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意识下女作家对死亡的超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死亡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些艺术家超越生死去寻求富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渗进了浓重的死亡意识。本文以张爱玲和简媜这两位中国女作家为例,分析她们死亡意识创作的动因和作品中死亡气息产生的根源。这两位女作家描绘了两幅不同色系的死亡之境,流露她们对死亡与生命的不同思考,展现不同的超越之路,具有诡谲之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死亡意识;张爱玲;简媜;超越死亡
  作者简介:陈潘怡(1996.1-),江苏苏州常熟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文科强化班14级本科生。
  路易·樊尚·托马认为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明了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生命自诞生伊始便注定在未来停止。死亡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些艺术家超越生死去寻求富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渗进了浓重的死亡意识。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死亡意识是指由生命本能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并引起生之焦虑,促使个体更关注、依恋和尊重生命本身。心思细腻敏感的女性作家相对于一般人往往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
  1、创伤记忆
  张爱玲,小时候遭受父亲的毒打并被囚禁起来,那时的她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后来赴港读书,遇上了十八天的围城,“飞机往下扑,砰地一声,就在头上……炸弹落在对街。”战争中不断的枪声炮火伴随着死亡的恐怖在她的骨髓中渗入了幻灭、虚无和绝望,成为其日后创作的动因和作品中死亡气息产生的根源。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与死亡结交。
  同样的,简姨在经历了丧父、恋人病逝后也过早看到了生命极其脆弱的一面,这让她“在看到一个繁华或愉快的景象时,会预先想到它悲伤无常的一面”。她在文学世界中追问着召唤那“曾经痴守爱情的女子,魂归来兮。”(《水问》)她甚至还在《四月裂帛》中疾呼:“我不认为死灰可以复燃,破镜就能重圆……所有的故事在一生当中都只能有一次。一次俱足生死。”
  正是死亡的创伤记忆激发了这两位女作家的创作冲动,促使她们在文学营造的死亡之境中拓展自己的幻觉与想象。
  2、死亡之境
  俞平伯先生曾说“若夫至哀之境,则人将不以为哀……人人欢笑,我自惆怅,人人坦然,我自戚戚,此其所以可痛也,其境何在?”
  张爱玲指向了色彩凄艳。《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种着仙人掌的瓷盆是宝蓝色的,苍绿的厚叶子像一窠青蛇,枝头的花朵是惹眼的抢红,姑母家魏魏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再细看窗横黄地红边,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光怪陆离的环境在她笔下显得格外诡异,一步步暗示薇龙的幸福和向往终将破灭。还有她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无边黑暗、镜子、透明玻璃球、蓝色火焰……张爱玲笔下的死亡着上了凄艳的色彩,诡异地幻化在每个角落。
  而简媜笔下的死亡则专一于沉重静穆的黑,并以此“鬼气”蔓延。她听着厉鬼叙述的雨夜妩媚,轻声唱和《雨夜赋》;又在《发烧夜》里,独自远眺望阴郁的“野墓”、“鬼火”;漫步在《青苔巷》中邂逅“荒烟蔓草的寂地”……这些黑色调的词句,透着幽幽的死亡气息。
  在死亡意识的影响下,张爱玲与简媜为我们描绘了两幅不同色系的死亡之境,流露她们对死亡与生命的不同思考。
  3、不同的超越之路
  殷國明先生曾说“艺术的真正的诞生地是死亡”。有了死亡,人类才会有所恐惧、悔恨和理想,也才会创造艺术世界来弥补人生的遗憾,来满足自己对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如何在追寻生命永恒的过程里超越死亡?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这样写道:“她对日常生活,而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张爱玲就是这样,“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试图通过俗世生活的沉迷来消解死亡的恐惧。于是,一边沉浸于俗世享乐的她,一边又用天才的眼光直透人世的真相,在不彻底的精神中徘徊。
  游走于红尘边缘的简姨,在死亡意识的影响之下,表现出来的却是直面人生,从一切恒常中寻找超越死亡的可能。她用白干层柔软的树皮撰写情书(《白干层》),独自在椰林大道上骑着自行车快乐疯癫(《初次的椰林大道路》)。更进一步的,她徜徉佛家的自然山水来忘却人世的生老病死(《只缘身在此山中》)。直到《红婴仔》,已为人母的简姨为儿治病不得不砍掉纪念已故父亲的樟树,这时她才切肤地体会到生死传承的伟大。她对儿子的爱消散了父亲恋人死亡的创伤记忆所带来的阴影,这也证明了爱的力量能够超越死亡。
  4、结语
  同样领受着创伤记忆带来的死亡召唤,同样是思索生命与意义的问题,张爱玲与简媜最终却分道扬镳。面对死亡意识的感召,张爱玲游离在深重的悲凉与俗世快乐中,让人分不清哪一个才是她最真实的灵魂。那个触摸着灵魂疼痛的简媜,却因为爱走上了超跋之路。但无论哪一条超越之路,都向读者传达着:不管下沉还是向上,惨淡的人生也有美丽的追求与期待!
