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置钉数、椎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椎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

结论

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药泥灸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临沂市中医医院肛肠外科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混合痔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A实施耳穴压豆;对照组B实施药泥灸;研究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药泥灸。对比3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中医症状评分。结果对照组A 37例、对照组B 38例、研究组36例纳入最终分析。对照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海阳市人民医院12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3±5.23)岁;联合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63±4.96)岁。常规组采用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
目的探究渐进式引导护理与高级共情护理技术对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41.65±4.65)岁;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2.65±5.01)岁。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远端胃切除术(robotic distal gastrectomy,RDG)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LDG)同时行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远端胃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CBM、重庆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2020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可被低氧调节的异二聚体转录因子。近期研究发现,HIF-1在血管生成、能量调节、细胞凋亡、自噬等方面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探索HIF-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将会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致残率高、内固定效果差、骨愈合缓慢等特点,极大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骨折愈合是诊疗的关键环节。当前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两方面,但在成骨-破骨偶联机制影响下效果尚不理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髓腔内可观察到黄色脂肪组织增多,但其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骨髓脂肪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具备独特的代谢与分泌功能,参与能量代谢、造血微环境维持与骨代谢平衡
中国手外科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的,但后续发展迅速,取得了诸如世界首例断指再植、首例断臂再植、首例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首创健侧C7神经根移位等骄人成绩,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手外科逐步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从中国手外科发展史、手外科成就等方面回顾手外科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国手外科人艰苦奋斗、执着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手外科人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传承创新。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后肱骨形态受损严重,肱骨头血运破坏程度大、坏死风险高。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尽相同。以半肩置换及反肩置换为代表的人工肩关节置换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适应证选择以及治疗效果始终存在争议。笔者结合现有文献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综合考虑年龄、大小结节、肩袖功能、翻修情况等因素,对目前临床存在争议的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影响因素予以阐述,进一步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7~72岁[(60.5±6.3)岁]。按Lafosse分型撕裂大小分类:关节面上1/3撕裂9例,上1/2撕裂18例,完全撕裂1例。按Patte分型回缩程度分类:无回缩4例,
目的探讨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8±12.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9 cm×1.8 cm~3.3 cm×2.6 cm。均切取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