夫技法之外的深厚的国学修养。
  石真先生师承石壶,也就是现代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说起二十世纪的四川画坛,我们不得不提起陈子庄先生。时齐白石、黄宾虹入川,得以相晤,切磋画艺,领受教益。众所周知,石壶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其成就在于写西蜀山水之骨,融中华文化之魂,形神合一,为西蜀丘陵国画写意之开山鼻祖,成一代宗师,与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齐名,给中国美术史浓墨重彩地添上了一笔亮色。石真先生追随石壶先生,朝夕相处,勤习苦练,尽得先生真传。闻名不如见面,一次机会有幸采访到先生,可谓是见面胜似闻名。
  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先生的工作室。印象中,书画家们大都不修边幅,工作室里也常是一片狼藉。止步于玻璃门前,等待钥匙与锁槽的成功契合,透过玻璃,一张偌大的会议桌搭建成的画台上,毛笔、宣纸、画盘错落有致。走進工作室,左边的书柜、茶台才现出全貌,一只茶壶呼噜噜鼓着清香。转身,一整面墙上挂满了画,散发出淡雅的墨香,画中烟波浩渺处,是云,亦或是缕缕茶香。先生喜欢贴近生活,更喜欢充满田园野趣的巴山蜀水,先生谓之为“更能接近人们的生活情调”。观先生的作品,在嵯峨峻岭间,在陡然苍岩下,在一泓秋水之上,粗细变化的墨线勾勒出山石模样,花青着墨晕出远处青山,笔法自然而多变化,而人迹则多以蜿蜒的台阶﹑房舍﹑寺院﹑樵夫﹑农人为表现对象,生动而鲜活的山居生活画卷跃然纸上。无论是层峦叠嶂的山峰,还是田园野趣的山居生活,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田园之乐,引人入胜,徘徊于先生的画中,静静地听自然讲述生活中的美好故事。
  先生提到,“作画之前先读书”是老师的教诲。唐岱于《绘事发微·读书》中写到:“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未知不学而能得其微妙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自能超越名贤者。” 先生让心灵游牧于自然山水之间,顿悟其间无限禅意,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了笔墨温度。先生的山水作品雅丽而有文采,简约的构成、洒脱的笔墨、灵动的线条、诗化的氛围,构成了他的绘画语式,正是因为有着老师不倦的教诲和淡泊宁静的心态,从而铸就了先生诗般的意境。历史证明凡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家没有一位不是学问家的。越是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的,越是能够彰显国画水平的高度,最终进入化境。
  先生为人豪爽、低调,对时事充满不俗的看法。有幸听他讲述一番,实在是拨云睹日,催人深思。创作时他要求自己做到“三不昧”。一不昧:天地自然大道。遵循自然之法,自然之美;二不昧:人文祖宗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作品中蕴含传统;三不昧:自心。具有自己的艺术符号,无中生有,技法求精。石真乃先生名号,说起其中缘由,他表示:“‘石真’的含义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让笔墨成为灵魂的赋行,止于浮世,成于自然的止息。”如此看来,名副其实。
  国画之路,是一条旷日持久、生生不息的天地绘心之路。在这条长路上,有一位将传统艺者与文人身份聚合的国画艺术家。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学识修养对于创作有文化深意的作品的重要性,同时还展现出这种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恰逢其时地温故与拓新,以精深的笔墨表现造化与心源统一的优秀作品,显现出中国画的时代之美。石真先生的国画成就是新世纪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骨髓和灵魂,是高明国画艺术家的潜质与才华。
其他文献
孟德芝出身于蜀绣世家,外婆唐正英是民间绣工,母亲包世群是蜀绣厂的高级绣工,她从小就在绣花绷架下长大。  出生于1961年的孟德芝,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每逢过年,蜀绣厂都会发真丝绣花被面作为福利,所以当时虽然大家穷得吃不饱饭,但厂里家家都盖的都是真丝绣花被面。  学生时代,孟德芝学习成绩不错,在文科快班,1979年参加高考,学校里七十多名考生,只有她和另一名同学上了录取线。后来,因为填报师范,志愿
主管单位: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马楠  MANAN  《云杉》主编。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为木里藏族自治县文联主席。作品散见于《四川日报》《民族杂志》《四川经济日报》《精神文明报》《凉山日报》《凉山文学》《攀枝花文学》《人民文学》等报刊。  寄语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云杉》杂志于1985年诞生,历经三十六载的拼搏求索,春耕夏耘
