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徒步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桑古道是连接吐蕃王朝时最重要几大中心地“拉萨”、“甲玛”和“桑耶”的最重要通道。在甲玛和桑耶当地的传说中,认为人死后灵魂要沿着这条路到桑耶寺去“报到”。而且从甲玛到桑耶路上,有三道关口,人生前的罪孽要在关口用秤称出来,然后确定将来转世的“命运”。如果人在生前走过这条路线,死后灵魂将不会迷路,转世时,会有好运气。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拉萨前往山南地区朝拜和经商的重要通道,是拉萨与雅砻河谷文化交融的中心地之一。如今,这条拥有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朝圣古道,还延伸在当地人虔诚的脚下,也是一条曾吸引了众多旅行者的户外徒步路线。
  老范指着墨竹工卡地图说道:“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呀。这片土地曾是吐蕃时期第一重镇,吐蕃最伟大的赞普(国王)松赞干布就出生在这甲玛沟内。”
  听众有五人:阿达、老牛、小蜜蜂、暮野与夏萍。大家正准备去徒步一条传说中的路线:
  “据刘立千先生考证,从敦煌本的吐蕃历史来看,赞普在夏秋之季多在墨竹工卡建营,冬季却住在桑耶扎玛,拉萨虽有宫堡,然不常居。再从地图上看,甲玛乡到桑耶寺也就隔着一座大山,所以,甲玛乡到桑耶寺是有一条路的,在吐蕃时期,还是一条交通要道呀。不过,我在网上查了,没有这路线的攻略,最多只是说‘甲玛乡是甲玛沟至桑耶寺国际徒步路线的大本营’”。
  老牛与小蜜蜂用GOOLE earth找了一下,由于很多地方没有具体的方位,查不出什么资料。不过,在GOOLE earth上看,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好似两条平行的河流,中间就隔着一座宽宽的山脉。
  “比照甘丹寺徒步到桑耶寺的路线,我们也准备四天的食品吧!”,暮野说。
  “好的,那我们后天出发吧,大家分头准备自己的装备,自己的食品自己带足,到了徒步的起点甲玛乡后,再问当地人,看能不能问到路。”
  甲玛赤康
  当六人大包小包到达甲玛乡乡政府门口时,已是早上十一点钟了。乡政府对面有一些小店,老范问了好多人,大家都说老辈人都是从这路线走到桑耶寺朝圣的,可是现在都没人走,经过多方咨询,总算问到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有大致方向,而且现在是9月底,山上应还有牧民的,我们遇到人就问,应没有问题的,会走到桑耶寺的”,老范对他们说。检查完大家的食品,再补充一些罐头与方便面,大家上路了。阿达一直想买一些青菜煮方便面吃,可惜甲玛乡十分小,没有菜店,这让他耿耿于怀。
  从乡政府出发,他们直往赤康村走,没有去右手边的松赞干布的出生地。赤康村有一大半是建筑遗址,叫甲玛赤康,据说是元代十三万户之一的万户府(甲玛万户府)。在甲玛赤康遗址边上,有一个巨大的噶当大塔,那是公元1210年时,著名的喇嘛卓滚桑杰温圆寂以后,信徒为他修建的灵塔。看着这深藏闺中不为人熟知的宏大遗址,可以想象,在元代,墨竹工卡是一个政治、经济及宗教的重地。
  问赤康村的村民,也只问到个大致方向,与甲玛乡的人说的一致,说明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
  溪涧上的芭蕾舞
  过了一个叫康纪果的小村后,马路渐渐变成羊肠小道,方向也确定了,就是顺着一条小溪上溯。溪水湍急,岸上长满了灌木,路就在灌木丛中逶迤蜿蜒前往,灌木的枝条常剐背包,所以徒步速度十分慢。
  一个大石壁横空出世,耸立在溪边,把路拦断了。
  “如何办?”老范等大家全都到了石壁脚下后,问大家。
  “这说明我们走错了,可能路在溪对面,而我们走过来的时候,没有注意”,老牛说。
  “那如何办?是退回去找路,还是想办法过了这个石壁?可能过这个石壁有危险,不安全,装备会掉到溪水中。不过退回去找路,不知要退多久,我注意到,这一路都没有桥,只能淌溪而过,这溪水全是冰水,淌溪过去,那剌骨的滋味会十分难受。”老范如是说。
  夏萍十分怕淌冰水,她提出建议:“我探一下,看能不能过,如果能,我们就从石壁上过吧。”
  她在没有负重的情况下,像壁虎一样,爬了过去。
  “可以通过,前面就是灌木丛,没有大石头了。”
  见最弱小的女子都能通过,大家也就不争了,从石壁上横切过去吧。
  石壁与溪面几乎垂直,徒手翻过都有点困难,如何把大包小包及自己安全地“运过”石壁,是一个问题。
  阿达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大家在石壁上间隔站好,然后把包一个接一个传下去,先传摄影包试了一下,这种方法行得通,然后大背包也如此炮制。
  约过了半个小时,全体安全通过巨石壁,大家已汗流浃背。由于用力过度,老范的脚还不由自主地颤抖,因为如果一不小心,包或人掉到湍急溪流中,后果不堪设想。况且,这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过了石壁区后,根本就没有路,只能在灌木丛中艰难穿行。天色慢慢暗了下来,看到对面有炊烟升起,阿达看到溪流中央有几个大石头,他尝试了下,竟可以踩着石头过河,于是大家也一个个借此通过溪流。
