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课程”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9891210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教育界关注:课程是否能充分彰显时代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应有的“多样”、“动态”、“创生”的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我国学校一级的课程权力逐步扩大。当课程具体发生在学校时,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开发课程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就生活在课程环境之中。以下我就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地位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新课程是后现代课程观的课程
  后现代课程观所倡导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新课程。它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从这层隐喻来看,课程就是学校教师所创造、学生所经验的课程,或说是“学习经验之总体”,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这种作为过程的课程具有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文本/读者、教师/学生、体验/意识等都构成课程本身,这种课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因此新课程不只是知识体系的载体,它的内容不可预设,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会产生许多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它更是一种探索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应当而且能够引导、促进、推动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探索新知识、不断前行。多尔说:“在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为了使对话保持继续、使探索不断延续下去,探索过程中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方式取代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而且这种转变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没有看到的’而不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
  后现代课程观是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开发角度讲,课程的深度、课程意义的层次、课程的多种可能性与解释,还有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和可能性赋予课程存在意义,这就决定了互动过程中阅历、学识、能力占优势的教师就有着挖掘、开发课程的权力,来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倡导关注的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理念中应该把人当人,让人像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让教师来灌输知识。
  学生走进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有权决定允许这些资源合法地进入课程,特别是进入教学过程,否则学生就排斥在课程与教学之外了。
  回归生活,让课程与教学具有生活意义,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讲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赋予课程和教学以生活意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心理世界外化于课堂,让课堂面向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实践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突出发展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
  如郑逸农老师教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根据新课程观作了大胆的教学尝试: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尊重、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这样的课堂就孵化和催生出浓郁的课堂文化,形成教育“场”,在这个场内,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的经验再现加上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自我反思等形式,学生在“创生”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就能文化资源无声地流动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课程与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语文:欣赏北国壮美的雪景,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阅读边城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体恤别人情感中体悟人性之淳朴;聆听艾青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心中倍增民族的使命感;面对毫无生存本领的阿Q的命运,思考着人类的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开发课程过程中,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放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也就是说,促进课程开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突破口,反过来讲,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获得充分的专业发展机会,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新课程尊重教学中本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事实,以“个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挥要有个性化、独立性和创造性,再也不是文本和教参的传声筒。因此课程开发的高要求给教师发展以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有助于形成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发展。
  第二,教师的自主性发展。新课程以“模块”基本单位组织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的自主权。在同一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层面差异较大,如学习基础或心理水平,教师必须选择科学的、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应对。如何提升实践智慧是关键:教师必须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第三,教师的多样化发展。新课程层次的多元化,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按学科设置模式,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开发潜能,促进多样化的发展。新课程的开放度很大,不仅是模块本身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结合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其他模块之间、科目之间、与学习领域之间加以联系,这必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学习方式与发展途径等方面提出多样化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一句话,在不断地参与开发课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结构的弥补,有利于素质结构的提高。
  
  第二大部分是: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一、教师生活在课程之中,不断重构和开发课程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形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操作层面。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中心,是教教材呢,还是用教材来教呢?若是教师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甚至滑入“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教学过程也就演变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除了与考试有关外,与他们的生活、人生无关,教学一旦缺少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就丧失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因为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找到生命情感的生长点,满足人的生命 需要。
  如何利用教材,把它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课程,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是时间上的不断延伸,空间上的持续扩展和内容上的无限包容。可以说,课程不再是静止的、陈旧的,而是活动的、不断更新的;课程不再是死板的、封闭的、狭隘的,而是生动的、综合的;课程不再单纯是有形的教科书,而是一种自由的、可供选择的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资源加以开发,也就是在选文中作再选择,对“编写”再度加工。融入个人知识的见解与感受,在文本中找到“自我”色彩,因为“课文”是选来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等),它们是多面、多层、多因素的综合体。只有将课文当作教学内容的素材,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再作选择、再度加工,才能使“课文”转换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而促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教材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
  如四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种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放在一个单元,教学重点可定在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但是这样处理,会很单调,费时、费力,效果不一定好,谭亿森老师重新编排和组织教材,找到人物生命之所以鲜活的支点——主要人物的“哭”与“笑”。如,《林黛玉进贾府》里凡出场的人物均被写到了哭和笑:林黛玉拜见贾母时的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会时的哭,贾母和王熙凤的哭等,课文中还有二十多处的笑。《林教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失街亭》:因笑而死,因死而哭;《杜十娘》:几声痛哭,一声冷笑。这样的阅读开发,体现了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本质的是挖掘了教材中人物最生动的一面,小说里的人物便成了我们心中具体的人。
  归纳成一句话:教师生活在课程之中,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新课程开发。
  
  二、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成功经验给予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园地耕耘了六十多年,他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可能性,诸如他在教材性质、教材功能、教材归宿等方面作的有关论述。
  如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锁钥”是一种“凭借”,是一种“工具”,让学生利用课程这种具体的形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知识;他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这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功能论的科学体现:而他所说的凭借“例子”,又是“举一反三”的最好注释。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反三”,要求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教材。叶老的这番话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教师使用教材应当成为一种主动的工作,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比较、鉴别、选择、组合和编制,使教材发挥的“反三”作用。
  成功的经验引发下,我们可以假设把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扩大到课外的阅读天地,意味着课堂不是狭义上的教学空间,它是极度开放而延展的阅读空间,这种假设是成立的话,证明了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总而言之,课程开发虽然涉及各层面的人员,但是与课程开发最为密切相关的是教师,因此新课改提倡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十分必要的。
其他文献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批阅了无数的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但多数都平淡无物,要么就千篇一律。如写“母爱”,学生是千人一腔:月黑风高之夜,大雨瓢泼(或漫天飞雪),瘦弱的母亲背着突发高烧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跑往医院挂诊,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啊……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个性的文章,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灵魂来自于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即文章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在教学中,我不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事实轻想象的现象。学生狭窄的思路、拘谨的思维以及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烦作文,使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依托图像想象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
时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话偏离或脱离文本,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披文悟情、因文析理的意识和策略无疑是主要的因素。把握语言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阅读的一切效用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因声求气感文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古诗文对话时更是不可或缺。文本的节拍和韵律,文本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项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只有学生自评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  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可分别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征求同学进行评价或者组评、征求教师评价,有时加上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因素。然后将这些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过流泪的经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她伴着屈原的爱国赤诚;七夕之节,她又如期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已经向我们悄然走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向学生传承知识、启迪智能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全面冲击着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使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了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而首当其冲的是对教师角色的冲击和影响。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十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民主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情感、民主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和教学民主,难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具有育人性,情感便是育人的主要工具,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育人活动的本质看,
说实在的,《去安村》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从情节的大框架来说,这就是一个有关“寻找——失落”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女人带着一个不虔诚也不相信的女人去见证自己心中的圣地与精神家园——安村,最后的结果却是虔诚者大失所望,和那个不虔诚者一块逃离了安村。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去魅的时代、调侃的时代、消解的时代——打倒并嘲笑一个精神家园的存在,如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创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消解和调侃的大行其道,自然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