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出浓浓的语文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l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本课堂模式下,教师要把科学小品文的自主阅读和知识探索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单的引导下,反复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获取科学知识。教师要在立足文本和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启发、引导、捕捉和设计语言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问题点,“烹调”出学本课堂的语文味。
  [关键词]学本课堂 科学小品文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6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册都有科学小品文。《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指出它的教学目标是“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的掌握上,语文课成了科学知识传播和课外资料拓展的科学课、常识课,科学味浓厚,而语文味缺失。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模式,强调在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科探索的兴趣,同时又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语文素质,在保持科学小品文科学特色的同时不失语文学习的本味呢?这是在学本课堂模式下,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科学小品文的学本价值
  要引导学生学好科学小品文,首先要明确它在阅读与学习中的价值。
  (一)与一般文本相比,科学小品文更强调灵活有趣地普及知识
  科学小品文是科学题材的文艺性说明文,兼有科学性和文学性两种特征。但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并不是指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更多的是准确性和趣味性,用于科学常识的普及。而它的文学性也与一般叙事、写景或抒情的文章不同,文学性在科学小品文里通常体现为写作手段和表现手法,它的作用是形象生动、灵活有趣地介绍和传播科学常识。
  (二)与知识资料相比,科学小品文更强调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科学小品文的阅读中,只要能够轻松地汲取文字所承载的知识,阅读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这与其他文体的阅读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写缺水,《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以火星表面为什么没有水为中心,“无水”就是说明的主题;而在《水》中,“缺水”只是叙事的起点,主题却是因“缺水”引发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慨。由此可见,科学小品文是一种阅读目的明确、阅读过程轻松、主题单纯而集中的阅读文本。
  (三)与一般课文的教学相比,科学小品文的教学更强调充分有效的语言训练
  在语文课堂中,科学知识的掌握不是主要目标。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就不能只学习课文传达了什么知识或意义,而是学会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传达知识的。因此,科学小品文的学本课程,要在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训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科学小品文的学本课堂导学设计策略
  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兴趣,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题中之意,但抓住语文的核心要素,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和工具价值,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也不能缺失。在科学小品文的学本课堂中,笔者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导学设计。
  (一)大火煮沸:自主探究,读出科学性
  1.以“不教”“少教”为原则
  科学小品文,虽然说明的是科学知识,但一般来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较浅显,又借助了通俗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往往一读就懂。即使是篇幅长、结构复杂的科普说明文,学生也能在提示下获取文中所要普及的科学知识。小品文中所提及的科学知识,只是这个知识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识要靠课外资料补充,甚至要进行专业学习,但这已远远超出语文课程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课堂上花时间精力纠结于学生已经了解或通过阅读能够了解的知识,是典型的“烫剩饭”的做法。而涉猎太多课外知识,看似扩充了课堂容量,丰富了课堂内容,但因为所涉及的知识一般需要专业背景,老师不熟悉,学生也难理解,课堂难免成了“夹生饭”,终究出力不讨好。
  2.以学习单为引导
  教师要把科学小品文的自主阅读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权归还学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小动物过冬》的学习单:
  (1)我学习
  A.富有童趣地朗读课文,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
  B.模仿课文语言,介绍其他动物过冬的方式;
  C.体验朋友间的友谊,感悟做事早做准备的人生道理。
  (2)我探究
  活动1: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分别用哪种方式过冬?
  活动2: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很多,哪些小动物和小燕子、小青蛙与小蜜蜂过冬的方式是一样的?
  (3)我创作
  你现在就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动物,相信你可以把下面的句子说得很好。
  “我是 的 ,冬天快要来了,我要忙着 。”
  以学习单中的问题为导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开展组内互查互评、互问互答活动,可以基本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并有效地对课外知识进行补充,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以读为中心
  无论自主探究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都要以读为中心,加强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和生词,并适当增加课外知识。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加强听与说的指导。
  (二)小火煨熟:问题导学,练出语文味
  1.导入要适时
  科学小品文在创作时,所要普及的科学知识一旦确定,创作者就会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下工夫。科学小品文在对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的,有规律可循。这一点正好可以作为语言训练、语文能力实践的范本。
  将问题聚焦在“怎么写”或者“为什么这样写”上,是科学小品文学本课堂的重点内容,也是凸显学本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标志。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互动训练,是科学小品文实现阅读转换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师建构学本课堂能力的重要體现。   2.选料要适当
  科学小品文对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的甄别、选择与运用,都可以拿来作为学本课堂语言训练、语文学习的导学材料。但是,语言能力的习得要靠熏陶和反复的训练,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科学小品文学本课堂要善于捕捉小品文中特有的、可训练的语言点和语文元素,做到立足文本,以生为本。
  科学小品文虽然注意选用通俗平常的字词,但选词较考究,表意准确,形象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生字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吟读、模仿、品析,积累词语,习得语感。如《小动物过冬》一文,在学习了小燕子的过冬方式之后,教师如下引导启发:
  师: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和小燕子是一样的?(丹顶鹤、天鹅、大雁、杜鹃等)
  师:像小燕子这样的过冬方式,叫迁徙。这些鸟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候鸟。这些可爱的候鸟,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如果杜鹃、大雁也是青蛙、蜜蜂的好朋友,它们会跟小燕子去吗?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扮演杜鹃,看看杜鹃会怎么说。
  生1: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扮演大雁。大雁会怎么说呢?
