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单元复习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等环节设计并实施“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图,使学生将零碎、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更好地认识含铝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开启单元复习课的新模式.
  
  单元复习课是常态教学中一种比较特殊的重要课型,但在实际教学中单元复习课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可供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本节课为笔者参加的一堂化学教师课堂比武的参评课,现将该课堂教学实录整理成稿,与大家交流.
  
  一、教学意图
  
  本节课为苏教版《化学1》专题三第一单元的复习课.由于学生已经对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知,若复习课只是对原先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或是一组组习题的机械操作,势必减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对上述知识的认识是琐碎、杂乱的,缺乏联系的,因此设计教学时决定从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入手,运用实验设计、网络图绘制等方法,意在帮助学生激活、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并学会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复习模式,保证单元复习的有效性.
  
  二、教学实录
  
  教师:说说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铝合金门窗,铝锅,包装糖果用的铝箔……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教师:铝是一种活泼金属,为什么铝还广泛的被应用?
  
  学生: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铝不被腐蚀.
  
  教师:如何证明铝表面有氧化膜?
  
  [投影]实验探究:现有Al片,砂纸, 稀H2SO4溶液,NaOH溶液, CuSO4溶液,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铝表面存在一层氧化薄膜?(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
  生甲:用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
  生乙:用硫酸铜溶液.
  
  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并解释实验结果.
  
  [学生实验]两位同学将自己所选的溶液分别滴到未擦去和擦去氧化膜的铝片上,对比,观察铝片表面现象.
  
  生甲:氧化铝能和酸、碱反应,虽然反应不产生氢气,但因为氧化膜较薄,很快破坏,里面的铝就马上反应产生H2.因此大家在未擦去和擦去氧化膜的铝片上都能看到气泡.
  
  生乙:2Al+3CuSO4=Al2(SO4)3+3Cu,擦去氧化膜的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铜析出,而氧化铝不会和CuSO4溶液反应,也阻止了里面的铝和它反应.
  
  教师:非常好!(展示铝制高压锅的使用说明书,运输浓硫酸的铝制槽罐车)铝能被O2氧化成Al2O3,还有什么反应能实现Al向Al2O3的转换?
  
  学生: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 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Al、Al2O3、铝盐、偏铝酸盐之间的转化,绘制铝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图.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与验证,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提炼旧知,并将知识应用在实验设计中.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不经意间激活了知识沉淀,理清了知识脉络,构建了知识网络.
  
  教师:(展示胃舒平及使用说明书图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为Al(OH)3,它的药理作用就是利用了Al(OH)3的性质.
  
  [投影]交流讨论:现用铝、稀盐酸、烧碱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备一定量的Al(OH)3,请每小组设计两种实验方案,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1)从节约药品的角度思考,你认为哪一种方案好?(提示:试从每生产1 mol Al(OH)3所消耗的试剂用量予以说明) 
  (2) 方案一和方案二共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改进?
  
  生甲:(方案一)2Al + 6H+= 2Al3++3H2 ↑ 
  Al3++3OH-= Al(OH)3↓ 
  
  (方案二)2Al+2OH-+2H2O=2AlO-2+3H2↑
  AlO-2+ H++ H2O= Al(OH)3 ↓
  
  若生成1 mol Al(OH)3,方案一需 1 mol Al,3 mol HCl,3 mol NaOH,方案二只需 1 mol Al,1 mol HCl,1 mol NaOH,故方案二更节约药品.
  
  生乙:反应生成的Al(OH)3 会溶解在多余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造成损失.可把方案一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改成氨水,方案二中的盐酸改通过量的CO2气体.
  
  学生:书写离子应方程式:
  Al3++3NH3•H2O = Al(OH)3↓+3NH+4
  
  AlO-2+CO2+2H2O=HCO-3+ Al(OH)3 ↓(CO2过量) 
  
  教师:请同学一起帮我完成黑板上的Al3+、Al(OH)3、AlO-2之间网络转化图.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Al(OH)3制备的最佳方案和离子反应之间量的关系的交流,巩固了铝及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展示讲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实验台上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一瓶是AlCl3 ,一瓶是NaOH, 只提供胶头滴管、试管,如何设计实验鉴别两溶液?
  
