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在设置问题时,应把握好“度”,即从角度、难度、跨度、坡度、广度和密度等方面考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关联及两者之间的过渡,以便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智力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体育;六度;关键;飞跃
小学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理论指导等环节。无论那个学科、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和会问。教师备课时,既要备体育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保护方法等。讲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必须进行适当的提问。以此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
一、提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首先,角度的新颖,需要有启发性。例如,小学立定跳远教学,学生练习时往往向上的角度太大,以至跳出时身体完全向上然后又几乎原地落下。没有跳出远度。这时我提问:立定跳远是跳远为目的还是跳高为目的呀?!学生一定答:“跳得远为目的!”我接着问:要跳得远,身体应向前还是向上呀?。学生会怎样回答我想所有教师都知道了。这就说明,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二、提问的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來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但又不能超过学生的认识限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努力“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例如,小学50米短跑课教学若问生学50米跑分应为几个阶段?对小学生就显得难度较大。如提出,“50米跑应该跑直线到终点,还是弯弯曲曲跑到终点?那种好呀?”。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运动实践,很快能解答出来,并因此激发学生思索和体会,对提高50米跑的成绩大有益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所具有的水平相适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的跨度
从纵向上看,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设置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例如,在六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先要学生回忆一下,你在电视上看到的跳高姿势是怎样的?然后,我将跳高技术动作的演变过程,作一个示范、讲解(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并重点讲解跨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和优越性。小学阶段由于身体条件限制要从基础学起.使学生既掌握了跳高技术的变革过程,又能增强学生对学习跨越式跳高的积极性。
四、提问的坡度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坡度、由小到大,由间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在足球裁判法教学中,我先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即足球赛运动员人数、球赛时间,有几个裁判,什么是边线球、角球、点球。然后提出:在电视实况转播中播音员经常讲某某队员“越位”,那么判断“越位”的依据是什么?上述一些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知道足球比赛的一些基本规则,对“越位”的判断依据真正得以掌握,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提问的广度
体育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显然,问题愈简单,则广度愈大,学生思维层次愈低,提问所获得的效果愈差。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加问题的广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我们讲解国际业余篮球裁判规则,很多学生对美国的“NBA”很感兴趣,NBA与业余篮球有什么区别?NBA职业联赛共几支球队参赛,为什么NBA球星又能参加奥运会?“飞人”乔丹的年收入列世界体育明星之最等一系列NBA有关问题,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由于体育教学面对一个班集体,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所以设置的问题既要侧重整体解析,又要注意细节的分析,使问题能覆盖全体学生。
六、提问的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浮光掠影地提问,应精讲,适当提问,不能破坏体育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提高与练习相结合。也不能整堂没有提问,不启不发。同时,每提一个问题后,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更快地掌握动作。
问什么?怎么问?何时提问最合适?应引起所有体育教师的认真思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六度;关键;飞跃
小学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理论指导等环节。无论那个学科、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和会问。教师备课时,既要备体育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保护方法等。讲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必须进行适当的提问。以此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
一、提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首先,角度的新颖,需要有启发性。例如,小学立定跳远教学,学生练习时往往向上的角度太大,以至跳出时身体完全向上然后又几乎原地落下。没有跳出远度。这时我提问:立定跳远是跳远为目的还是跳高为目的呀?!学生一定答:“跳得远为目的!”我接着问:要跳得远,身体应向前还是向上呀?。学生会怎样回答我想所有教师都知道了。这就说明,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二、提问的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來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但又不能超过学生的认识限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努力“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例如,小学50米短跑课教学若问生学50米跑分应为几个阶段?对小学生就显得难度较大。如提出,“50米跑应该跑直线到终点,还是弯弯曲曲跑到终点?那种好呀?”。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运动实践,很快能解答出来,并因此激发学生思索和体会,对提高50米跑的成绩大有益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所具有的水平相适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问的跨度
从纵向上看,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设置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例如,在六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先要学生回忆一下,你在电视上看到的跳高姿势是怎样的?然后,我将跳高技术动作的演变过程,作一个示范、讲解(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并重点讲解跨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和优越性。小学阶段由于身体条件限制要从基础学起.使学生既掌握了跳高技术的变革过程,又能增强学生对学习跨越式跳高的积极性。
四、提问的坡度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坡度、由小到大,由间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在足球裁判法教学中,我先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即足球赛运动员人数、球赛时间,有几个裁判,什么是边线球、角球、点球。然后提出:在电视实况转播中播音员经常讲某某队员“越位”,那么判断“越位”的依据是什么?上述一些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知道足球比赛的一些基本规则,对“越位”的判断依据真正得以掌握,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提问的广度
体育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显然,问题愈简单,则广度愈大,学生思维层次愈低,提问所获得的效果愈差。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增加问题的坡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加问题的广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我们讲解国际业余篮球裁判规则,很多学生对美国的“NBA”很感兴趣,NBA与业余篮球有什么区别?NBA职业联赛共几支球队参赛,为什么NBA球星又能参加奥运会?“飞人”乔丹的年收入列世界体育明星之最等一系列NBA有关问题,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由于体育教学面对一个班集体,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所以设置的问题既要侧重整体解析,又要注意细节的分析,使问题能覆盖全体学生。
六、提问的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浮光掠影地提问,应精讲,适当提问,不能破坏体育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提高与练习相结合。也不能整堂没有提问,不启不发。同时,每提一个问题后,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更快地掌握动作。
问什么?怎么问?何时提问最合适?应引起所有体育教师的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