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美国,对家乡可记挂的事物甚多,但要说隔三差五就能念想起来的还要数麻将。记得几年前回国探亲,老爸问我要带什么回美国,我说我得留着点行李箱的空间放麻将,老爸无语。其实美国的唐人街仔细找找也是能买着麻将,但那做工和手感总觉得不如国内的,于是我就让闺蜜给备好麻将,千山万水地搬运来了美国。
博士在读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慢且无聊,并且往往“亚历山大”,偶尔找群朋友吃火锅是种消遣,吃完火锅后摆开一桌麻将一桌扑克牌,那是一种奢侈。都是中国人,却来自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则,所以总是有个人站起来说个今儿的规则,大家就那么跟着玩了。毕业之后工作,忙碌之余也都是被乱七八糟的事情占据闲暇时光,麻将被闲置了一两年之久。
工作后认识了同事Mark,是菲律宾人,早年跟着当兵的父亲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认识了他太太Rose,一位祖籍福建的菲律宾姑娘。俩人结婚有25载,没有孩子但也恩爱有加。有一次Mark无意间问起我,你玩不玩麻将?我说我玩啊,而且还颇喜爱,从小蹲麻将桌跟着外公外婆学的。Mark大喜,说什么时候来我家玩麻将吧。我欣然应邀。
几天前Rose发来短信说,周六下午2点,不见不散,晚饭我们就从简,沙拉、香蒜面包、意大利面条。好家伙,看来世界各地人民都一样,有麻将玩,吃就可以不用那么讲究了。我也就顺着她的意思,备了些芝士和脆饼,晚饭前可以小填肚子。到Rose家,她盛情迎我进去。她是个很有品位的女主人,家虽不大却收拾得齐整,每个角落可见艺术品,家具皆古董,甚至有些我小时候在奶奶和外婆家才能看到的传统桌椅,这在美国的家庭装饰里实属少见的。Rose把麻将桌摆开——那是比较简单化的桌子,绿色布台面,边缘略高,四面各一小抽屉放筹码。我记得很多年前外公用的就是这种桌子,后来随着麻将桌技术的发展换成了自动洗牌和垒牌的,省时省力不过就是没了“搓”麻将的乐趣。
几分钟后门铃响,Rose说,Rick来了。Rick是她的邻居,五十多岁的美国大叔,未曾结婚,无儿无女,早年的博士,一个人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经常漂泊在外,期待着早日退休。他高高也胖胖的,尤其是圆滚滚的啤酒肚,非常美国。我惊讶:难道今儿要跟美国人玩麻将?Rose笑道,他是我学生,早被我教会了,技术很娴熟,没问题。闲聊了一会儿我们四人就入桌,Rick是我上家,Rose是我下家,Mark是Rose的下家。Rose简单地介绍了一规则——她号称的菲律宾麻将规则,但是被Rick笑称为本屋规则,出了房门就不算数了。规则大体上和我接触的麻将相似,只是最初摸到的牌中,红中发财和白板可以组成一个顺,东南西北也能组成一个顺,叫做“beauty(美牌?)”这种情况下其余三人都要贡献一个小子儿。另外还有一个“joker(王牌)”,就是事先每人选定一个牌,比如九万,如果自己摸到九万就可以拿它作为任何牌来使用,这样就增加了赢牌的机会,也让运气的成分更大了。
我起初很疑惑,一个中国人,两个菲律宾人和一个美国人如何把麻将玩得顺溜,这麻将术语可如何表达。一圈玩下来才觉得,这麻将还真是国际性运动,值得推广,值得列入奥运会!别看他们仨都不讲中文,可这“碰!”“吃!”运用得熟门熟路,反应比我都还快。虽然不知道中发白怎么说,但可以用“红绿白”代替。美国大叔眉飞色舞高喊“碰!”,是相当有娱乐效果的情形。大叔玩牌不错,唯一逊色点的就是垒牌速度慢点,往往我们都准备开始了,他还在忙碌,嘴里念叨着说:“Sorry, the great wall is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不好意思,我还在筑长城)”。
我们一边玩,一边聊。Rose是个麻将高手,她说这“得益”于她妈,从她刚开始有记忆起,她妈妈就以打牌为“职业”,早出晚归,连她的起居都不管不顾。好在到了她这里,麻将只是一种闲暇时的娱乐,偶尔为之。玩着聊着不知不觉已是傍晚五六点,Mark就趁着洗牌的间隙去烤面包,热意面,没耽误玩牌却把晚饭给整了出来。晚饭间Rose讲起她的经历,三十年前离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美国,经历了所有第一代移民包括我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和孤独。三十年间她读了书、做了护士并且一直在医院待了下来,赚了钱时不时接济着远在菲律宾的家人,包括他们看病和下一代念书。后来觉得累了,就从一周上五天班变成了三天,于是就有了很多时间可以看书、逛街、打扮家里。不得不说她是个很坚强乐观和懂得生活的女人。
在美国吃完正餐一般会来些甜点,Rick大叔带来的apple strudel (苹果卷),热一下,挤上鲜奶油,便是香甜可口百吃不腻。酒足饭饱,再来几圈?大家一致说好。Rose说,一般她和女伴们玩牌,通常可以从下午玩到至少午夜,甚至第二天凌晨。但因为Rick撑不了那么久,所以不能开深夜场。尤其是今儿Rick手气不佳,带来的钢儿也用得差不多了。我们玩的是几毛钱的筹码,大家并不会太计较输赢,却又有赢钱的动力,所以气氛一直相当好。
离开的时候差不多夜里10点,可以看出来Rose还没能完全尽兴。我到了家不久就收到她的短信:“我打算下下周再摆麻将席,你来不?”