  学生:取适量A溶液于试管中,将B溶液逐滴滴到A中,若马上有白色沉淀生成,则A是AlCl3,B是NaOH.若开始没有沉淀,则反之,因为AlCl3少量,NaOH过量,生成的Al(OH)3会立即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中,所以看不到白色沉淀的生成.(学生实验证明)
  
  教师:非常棒!AlCl3和NaOH根据少和过量现象的不同,通过互滴来实现它们之间的鉴别.那么,下列两组溶液能否通过互滴相互鉴别? ①NaAlO2 和HCl; ② H2SO4和Na2CO3,怎么鉴别?
  
  生甲:通过互滴若马上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滴加的是HCl.
  
  生乙:通过互滴若马上有气泡生成,则滴加的是Na2CO3.
  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反应物相同,滴加顺序不同,反应过程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深入理解,学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教师:明矾净水是过去民间经常采用的方法,为什么铝盐可用来净水,原理是什么?
  
  学生:铝离子能和水反应生成Al(OH)3胶体,胶体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
  设计意图:从化学到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师:铝及其化合物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此之广泛,但在古代铝制品可是皇室才可享用的.
  
  [投影]铝的趣史:(1)在国宴上,拿破仑三世使用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银制餐具.(2)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奖品是一只铝制奖杯.
  
  学生:古代,铝因稀少而珍贵,但现代,从铝土矿中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已经成熟,所以铝大量生产并应用广泛.
  
  教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从铝土矿中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
  [投影]
  
  学生:理论上还可以用盐酸溶解铝土矿,过滤之后,往滤液中加氨水,过滤后再灼烧、电解.(根据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学生很容易想到酸溶法)
  
  [投影]铝松(如图1所示)
  
  
  教师:这就是我带给大家的见面礼:铝松!希望大家能像松树一样不畏严寒,刚毅挺拔.(学生鼓掌)请同学们应用铝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图解决以下问题(题目略).
  
  设计意图: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的建立,使学生将零碎、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更好地认识含铝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学会利用网络图简化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构建网络图是复习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将零碎、杂乱的知识系统化.图2、图3、图4是其他同学所绘制的各种形式元素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网络图.请你在课后完成作业:构建一张有自己特色的铝和含铝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图!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种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走出了“炒冷饭”的复习模式,将复习课“生活化”“实验化”“网络化”,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审视本单元的内容,让旧知衍生新内涵,让能力得到新发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1.“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2011年是第63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化学年”,主题为“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这意味着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学习的意义,懂得化学的真正价值.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铝制品的广泛使用为切入点,铝制高压锅、胃舒平的使用说明书,明矾净水等生活素材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化学的魅力.
  
  2.“实验化”的复习模式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节课将铝表面氧化膜的证明,无色溶液AlCl3、NaOH的鉴别,Al(OH)3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入复习课,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不经意间主动提炼旧知,改变了原有的复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复习的实效性更好.
  
  3.“网络化”的归纳方法
  
  元素化合物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构建网络图.以Al、Al2O3、Al(OH)3的转化为主干,与铝盐、偏铝酸盐转化为枝叶构建一张大家印象深刻的“铝松”图,并用“铝松”图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习一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其他文献
课改后,如何看出当前低效的课堂,进行高效的教学.本文略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意求新——求新意、求新解、探求新的知识领域,永远保持一种内心的求新诱惑力,这可以说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善于在学生的面前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   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氯气时,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0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织中p27、细胞周期素E(cyclin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i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使得化学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在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辅助化学实验、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成果、精炼板书设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化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课件,既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趣味性,通过各种视听手段使化学知识声形具备、静动兼有地呈现给学生.又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以实
在新课程教材中,有关溶液的计算是难点.尤其是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难度较大,教材涉及又少,而在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因此,找到有效的换算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一、逐步求解法    例1 已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 gcm-3,则其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解:取100 g该浓硫酸溶液,则其中H2SO4的质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