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题解题技巧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手法分析”是高考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的一大亮点,2010年18套高考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在日常教学中,表现手法有别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专指对比、衬托、白描、细描、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类比、抑扬、对比、悬念、以小见大等。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表现手法作用的相关知识来解题。
  
  [方法指津]
  
  1 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很丰富,其作用也是各具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有:
  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扬抑: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行文跌宕,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重点,曲折含蓄地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用平凡的人细小的事件来表现重大的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反语(反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2 明确答题要素。
  使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表达的效果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思想情感”这个要素常被考生遗漏,导致答题不全,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高考真题]
  
  例1“对比”类型(林斤澜《春风》,2010年福建卷)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语段信息]倒数第二段: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思路提示]解答本题的常见误区是考生审题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解答时应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和开始第三、四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答案提示]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表达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例2 “描写 对比”类型(萧萧《灯火》,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语段信息]
  
  (4)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16)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思路提示]此题考细节描写和对比的作用,可从人物性格、情节结构、思想情感等角度去分析其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渲染人物心情、暗示典型的社会环境、埋下伏笔、铺垫蓄势、与后文对照、线索、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主题等作用。考生往往遗漏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个角度。
  [答案提示](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列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例3“虚实结合”类型(《天目山》,2010年上海秋季卷)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语段信息]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思路提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可从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角度去思考,如丰富拓展文章的内容,烘托渲染人物性格,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此段母亲回忆青春季节的场景是虚写,眼前林中景色是实写,虚实相生,在对比中突出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母亲的思想情感。
  [答案提示]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例4 综合类型(《洗澡》,2010年高考辽宁卷)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思路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以小见大,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二: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近年来,我们发现高考中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分析’’的试题有所减少,但它不是淡化,而是一种隐性考查,即在考查其它题型时把它作为答题要点之一。同时,它的考查点不在唯一,而是趋于综合考查,即两种或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
  
  责任编校 彭 琳
其他文献
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苦恼着说“历史看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这一问题根源是学生缺乏时序观念,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存在“时空错位”,无法洞察时序背后的历史逻辑。时序观念是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认识和观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1]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更有助于学
历史原创命题是一名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而命题能力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的重要尺度,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长期致力试题原创的探索,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到一些感悟。以下整理自笔者的一次交流讲座,例谈从真题拓展中探索历史原创命题入门路径,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深挖并拓展,仿真原创  由于历史原创命题的路径很多,但命题者对真题研究有着共性的理解。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在《考试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6省市全面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新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目标高。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赶进度,开快车,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讲少了,完不成教学任务;讲多了,又难以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此外,历史的进程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但历史课本却由于内容太多,具体史实较少,导致生硬的结论太多。这些问
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化,需在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落实。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时序思维、集证辨据、诠释评价”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具有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科关键能力,需依据课程标准,区分能力层次、分解内容领域,关注衔接与连贯,从有序、有机、有效三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有序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贯通历史知识、习得史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科关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史料实证”的概念鉴定为“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可见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走向精细与精准。随着“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笔者发现近年来较多的历史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对史料实证素养展开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
两中心建设是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措施。图/赵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做到国家要有高峰、区域要有高原、省里要有高地。”  近日,在国家卫健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在几个重大疾病领域布局国家医学中心。“这些是我们为打造国家高峰、区域高原不断扩容的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对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
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占有关键的一席。历史解释的进行,事关唯物史观的达成、时空观念的培育、史料实证的推进和家国情怀的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解释素养的参与。而历史解释素养的达成,笔者以为,可以在比较中推进。  一、比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  比较是认识历史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把彼此有联系或者相似的历史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反过来又有助于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上海等地试教一年多,不少一线教师陷于教材大容量和核心素养高要求的矛盾中。笔者在准备《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比赛课时,获得了一些启发,记之以求教于方家。  记得初次试讲时,本人刚抛出城市和农村的问题,学生就能脱口而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经由初中历史课和政治课的学习,早已将相关内容烂熟于心;但另一方面,学生近乎条件反射的回答也反映出对历史简单化理
像解答其它学科的习题一样,高考作文也是在“给所问做答案”。答案是否准确,让命题者称意,首先要解决“符合题意”的问题。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就是作文要符合题目的各种规定,写作时,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务必照章办事才行。凡文题命制,其字里行间必然有规定限制,决定着你必须写什么、怎么来写。这应该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我们必须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弄清文题所规定(包括
降生之前,我们没有不同,同样的温暖湿润,同样的无声无息;降生时,我们依然相同,同样的一声啼哭,同样的胸口跳动。而在此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千差万别的征程,便有了万差千别的人生。  不同的际遇给予了人们不同的信念。  比如说,越南人的信仰很多,太阳、月亮,菩萨、耶稣,维克多·雨果或者胡志明,凡是有益的都多多少少地留在了他们的生活中。而印度人则不同,他们心中只有佛教,古老的合十礼,神圣的菩提树,佛珠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