责任编辑:方丹敏
博士在读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慢且无聊,并且往往“亚历山大”,偶尔找群朋友吃火锅是种消遣,吃完火锅后摆开一桌麻将一桌扑克牌,那是一种奢侈。都是中国人,却来自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则,所以总是有个人站起来说个今儿的规则,大家就那么跟着玩了。毕业之后工作,忙碌之余也都是被乱七八糟的事情占据闲暇时光,麻将被闲置了一两年之久。
工作后认识了同事Mark,是菲律宾人,早年跟着当兵的父亲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认识了他太太Rose,一位祖籍福建的菲律宾姑娘。俩人结婚有25载,没有孩子但也恩爱有加。有一次Mark无意间问起我,你玩不玩麻将?我说我玩啊,而且还颇喜爱,从小蹲麻将桌跟着外公外婆学的。Mark大喜,说什么时候来我家玩麻将吧。我欣然应邀。
几天前Rose发来短信说,周六下午2点,不见不散,晚饭我们就从简,沙拉、香蒜面包、意大利面条。好家伙,看来世界各地人民都一样,有麻将玩,吃就可以不用那么讲究了。我也就顺着她的意思,备了些芝士和脆饼,晚饭前可以小填肚子。到Rose家,她盛情迎我进去。她是个很有品位的女主人,家虽不大却收拾得齐整,每个角落可见艺术品,家具皆古董,甚至有些我小时候在奶奶和外婆家才能看到的传统桌椅,这在美国的家庭装饰里实属少见的。Rose把麻将桌摆开——那是比较简单化的桌子,绿色布台面,边缘略高,四面各一小抽屉放筹码。我记得很多年前外公用的就是这种桌子,后来随着麻将桌技术的发展换成了自动洗牌和垒牌的,省时省力不过就是没了“搓”麻将的乐趣。
几分钟后门铃响,Rose说,Rick来了。Rick是她的邻居,五十多岁的美国大叔,未曾结婚,无儿无女,早年的博士,一个人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经常漂泊在外,期待着早日退休。他高高也胖胖的,尤其是圆滚滚的啤酒肚,非常美国。我惊讶:难道今儿要跟美国人玩麻将?Rose笑道,他是我学生,早被我教会了,技术很娴熟,没问题。闲聊了一会儿我们四人就入桌,Rick是我上家,Rose是我下家,Mark是Rose的下家。Rose简单地介绍了一规则——她号称的菲律宾麻将规则,但是被Rick笑称为本屋规则,出了房门就不算数了。规则大体上和我接触的麻将相似,只是最初摸到的牌中,红中发财和白板可以组成一个顺,东南西北也能组成一个顺,叫做“beauty(美牌?)”这种情况下其余三人都要贡献一个小子儿。另外还有一个“joker(王牌)”,就是事先每人选定一个牌,比如九万,如果自己摸到九万就可以拿它作为任何牌来使用,这样就增加了赢牌的机会,也让运气的成分更大了。
我起初很疑惑,一个中国人,两个菲律宾人和一个美国人如何把麻将玩得顺溜,这麻将术语可如何表达。一圈玩下来才觉得,这麻将还真是国际性运动,值得推广,值得列入奥运会!别看他们仨都不讲中文,可这“碰!”“吃!”运用得熟门熟路,反应比我都还快。虽然不知道中发白怎么说,但可以用“红绿白”代替。美国大叔眉飞色舞高喊“碰!”,是相当有娱乐效果的情形。大叔玩牌不错,唯一逊色点的就是垒牌速度慢点,往往我们都准备开始了,他还在忙碌,嘴里念叨着说:“Sorry, the great wall is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不好意思,我还在筑长城)”。
我们一边玩,一边聊。Rose是个麻将高手,她说这“得益”于她妈,从她刚开始有记忆起,她妈妈就以打牌为“职业”,早出晚归,连她的起居都不管不顾。好在到了她这里,麻将只是一种闲暇时的娱乐,偶尔为之。玩着聊着不知不觉已是傍晚五六点,Mark就趁着洗牌的间隙去烤面包,热意面,没耽误玩牌却把晚饭给整了出来。晚饭间Rose讲起她的经历,三十年前离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美国,经历了所有第一代移民包括我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和孤独。三十年间她读了书、做了护士并且一直在医院待了下来,赚了钱时不时接济着远在菲律宾的家人,包括他们看病和下一代念书。后来觉得累了,就从一周上五天班变成了三天,于是就有了很多时间可以看书、逛街、打扮家里。不得不说她是个很坚强乐观和懂得生活的女人。
在美国吃完正餐一般会来些甜点,Rick大叔带来的apple strudel (苹果卷),热一下,挤上鲜奶油,便是香甜可口百吃不腻。酒足饭饱,再来几圈?大家一致说好。Rose说,一般她和女伴们玩牌,通常可以从下午玩到至少午夜,甚至第二天凌晨。但因为Rick撑不了那么久,所以不能开深夜场。尤其是今儿Rick手气不佳,带来的钢儿也用得差不多了。我们玩的是几毛钱的筹码,大家并不会太计较输赢,却又有赢钱的动力,所以气氛一直相当好。
离开的时候差不多夜里10点,可以看出来Rose还没能完全尽兴。我到了家不久就收到她的短信:“我打算下下周再摆麻将席,你来不?”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