  溪流中的石头十分滑,最怕淌冷水的夏萍,一不小心滑到了溪中,幸好小密蜂正在边上,拉了她一把,人没掉到溪中,两个鞋子却全落水了。
  在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照在最高山尖的时候,大部队来到了一个叫“崇安定”的放牧点,他们的装束让放牧点的人感到怪异,引起一阵骚动。
  岔路
  第二天,当他们从帐篷中爬出来后,发现帐篷成为牧民的景点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事的,没事的,都趴在或坐在帐篷边上,像我们在动物园看猴子的架式。只是大家懂的藏语与他们懂的汉语一样多,交流起来十分困难。手比脚划地问他们到桑耶寺如何走,揣测出,在这条溪流的源头,再过一个山口,就可以到了。
  收拾好帐篷,背上背包,往溪流上游走。一路上全是无穷无尽的上坡,灌木丛间杂着草地,没有见到放牧牧民,可能是冬天快要到了,牧民都往下撤了。
  经过一个沼泽地,一具泛白的牦牛骨架散落在草地上。骨架十分完整,可能是病死于途中的小牦牛。老牛看到这牦牛的髋骨就像一个完整的面具,不禁童心大起,放下背包,脱下上衣,把髋骨如面具般戴到头上,再两手各持一个下颚,手舞足蹈,一个活生生的原始土著就此诞生。阿达、小蜜蜂、暮野见了,也不甘落后,纷纷如此炮制。   再往上走,灌木丛不见了,只剩清一色的草地。一个往前走的路与往右走的分岔路口出现了,不知哪条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周边一个牧民也没有。只有一群群野羊闲庭信步而过。
  老范见此,要大家在草地上休息,他先去探路。先往左手边的路,是一条比较陡的往上爬的碎石路,爬上一个小山坡,正前方有一条小路通向一个山口。山口上好似堆有藏区特有的玛尼石,依稀看到有风马旗,这应是正确的路吧。
  他还不放心,下到分岔路口,再探往前走的路,大约走了二公里左右,路没有了,尽头是一片绝壁,往右手边的路是正确的。
  由于探路浪费了大约两个小时,所以翻过山口时,天已快黑了。
  山脚下有两个放牧点,牧民早已撤了,只留下几个用石头垒起的羊圈,厚厚的羊粪,正是搭营的选择。
  往上走,往下走
  晚上下了一场小雪,早上一起来,阿达用雪水煮了一锅香浓的咖啡,驱散了身上一夜的寒气。收拾好装备,问题也随之而来,又是一个岔路问题——顺着山势向下走有一条路,对面逆着山势向上走,还有一条路。哪一条是正确的,争论就此开始。
  “应是顺着山势往下走,我走过甘丹寺到桑耶寺的徒步路线,这两条路线的方向应是一样的”,老范说。
  “不一定,你看这个方向,如果顺着山势往下走,那我们可能就会回到出发点了,又回到拉萨河”,老牛说。
  “如果逆着山势走,才会回到拉萨河哩。”
  “我也走过桑耶寺到甘丹寺,从感觉来说应是顺着山势往下走,但是不是也存在着一种可能,那就是两条路都有可能走到桑耶寺?”暮野也加入了争论了。
  “而从地图上看,这附近有两条河流,一条河就是我们昨天上溯的,如果逆着山势走,势必要翻过一个山口,往下又是河流,那正是往回走,我们又走到拉萨河了。”
  “地图的方向与这方向不一样,不会回到拉萨河的。”
  阿达与小蜜蜂看到大家争论不休,就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他们两个人分别往不同方向走,直到找到人,问清路,大部队再出发。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他们两个分开去探路,一个小时以后,小蜜蜂回来了,他见不到牧民,而阿达那边有消息了,逆着山势走后,翻过山口,可以看到下面有牧民。他建议大家一起到牧民家,如果是走错了,大不了再回头。
  大部队到了牧民家后,一问,顺着山谷中的溪流,一直往下走,就能到桑耶寺。没有走错了,大家提着的心就放下来了。老范一直想问这牧民,如果刚才选择顺着山势往下走,是不是也能到达桑耶寺,可惜语言不通,牧民听不懂他的话。
  桑耶寺
  从牧民家出来,路并不好走,基本上是在河床中前行。溪流还是那样的曲折蜿蜒,溪中的大石头还是那样的潮湿易滑,溪水还是那样的冰冷剌骨,很多时候,两边全是绝壁,只能淌溪而过,这让最怕淌溪的夏萍叫苦不迭。有时候,需要从河的这一边淌到另一边,这就需要大家相互搀扶,否则很容易被溪流冲倒。
  周围的植被渐渐的茂盛了,放牧的人也出现了,还可以看到些藏式民居星星点点坐落在山边上。经过前两天的荒芜后,夏萍冒出一句话,“有人真好,不用再怕迷路了。”
  路上遇到一队地质勘探队,其中一个还是暮野的老乡。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能遇见老乡,自然十分热情,所以到了晚上,大家住进了亚热岗勘探队的营地里。大家酒足饭饱后就闲聊了起来,听了他们在山上的经历后,地质勘探队队长说话了:“这条线走的人十分少,基本上是游牧的牧民,其实你们这次能走出来,十分幸运。第一,这几天没有下雪,如果下了雪,你们的装备不足以应付。第二,你们没有遇到狼群,你看山上那么多野羊,也就有狼的,不过你们人多,遇到也好一点。第三,你们太轻率了,以你们的能力,在拉萨可以找到比较详细的地图的,为什么不去找,或者借一个GPS也好一点呀。”
  第二天到了桑耶寺,老范还在想这队长的话,问了小蜜蜂一句:“大家都说走有攻略的徒步路线叫徒步,没有攻略的徒步路线叫探险,那我们这次算徒步还是探险?”