  生2:冬天快要来了,河里结冰了,水草也快没啦,鱼虾吃不到了。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水草和鱼虾。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这样以模仿小动物语句的方式反复吟读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并根据小动物的特点,通过个别词语的换位,增加语感,在加深对科学知识了解的同时,课堂也溢出醇郁的语文味。
  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惯用句式的训练上。如《石头书》的导学设计:
  在细读课文三个部分的过程中,每学习一部分,引导学生归纳。
  (1)因为 ,所以说石头就是书。(外形)
  (2)因为石头 ,所以说石头就是书。(内容)
  (3)因为从石头书中可以 ,所以说石头就是书。(作用)
  以“因为 ,所以石头就是书”作为常用句式,引导学生在外形、内容和作用等层面归纳、概括石头被称为书的原因,能把语言训练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中年级可以更多地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说明方法的使用。如《霧凇》里的景色描写,《维生素C的故事》里的叙事手法,《云雀的心愿》里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拟人化说理方式,都是通过细致生动的场景或场面描述,或者通过艺术虚构与想象,力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高年级则可以引导学生在谋篇布局和体裁上下些工夫。科学小品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科学小品文内在逻辑结构,也是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如《大自然的文字》《海洋——21世纪的希望》可以做说明顺序和逻辑结构的摹写范本。
  3.火候要适度,在知识的掌握中煨炖出语文味
  一篇好的科学小品文,可作为语言训练的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只要语文教师仔细发掘就可以发现可圈可点的训练目标。科学小品文学本课堂,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想训练。训练泛滥,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两个核心课堂练习,作为导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架构学本课堂语文本体的支撑和工具。问题的聚焦要立足教材,发掘文本,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通过循序渐进、集中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使科学小品文的学习真正回归语文的正道,在阅读与训练的自主学习中,煨炖出醇香的语文味。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草桥结拜》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二场。教学这一剧本,既体现剧本的特点,也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剧本,初步感知戏曲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写剧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民间戏曲 剧本 实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03  [教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与苏教版教材选编的其他送别诗不同,此诗沉郁中透着刚毅,离愁里散溢着豪迈,基调晦暗中跳动着明亮,仿佛给失意的人一盏行路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这首古诗安排在六年级语文课本,颇有深意:学生面临分别,将跨入未知的环境,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不确定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解读本诗的友情并不难,难在从诗中体会高适内心那豪迈激昂的人生情怀。教学中要把握情感基调,透过刚毅豪迈的意象,加深学生对诗
[摘 要]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认知过程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体现作业的启发性、趣味性,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三方面进行把控,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主动完成作业。这样才能切实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迁移。  [关键词]语文作业;优化;内容;形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52-01  小学阶
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探索合适的识字教学策略,是摆在低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谈谈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多种形式,在快乐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采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式,让学生单调地读,机械地识记,重复地写,会让学生觉得兴味索然。教师应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我从写微型日记入手,抓住四个方面,激活学生的内心诉求,四点并蒂,抓“微”见大,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习作导航。下面我从自己的实践入手,谈谈微型日记的训练策略。  一、从“微”入手,激发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在小学阶段,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作文。究其原因,一是表达能力弱,二是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写起来就那么寥寥几句。针对这
一、案例背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旦进入课堂“直播”,便会出现不同的两种情况,要么问题过难,学生满脸迷茫,一头雾水,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没达到最佳。那如何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呢?以教学《花瓣飘香》为例,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使提问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
[摘 要]儿童诗以它“浅语的艺术”和“智趣的想象”受到小学生的喜爱。教学儿童诗《我想》一文,要从诗歌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诗语为切入口、以童心为生长点、以学情为落脚点,开掘、优化、创生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教学内容;儿童诗;解读;童心;学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
[摘 要]微仿写,是有针对性的短、频、快的片段仿写训练,这种“写”是以学会语言表达为目的的。在小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生长点,采用点式微仿写构句,句式微仿写构段,为篇章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架设起一座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  [关键词]点式微仿写 句式微仿写 阅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细致入微地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文本的内涵,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下面,我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螳螂捕蝉》是一篇极富
[摘 要]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特点的差异,提出中高年级作文教学应注重层次性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粗线条;细线条;积累;下水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92-0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程度的一把准标尺。由于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