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沿着前人的足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琐碎,毫无意义。部分教师常以“对不对?”“是这样吗?”等过于琐碎的问题提问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成了“应声虫”,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缺少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低级的对话充斥课堂,步入了无效教学的境地。
2.以师为本,注重形式。部分教师以师为本的理念根深蒂固,虽然课堂多了提问,但实际仍是教师的“一言堂”,生怕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学预设,大部分问题由优等生回答,或自问自答。为了体现所谓的理念,为提问而提问,故弄玄虚,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
3.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部分教师不精于设计教学预案,割裂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出枯燥乏味的问题;或不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提问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丧失探究兴趣。
4.方法简单,技巧单一。部分教师课堂提问满足于低层次问题,以简单的推理题和记忆题为主,缺少创造性和批判性问题。教师完全主宰课堂,提问方式单一,以学生齐答为主。
二、课堂提问的优化标准
提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教学艺术,提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有效的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标准:
1.趣味性。学习内容有兴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引入深思,发人深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满足。
2.大众性。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提问不满足于激活少部分优等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让学生争着回答问题,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价值性。提出的问题要意义,避免花时间纠缠于无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触及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积极的思维,引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4.开放性。提出的问题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唯一答案,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问的形式要具有开放性,要打破“师问生答”的传统形式,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激发彼此的灵感,闪烁智慧的火花。
三、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要将知识融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捕捉信息、分析思考、推理论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提问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体验,要新颖独到,具有趣味性,能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能引起学生质疑。教师要设计悬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消除疑虑,解决问题。如在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要在一面靠墙(长24m)处围出一个矩形篱笆,已知篱笆总长为60m,问怎样围才能使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学生A:要使篱笆围成面积最大的矩形,即要围成正方形,即边长为15m,面积则是15×15=225m2.
学生B:不对,设矩形宽为xm,则长为(60-2x)m,则矩形面积S=x(60-2x)=-2(x-15)2+450,因此当x=15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是450m2.
学生C:由题意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18≤x<30。所以x=15不在此范围内。因此当x=18时,S=432m2.此时长为24m,宽为18m,这样就符合实际意义了。
2.把握提问的“度”。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切入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解题过程的反思处、易出错处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把握难度。教师要在调查、座谈、作业、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据此提出恰当的问题。提问既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也不能直达“未知区”,而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念,合理把握难度,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获取成功。(2)设置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合理设置跨度,跨度过大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跨度过小则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3)安排梯度。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垫脚石”,让学生逐个击破,获取成功。
3.完善提问能力。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提问能力,语言要精练、内容要具体,要具有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问;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困惑处、疑难处发问;要留有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握好问题的“度”,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琐碎,毫无意义。部分教师常以“对不对?”“是这样吗?”等过于琐碎的问题提问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成了“应声虫”,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缺少思考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低级的对话充斥课堂,步入了无效教学的境地。
2.以师为本,注重形式。部分教师以师为本的理念根深蒂固,虽然课堂多了提问,但实际仍是教师的“一言堂”,生怕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学预设,大部分问题由优等生回答,或自问自答。为了体现所谓的理念,为提问而提问,故弄玄虚,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
3.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部分教师不精于设计教学预案,割裂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出枯燥乏味的问题;或不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提问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丧失探究兴趣。
4.方法简单,技巧单一。部分教师课堂提问满足于低层次问题,以简单的推理题和记忆题为主,缺少创造性和批判性问题。教师完全主宰课堂,提问方式单一,以学生齐答为主。
二、课堂提问的优化标准
提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教学艺术,提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有效的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标准:
1.趣味性。学习内容有兴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引入深思,发人深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满足。
2.大众性。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提问不满足于激活少部分优等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让学生争着回答问题,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价值性。提出的问题要意义,避免花时间纠缠于无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触及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积极的思维,引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4.开放性。提出的问题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唯一答案,要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问的形式要具有开放性,要打破“师问生答”的传统形式,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激发彼此的灵感,闪烁智慧的火花。
三、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要将知识融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捕捉信息、分析思考、推理论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提问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体验,要新颖独到,具有趣味性,能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能引起学生质疑。教师要设计悬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消除疑虑,解决问题。如在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要在一面靠墙(长24m)处围出一个矩形篱笆,已知篱笆总长为60m,问怎样围才能使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学生A:要使篱笆围成面积最大的矩形,即要围成正方形,即边长为15m,面积则是15×15=225m2.
学生B:不对,设矩形宽为xm,则长为(60-2x)m,则矩形面积S=x(60-2x)=-2(x-15)2+450,因此当x=15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是450m2.
学生C:由题意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18≤x<30。所以x=15不在此范围内。因此当x=18时,S=432m2.此时长为24m,宽为18m,这样就符合实际意义了。
2.把握提问的“度”。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切入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解题过程的反思处、易出错处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把握难度。教师要在调查、座谈、作业、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据此提出恰当的问题。提问既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也不能直达“未知区”,而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念,合理把握难度,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获取成功。(2)设置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合理设置跨度,跨度过大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跨度过小则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3)安排梯度。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垫脚石”,让学生逐个击破,获取成功。
3.完善提问能力。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提问能力,语言要精练、内容要具体,要具有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问;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困惑处、疑难处发问;要留有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握好问题的“度”,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