  “管别人如何说,反正我们走出来了,虽然走得比较危险。不过,我们也走得十分开心,自由自在,风景也美,这就足够了。”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图式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对原有图式的“发现”与“激活”,对目标图式的“建构”与“内化”及对生成图式的“迁移”与“运用”等活动,提升学生在预测推理、理解分析、评价判断等方面的英语阅读能力,由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图示理论;应用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萨玛酒歌是在门巴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抒情歌曲,是一种自由演唱的助兴式酒歌,也是门巴族民歌中一个主要的诗体。  勒布沟内的人都认为次仁曲宗的萨玛酒歌唱的最好,“人那是相当的漂亮,歌唱的那是相当的棒!”于是,她的名字被叫成了“阿姐相当”。  阿姐相当  最开始,她只笑,说很少的话。我们有点一筹莫展。但当几杯酒下肚,她的脸上开始微微泛起红晕时,我就知道,有戏了。  这个清晨,并不是我与她的第一次见面。头一
12月1日到5日,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携最新电影《塔洛》来到拉萨,和影迷朋友们一起分享影片的创作心得。  12月2日,iTibet通过微信平台线上征集问题的方式,进行赠票,并组织影迷在乐百隆影城参加导演见面会并观看影片《塔洛》。  12月3日由北京伊迪传媒、西藏弘道文化旅游、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联合主办,i西藏(iTibet)协办的“文化碰撞中的思想者”高端论坛于君泰国际举行,论坛嘉宾就西藏文化,电
阿岗的逃亡  阿岗,66岁,因痛风而微跛。他个子矮小,喜欢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礼帽和墨镜,走在山南地区泽当镇的街头,你看不出他和藏族老人有何区别,或许只是更矮小一些。但他的家中没有佛像,他说的珞巴族崩尼语,整个泽当或许只有一两人能够听懂。他是珞巴族苏龙部落人。  1968年,21岁的阿岗和哥哥越过雪山,避开了印度巡逻兵,从印占区来到隆子县中国实际控制区内。出发时原本有4人,但两人回头了。  在那之
【摘 要】 “非纸笔”测评不再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凸显改进功能,主张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针对低年级学生在“非纸笔”测评中出现的时间管理问题做出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进,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从而使这种评价成为一种绿色的教育评价。  【关键词】“非纸笔”测评;改进功能;时间管理  一、案例描述  根据学校低年级“非纸笔”测评的计划,一年级下学期的测评安排在杭州市青少年
“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墨脱可谓是一个浓缩的地球,具备了从赤道到极地的所有气候和植被类型,能够让你在不到100公里的范围之内,实现从赤道到北极的跨越式体验。  当严冬到来,人们厌倦寒风、大雪、霜冻时,便想到中国热带去避寒。那里有蓝天白云,水清沙白,那里林木参天、空气通透、鸟语花香。  抱着对热带雨林的向往,《西藏人文地理》采访团队再次探访了中国五大热带雨林中的墨脱亚热带森林。在中国
2008年9月,青海省三江源科学考察工作历经41 天,行程7300 多公里的考察后,以著名河流探寻者刘少创领队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科考队认为,长江南源当曲才是正源,推翻了此前沱沱河为正源的传统观点。此次科考采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很多都是首次用于三江源头科考。通过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测绘仪器,测得沱沱河的最长支流长度为348.63 公里,当曲则为360.34
作为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课堂观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大部分传统听评课只是浮于表面、事倍功半。本文主要通过阐明当今课堂观察的现状,引出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详细介绍,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实际中,形成一套专业的听评课程序,以供各位教师参考与借鉴。  一、 当今课堂观察的现状  课堂
简介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我国台湾的一位女子在西藏只身游学的生命体验,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路历程。该书记录了藏地地理、风情、民俗、佛教等,有助于读者了解藏地的这些方方面面。  推荐 该书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邱常梵在西藏求学期间所写的旅行游记。出于对佛教的热爱和对神秘藏地的向往,她曾在西藏游览了近一年,深有感触。于是决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