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 陆克俭
  无独有偶,去年在南方某城市举办的“幼儿园体育教学高峰论坛”上,一位幼儿园专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组织了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求16名大班男女幼儿爬上超过1.5米的高台后往下跳。看到一个个登上高台后面露怯色的孩子,在现场的教师一边大声呐喊为孩子加油,一边鼓掌激励孩子,而旁观的我却看得十分揪心。当我看到从高处跳下来的孩子一个个落地动作变形,失去平衡摔倒在体操垫上时,我真担心他们会摔伤。难道只要幼儿能做到,就可以不断增加运动的高度、强度和难度吗?这样做,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儿园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工作者,我想,应该对当前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极限”的做法作一些深入思考了。
  一、从过高处跳下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6岁儿童骨骼正处于骨化过程中,幼儿从高处向下跳双脚落地时,身体对地面产生的加速度冲击力立刻会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反作用力,沿着幼儿的双脚依次冲击小腿、大腿、骨盆、脊椎、内脏、颈椎,最终到达头部。如果这种反作用力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就会对幼儿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1.从过高处跳下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首先,从过高处跳下容易造成幼儿骨盆发育畸形。幼儿的骨盆正处于骨化过程中。我们知道,人的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髋骨组成的。其中,个体的髋骨幼年期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借软骨连接起来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逐渐骨化,到25岁左右才愈合成一块髋骨。因此,幼儿在跳跃时如果身体受到强大的外力冲击,组成髋骨的三块骨就可能发生位移,如果经常受到强大外力的冲击,幼儿的骨盆生长就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要严格、科学地设定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以防对幼儿骨盆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从过高处跳下易造成幼儿小腿骨弯曲。人的下肢支撑和承受着全身的体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体重超标的婴幼儿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腿骨向外侧弯曲的现象。久而久之,弯曲的小腿骨不能复位,双腿就变成了弯曲程度不同的“O”形腿。当幼儿从过高处跳下时,下肢需承受的加速度重力同样很大,柔软的小腿骨必然向外侧弯曲,倘若经常进行这样的“挑战性”运动,肯定会对幼儿下肢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从过高处跳下易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
  如果“从高处往下眺”的高度、强度严重超出幼儿的身体承受能力,就会使幼儿产生恐惧、拒绝等消极情绪。我们可以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看幼儿对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承受能力,比如,当要求幼儿慢走时,幼儿通常情绪平稳,表情正常;当要求幼儿由慢走变为加速快走时,幼儿的表情大多会发生变化,多为面带微笑,偶有笑声。当要求幼儿慢跑时,幼儿的情绪大多平稳,多表现为面带微笑;当要求幼儿加速快跑时,幼儿的情绪开始变化,大多会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当要求幼儿在平地上连续跳跃时,幼儿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并伴有长时间爽朗的笑声。然而,当要求幼儿从高处往下跳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幼儿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表情紧张、动作谨慎,当终于安全跳下时,幼儿的脸上才会露出轻松愉快的表情。为什么变速走、跑以及在平地上连续跳跃时幼儿会情绪平稳,轻松愉快,发出欢笑声呢?这是因为变速走、跑和在平地上连续跳跃的运动强度适中,幼儿感受到的是一种适宜的本体感刺激。没有强力可能导致的痛楚,没有高难度要求可能带来的压力,幼儿自然就动作轻松、心情愉快。然而。当要求幼儿从过高处往下跳时。幼儿身体的各器官会因受到激烈震荡而产生隐痛,进而使幼儿产生一种超越生理极限的恐惧。如若我们不断地要求幼儿进行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很可能会导致幼儿不断积累消极情绪,从而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从过高处跳下易给幼儿带来意外伤害
  有幼儿园教师认为:不断增加难度的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笔者认为,要判断一项“极限运动”是否具有锻炼价值,必须分析它给幼儿带来的究竟是积极影响大还是消极影响大,如果是弊大于利,就说明这项“极限运动”是不适宜的。在幼儿园开展某些“极限运动”因为有教师的主动保护、有海绵垫之类的被动保护,即便是运动能力差的幼儿也有可能完成任务。这是好事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很可能使幼儿产生一种虚高的勇气和能力感。当没有成人、没有海绵垫之类安全地垫的保护时,他们会不会也“勇敢”“自信”地从窗台、楼梯、围墙等高处往下跳,从而发生意外事故?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活动一定要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盲目地提高运动难度。很容易导致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情境和自我保护能力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发生意外事故。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如何科学地开展“从高处往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体育绝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各种基本动作教学的难度、强度必须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且,教师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地设定各年龄段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
  “双脚站立由高30-35厘米处往下跳”是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的明确规定。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男教师觉得这一标准对21世纪的幼儿来说已缺乏挑战性。所以,我们常常会在幼儿园看到教师要求幼儿从塑料高凳上往下跳,从两张叠加的桌子上往下跳,等等,这种不考虑幼儿运动能力和身心承受能力的锻炼是危险的,自然是不可取的。那么,小、中、大班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究竟应该是多少才合理、科学呢?对此,国内学前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标。根据多年来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研究,我认为在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各项基本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可以定为:小班30-35厘米,中班40-45厘米,大班50-55厘米。
  2.将指导重点放在让幼儿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技巧上
  “从高处往下眺”的动作要领是:屈膝摆臂,抬头平视,用力蹬踏,跳起下落,双脚落地,双腿屈蹲,两臂前伸,保持平衡,起身站立。此动作过程环节多,较为复杂,不经过反复练习、体验和矫正,很难掌握、巩固。在对幼儿进行“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旦高度偏高时,幼儿就会产生畏惧心理,落地动作也会变形。如果幼儿处在这样一种身心状态下我们还一味地要求幼儿继续进行所谓的“挑战自我”的运动,是难有什么好的教育效果和锻炼价值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挑战新的高度,而不管幼儿的动作姿势是否正确,要领是否掌握。只有幼儿熟练地掌握了动作要领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动作技能,才能真正达到锻炼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3.“从高处往下跳”动作教学的调控策略
