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给学生以真正的民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y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对学生的真正的民主。
  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陶先生相信学生,他确信儿童有一种潜能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引导他们创造。他十分重视教育学生“重要的不是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学会自己寻找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按着个性自由发展”。他在《新教育》一文中说:“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教师要有信仰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共和精神。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同学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教师要以赤子之心去引导学生创造。”“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在提倡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反思在教学上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对照先生的思想,不禁汗颜。
  要真正给学生以民主,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已有的认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认知总有一定的过程,总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可能有专业的理论素养来适应教师的过高要求。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文本的意蕴需要随着阅历和思想认识的渐进而不断领悟。这些都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
  其次,要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及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其内涵上下工夫,切忌做表面文章。有些老师的课堂看似轰轰烈烈,其实质是效率低下;有些老师在课前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其实质是由主导的“灌”变为主导的“问”,学生由主体的被“灌”变为被动的“应答”。这样的课堂似乎学生都在动,活动积极,发言踊跃,实际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老师设计好的“圈套”中跌打腾挪,被老师牵着鼻子转,结果是如善于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仍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时听了一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师生互动交流相当活跃。看似一堂好课,可美国人却评价说“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什么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吗?”老师操纵着学生,学生成为了附庸。中国传统的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有人曾打过这样的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的面积越大,人的知识也就越多。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了问题,学生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就越少。这怎能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着手于学生的高级的深层次的思维,最终的结果都应该是让学生能自然生成,有所得,并且还会引起新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作伏笔,做铺垫。简单地说,就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能根据已有而发现未知,就是会学的问题。
  陶行知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他曾经用这样一个例子批评了那种“灌输”式的教学现象:一个人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他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学生被老师牵着牛鼻子转,又怎能自主地会学?
  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成长的过程。给予学生真正的民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真正凸现。
  再次,真正的民主不是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张扬”,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语文课堂的使命就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在于传道授业,在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本是通过包含作者审美的创造活动的文字,只有通过教师潜心引导,学生才能在特定的文化中去寻找自己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教师就应该紧紧依靠文本,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谈。在与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文义。这又怎能是一场游戏或戏说所能代替得了的呢?这同样又怎能是几场作秀式的演出所能替代?多媒体的应用本无可厚非,但他再先进也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学得更灵活、更便捷的工具。语文课堂的关键还应在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地阅读品位,陶冶性灵,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的成长。
  当然,真正的民主还来源于与学生的平等相处,还来源于轻松和谐的气氛的创设。在语文课堂上,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机制的运用等等。
  
  王建云,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时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话偏离或脱离文本,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披文悟情、因文析理的意识和策略无疑是主要的因素。把握语言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阅读的一切效用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因声求气感文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古诗文对话时更是不可或缺。文本的节拍和韵律,文本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项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只有学生自评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  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可分别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征求同学进行评价或者组评、征求教师评价,有时加上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因素。然后将这些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过流泪的经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她伴着屈原的爱国赤诚;七夕之节,她又如期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已经向我们悄然走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向学生传承知识、启迪智能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全面冲击着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使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了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而首当其冲的是对教师角色的冲击和影响。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十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民主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情感、民主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和教学民主,难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具有育人性,情感便是育人的主要工具,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育人活动的本质看,
说实在的,《去安村》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从情节的大框架来说,这就是一个有关“寻找——失落”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女人带着一个不虔诚也不相信的女人去见证自己心中的圣地与精神家园——安村,最后的结果却是虔诚者大失所望,和那个不虔诚者一块逃离了安村。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去魅的时代、调侃的时代、消解的时代——打倒并嘲笑一个精神家园的存在,如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创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消解和调侃的大行其道,自然就会
目前语文教育界关注:课程是否能充分彰显时代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应有的“多样”、“动态”、“创生”的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我国学校一级的课程权力逐步扩大。当课程具体发生在学校时,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开发课程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就生活在课程环境之中。以下我就从教师参与课
千古历史总在胜败兴亡中演绎着,天下大势也在不断变迁中发展着。于是便有仁人志士在眷恋故国的情怀中,用诗文来表达他们的不屈之节,忠国之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谢芳得正是在宋国灭亡、元朝新立,且元君屡次征他入仕,都被坚决拒绝的情况下,写下了《庆全庵桃花》一诗。全诗仅有四句,语言朴实,蕴含丰富,表现手法巧妙,值得细细品嚼。  首句“寻得桃源好避秦”,运用典故,以虚代实,暗示了作者的隐居决心和厌
元人乔梦符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就是说作文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高考应试作文更是如此,好的开头可以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对学生应试作文开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一.学生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1、开门不见山  现在学生的作文常常不点明题旨,没有点题的语句,如以“变了,因为长大”为题作文,同学这样写到:“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像流水一样的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大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口语交际成为现代社会中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活动,决定着一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与成败,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力需求。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