主管單位:隆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隆昌市文化馆  唐水莲  TANGSHUILIAN  《莲峰》负责人。四川隆昌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班学员,首届林非散文奖获得者。作品散见《华夏散文》《现代艺术》《草地》《四川日报》《四川作家》等报刊。  寄语  《莲峰》是隆昌市本土创办的综合文化期刊。刊物立足隆昌,面向全国征稿。办刊宗旨着力于传承隆昌优秀文化,培养隆昌文化新人
喻德刚《间隙》版画 115cm×95cm 2019年  喻德刚  1965年生于四川隆昌。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89年至今在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干美术学院任教,副教授。作品先后入选国家级、省市级展览,并榮获多种奖项。
“丁零零……”下课了,我拿起水杯刚要喝水,忽然听见后面的苏昊铭在大喊:“呀!不好了,小鸟怎么飞到这儿了!”我满不在乎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本来教室开着窗户,有小鸟飞来司空见惯嘛。”可扭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麻雀竟飞到了苏昊铭的水杯里。我顿时来了兴趣,连忙跑到跟前一探究竟。  這只小鸟的全身是灰黑色的,比绿豆还小的眼睛正无助地望着我们,还不停地扑腾着羽翼未丰的小翅膀,不时发出貌似求救的哀号声。看样子
樊云   1983年大学毕业,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6年四川省诗书画院刘朴工作室研修生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成都画院特聘画师,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出版有《樊云山水画集》《樊云画扇》等。   国画谓之国粹,一幅上乘佳作之美,不仅要其墨色丰富、气韵生动、骨法矫健……,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启迪哲学的思考,洞悉纷繁的人生。若深谙此理,无疑
年画 95cm×180cm 民国时期  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绵竹手绘年画通过制粉笺纸、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线、钤印、题款等制作工序完成,还包括有“鸳鸯笔”“填水脚”的制作技艺。其作品内容广泛,形成了构图完整、人物造型准确、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形成了以手工彩绘为主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该作品为紫微星化作一力士降服猛兽貔貅的故事。紫微星为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之一。
剪紙 120cm×120cm×9 2020年  该作品是用传统手工技艺——剪纸,来展现我国脱贫攻坚中点点滴滴的感人事件,作品主要从贫困的现状、扶贫的措施、扶贫的胜利三个角度展现“精准扶贫”的伟大举措。图1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提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图2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和乡亲们的交谈画面;图3、图4、图5是某贫困乡的部分农舍现状;图6是领导干部深入贫困乡村和村民的沟通
主办单位: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陈远  CHEN YUAN  《大风顶>主编。中国民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乐山沫若书院研究员,乐山市马边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马边县文联副主席。编著出版民间文学专著《乡音乡情乡韵》《薅草锣鼓》《打鼓草山歌精选》,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脱贫路彝乡梦》《马边故事》《做实“绣花功”》。  寄语  《大风顶》文艺季刊创
蜀绣 3.4m×7.5m 2012年  该作品是为人民大会堂绣制的巨幅蜀绣。由四川省人大办公厅和四川省经信委组织,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国家级雕塑大師叶毓山任艺术总指导,与五位巴蜀画派山水大师一起进行艺术把关。在进行了严格的招投标后选拔出蜀绣大师孟德芝团队。  为了保证整体大气完美,没有分缝,经过三十四名熟练技师每天平均工作十二小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