  幼儿正确、熟练地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和技能,需要身体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动作灵活性等的配合,一个班级30多名幼儿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幼儿掌握“落地屈膝、身体平稳”方面,并根据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指导。
  首先,合理设置高、中、低三种难度。可取班级中身高最高的三名幼儿下肢长度的平均数为练习“从高处往下跳”动作的最高高度,再取班级中身高最矮的三名幼儿下肢长度的平均数为练习的最低高度,最后将最高数与最低数相加除2得出练习的中等高度。其次,根据幼儿能力的变化有效调控锻炼难度。开始练习时,教师可要求每个幼儿都从最低高度跳下,凡连续三次都能轻松、正确跳下的幼儿,方可进入中等高度进行练习;在中等高度能连续三次轻松、正确跳下的幼儿,方可进入最高高度进行练习。当幼儿从最高高度、中等高度跳下时,如果连续两次动作都变形或摔倒,则要求其退后一档高度重新练习,以降低难度、舒缓压力,促使其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依此方法调控全体幼儿在三种高度之间的循环锻炼,方可有效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运动目的。
其他文献
暑期结束后,为了配合接下来的国庆节活动,我们常常会把“我是中国人”作为新大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这一主题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认识我国的典型标志、主要城市、名胜古迹和民俗民风等来了解自己的祖国。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与丰富,产生做中国人的自豪感,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涉及的内容相当多,有“北京天安门”“了不起的中国人”“多彩的民间活动”等,每个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从不
目标:    1、了解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学习整理物品的方法。  2、养成自觉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准备:    分组操作材料;①绳子;②各类书籍;③涂色练习纸,彩笔,范图;④跳棋;⑤衣服,裤子,袜子;⑥娃娃家中的碗、碟、杯、篮子。等等。    过程:    一、分组竞赛。感受物品零乱带来的不便  1、布置任务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能在
音乐教育应该重视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是结果。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进行非言语的交流和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山东济南 王 文)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忽略了一个环节,即让幼儿了解旋转木马总的运动方式与单个木马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如果先让幼儿围成大圆圈随音乐做圈上大旋转动作,再在大圆圈上自由表现单个木马的上下起伏
最近,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这标志着“仇和式教改”在昆明开始启动。根据文件精神,学前教育改制被政府部署为首要目标,总体任务是,到2010年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要占到90%以上。  此举一出,争议四起。反对者认为,这样的改革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过于依赖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没有真正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产品的范畴;赞成者认为,仇和的举措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尽管议论纷纷,但按照仇
设计意图:  《粉刷匠》这首乐曲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欢快,节奏鲜明,适合小班幼儿欣赏和学习。在设计本活动时,我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鼓励幼儿勇于创新,大胆表现。我把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去感知和表现音乐的节奏上,让幼儿获得丰富、愉悦的情感体验。具体地说,首先,我以小刷子为道具,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将“刷”的动作与“刷”的声音配
杨帅,刘晓玫在《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明辨与审思:教师应对“后真相”时代挑战》一文指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问题变得尤为复杂,教育领域的“后真相”为教师们带来更多困惑。这些困惑来自各种虚实信息烦扰所导致的教育理念与信念上的摇摆不定,以及“后真相”对教师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教师务必要有所思想和行动准备,充分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一是尊重“多重真相”存在的合理性,加
北京市某幼儿园在国际阅读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一次阅读节,现场效果十分明显。幼儿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觉到书香的气息,这种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放轻脚步,爱上安静的阅读活动。总之,环境和个体之间发生了有效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家长也都融入到爱阅读的氛围中,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对阅读的热爱。  姐妹园的园长和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阅读节给幼儿带来的收益,也希望在本园开展阅读节,通过家园共建让幼儿真正爱上阅读。其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每天很多幼儿出入其间,异常热闹。这时,我在思考:怎样利用游戏情境,让孩子主动积累初步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呢?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拿出一份“请柬”故意为难地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这是一张马戏团的入场券,马戏团邀请娃娃家的小朋友去看演出,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请柬交到娃娃家……”“像邮递员叔叔一样送到家里去。”“你在门口喊一声,他们就能听见!”“你推开门进去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应向幼儿的生活回归,以真正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东西。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让幼儿建构对数的理解。但由于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数认知水平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个性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师很难根据小班幼儿的
人们经常把“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成效的核心。其实,在“教育质量”之外,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概念,即“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兼而有之,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因而也历来是有关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确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迄今为止,在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列入义务教育,而且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