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脉冲超声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sha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手术法全层离断右侧跟腱,建立跟腱损伤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跟腱损伤组和跟腱损伤+LIPUS组,每组7只。术后14 d使用Catwalk步态系统分析足印面积、站立时间、步行周期、脚爪最大强度及步幅5个参数评价小鼠步态功能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同时在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跟腱细胞,使用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细胞12 h建立体外细胞模型(LPS组);并对细胞行LIPUS处理(LPS+LIPUS组);同时设置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NF-κB)p65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NOS和磷酸化(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

结果

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组患肢足印面积[(0.28±0.13)cm2]大于跟腱损伤组[(0.14±0.10)cm2](P<0.05),患肢站立时间[(0.21±0.03)s]长于跟腱损伤组[(0.11±0.04)s](P<0.05),步行周期[(0.40±0.05)s]较跟腱损伤组[(0.25±0.05)s]显著延长(P<0.05),患肢脚爪最大强度和步幅与跟腱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跟腱损伤组跟腱组织增生明显,纤维结构排列疏松且无序,并伴有新生血管生成和炎细胞浸润;跟腱损伤+LIPUS组跟腱组织纤维结构排列较整齐,且新生血管和炎细胞浸润程度均有所减轻。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组iNOS表达量[(2.84±0.94)%]低于跟腱损伤组[(5.70±0.81)%](P<0.05)。小鼠跟腱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内NF-κB p65蛋白转位入核,经LIPUS处理后可抑制NF-κB p65蛋白的核转位。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照组跟腱细胞不表达iNOS,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为(0.63±0.16);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iNOS(0.99±0.22)和p-NF-κB p65(1.02±0.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LPS+LIPUS组iNOS(0.62±0.10)和p-NF-κB p65(0.65±0.21)蛋白表达水平较LPS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

LIPUS治疗可改善跟腱损伤小鼠步态功能并抑制体内和体外iNOS的表达,该作用可能与LIPUS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致残率高、内固定效果差、骨愈合缓慢等特点,极大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骨折愈合是诊疗的关键环节。当前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两方面,但在成骨-破骨偶联机制影响下效果尚不理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髓腔内可观察到黄色脂肪组织增多,但其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骨髓脂肪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具备独特的代谢与分泌功能,参与能量代谢、造血微环境维持与骨代谢平衡
中国手外科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的,但后续发展迅速,取得了诸如世界首例断指再植、首例断臂再植、首例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首创健侧C7神经根移位等骄人成绩,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手外科逐步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从中国手外科发展史、手外科成就等方面回顾手外科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国手外科人艰苦奋斗、执着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手外科人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传承创新。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后肱骨形态受损严重,肱骨头血运破坏程度大、坏死风险高。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尽相同。以半肩置换及反肩置换为代表的人工肩关节置换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适应证选择以及治疗效果始终存在争议。笔者结合现有文献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综合考虑年龄、大小结节、肩袖功能、翻修情况等因素,对目前临床存在争议的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影响因素予以阐述,进一步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7~72岁[(60.5±6.3)岁]。按Lafosse分型撕裂大小分类:关节面上1/3撕裂9例,上1/2撕裂18例,完全撕裂1例。按Patte分型回缩程度分类:无回缩4例,
目的探讨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8±12.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9 cm×1.8 cm~3.3 cm×2.6 cm。均切取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
目的比较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3岁[(36.3±7.1)岁]。24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钢板组),2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螺钉组)。
目的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
髋臼双柱骨折导致髋臼顶与主骨失去连接,前后柱内移及旋转,影响正常髋臼的匹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髋臼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治疗方法选择是个难点。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后柱通道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14.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后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血胸,其中330例为血胸组,119例为非血胸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