其他文献
一只雪鸮离开了北极的栖息地,来到了西雅图的安妮女王社区,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难词探意  1. spectator /spek?te?t?(r)/ n. 观众  2. irruption /??r?p?n/ n. 侵入;急速增加  3. curator /kj???re?t?(r)/ n. 馆长;负责人  A snowy owl has left its habi
绿色印花长衫黑色镂空针织墨绿色长裤均为Fendi装饰领白衬衫Valentino卡其色麂皮长衫卡其色麂皮阔腿裤白色绑带凉鞋均为LoeweLogo印花草帽Fendi金属项链LanvinTUNICA LOVE  结构单纯的T字形五尼卡长衫,自然垂褶,随着身体的变化起伏。宽衣薄袖,不仅连接了东方古典与西洋结构,更将一束来自古典文明的光芒带到现代人间。透过光,即是希望。白色可拆卸长袖衫 白色飄带长裤 白色流
【摘 要】 要了解南非在线远程教育的现状就不能不考虑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对南非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延续代际后遗症。谁也不会质疑技术的能供性和技术有助于减少代际不平等的潜能,但是来自全球南方的证据表明在线教育可能加剧不平等,数字时代的红利分布不均。本文介绍南非在线远程教学从1873年创办南非大学到发布《中学后教育和培训白皮书》的发展历程。《白皮书》不但阐明后种族隔离制度时代教育在南非的作用,而且还
【摘 要】    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却因各种原因至今未能在国家政策层面有所突破。国家资历框架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无法在社会各界形成统一认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文章试图通过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资历框架文本的分析,从资历框架的构建初衷、表现形式和实施路径三个维度着手,对资历框架的内涵进行剖析。文章认为,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构建资历框架的初衷各有不同,表现形式大相径庭,实施过
【摘 要】  讲授式教学是高等教育以及大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本研究发现,在讲授式教学中学生扮演被动角色不利于学生学习。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旨在告诉教育界同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提问的重要性。文章还讨论如何使用移动技术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无缝衔接的机会,从而避免在大班面授课上口头提问可能遭遇的挑战。  【关键词】 移动学习;移动技术;大班;学生提问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
EdSurge6月14日报道,美国国家社区学院改革委员会最近启动了“实现梦想”项目来消除传统教育资源给学生带来的经济负担。未来三年,美国13个州的38个社区学院将启动完全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学位项目,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使用开放教育资源。  参与这一项目的38个社区学院拥有50万学生,将至少面向7.6万名学生启动4个两年制的基于完全开放学习资源的学位项目:工商管理、通识教
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遵从严谨的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期刊的必要格式。在这方面,有众多的专门著述和网传经验,如“万卷方法·研究规范与写作指导丛书”、《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协会写作手册》、《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研究》、《好论文是如何炼成的》、《怎样写好论文——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等等。这些著述与经验从研究者、学术组织、审稿人的视角为目标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稍后,“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普遍认为,邓小平同志于38年前倡导并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而开启的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将以此为标志进入新的阶段。五六年时间转瞬即逝,教育部日前出台的《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或者可以视为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意见,对“探索开放大学建
【摘 要】近年来,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弊端日益凸显,社会对电大学生学术水平多有质疑。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SPSS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实践教学为例,尝试对电大原有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探索一套能够适应电大学生在职学习特点的学术素养培养机制,包括进行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设计、建设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资源、建立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质量保障和反馈机制、提供全
图书馆经常充当技术支持的枢纽发挥核心作用,以确保学生有机会获得支持学习的工具和资源。不久前,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谷歌K12教育推广(Google K–12 Education Outreach)已經推出了下一阶段的项目:培训大学教师,请他们教授未来的图书管理员如何在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实施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课程。  这一项目的起源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曾经开展过的一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