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初中语文课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能力;情感;语文素养;新课标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教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这样造成语文课堂是“一言堂”,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把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细说慢讲地灌输给学生。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扭转以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惟一的局面,以适应知识的飞速增长,我们必然要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新课程增加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等内容。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到了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彻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变革理念。 首先,在阅读鉴赏方面,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更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和涵养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同时进行知识的梳理探究,可以更好地贯彻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新课程增加了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增强交往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标准呢?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要转变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还要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课外辅导等等。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新课改“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學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关阔的学习和施展能力的空间,真正实施好新课改内容,还需要下大力气勇于改变陈旧陋习和应试教育影响,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关键词:兴趣;能力;情感;语文素养;新课标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教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这样造成语文课堂是“一言堂”,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把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细说慢讲地灌输给学生。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扭转以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惟一的局面,以适应知识的飞速增长,我们必然要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新课程增加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等内容。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到了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彻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变革理念。 首先,在阅读鉴赏方面,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更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和涵养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同时进行知识的梳理探究,可以更好地贯彻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新课程增加了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增强交往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标准呢?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要转变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还要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课外辅导等等。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新课改“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學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关阔的学习和施展能力的空间,真正实施好新课改内容,还需要下大力气勇于改变陈旧陋习和应试教育影响,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