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得法,“涵泳”将至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1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我们学校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理解;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分层次朗读,把基础抓好
  (一)预习先行,把好文章字词关
  “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如果连最基础的字词都不能正确读出来,朗读也就无从谈起。以中年段为例,课前预习时可制定“一划、二读、三写”的预习任务,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自学,然后读全文至熟练。到了课堂上, 老师检查预习的环节,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学生的字词关过了,哪些没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解决字词的认读。
  (二)初读课文,以训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目标
  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逐步读流利课文,不读破句。读的次数因人而异、因“文”而异。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差异性,可以以同桌或小组互助的模式来进行化解。
  (三)熟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一阶段相比前两个阶段,是一个质的飞跃。新课标中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学生身上,只能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 ,让学生自己自由地去阅读、思考、活动。真正的感悟,其实都来自学生的熟读涵泳 。
  二、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朗读乐趣
  (一)创设情境法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以境激情,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非常广,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中,为了让学生去感受人们遭受到的灾难,教师运用了图片、音乐、语言描述等途径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学生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境况,进而去体会女娲补天的伟大。当学生再一次捧起书来朗读这样一段文字,并配上教师播放的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感情基调自然就出来了。
  (二)表演朗读法
  表演朗读法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法。如在教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先让学生自由角色扮演,让学生读出不同的个性,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表情演示或动作配合,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争着、抢着要读。
  (三)想象体验法
  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思和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毕竟不是直接可感的,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把它幻化为具体的实物或者画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花》 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站在阳光里。”教师边播放轻柔的音乐,边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则闭着眼睛,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荷花池的一朵荷花,学生色彩斑斓的想象画面能为朗读带来不少灵感。
  三、潜移默化,渗透朗读技巧
  (一)抓关键词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地理解文本,这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中,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老师重点让学生去理解“奇迹”二字,抓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水到渠成。
  (二)抓标点符号
  《画杨桃》一文中,有两处对话一模一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交流这两处对话,学生马上能说出区别所在,体会到前一处对话同学们回答很干脆,还带有嘲笑的意味;而后一段对话里出现了很多省略号,同学们回答时吞吞吐吐,证明同学们已经知道是自己错了。通过对标点符号的把握,学生再来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春风化雨,用评价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
  对朗读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摒弃单一的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評价的方面也可以不一样,如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只就其朗读的正确率和流畅度作评价;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提高要求,更注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朗诵效果这一层面上。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是多方面的,如果能结合课文具体的情境做出反馈,这样就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文章的内涵,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的朗读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优点的挖掘,多看到其闪光点和长处,只有从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朗读才会更有热情,并一次比一次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感情的基本途径。因此,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朗读,大胆创新,并提高自身的朗读教学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宇红 .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作者:Tumaini Carayol  媒体:《卫报》  在夺冠演讲结束后,伊加·斯瓦泰克又一次走上台拿起了麦克风,笑着说:“也许这只是个开始,下一次另一位不被看好的选手将会赢得大满贯,如今的女子网坛新人辈出,简直让人觉得疯狂。”  斯瓦泰克年仅19岁,她在本届法网赛事中未丢一盘杀入决赛,击败索菲亚·肯宁后夺冠。虽然在过去两年里,许多年轻选手大放异彩,逐渐成为女子网坛的中坚力量,但这名波兰小将的表
【摘要】通过随堂听课、观看教学实录等途径,对教师即时评价用语现状、频率现状、方式现状进行调查,从即时评价缺失的语文课堂生成的现状和有即时评价的语文课堂生成的现状两个方面分析,对当前教师的即时评价现状进行质性的描述,可见运用正确的即时评价行为对构建高效课堂和推行课程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堂中教师即时评
【摘要】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讲,其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探讨,以期可以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厌学情绪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缺乏“快乐”的体验,学习结果中没有“成功”的感受,要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必须改变固有的语
【摘要】如何才能写出高分的作文?一篇成功的作文就像一场漂亮的战斗。作文如同作战,也要讲究战术和谋略。让立意推陈出新,需要借助“三十六计”。本文对此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作文教学;立意;“三十六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孩子不喜欢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学生如临大敌,老师也苦无良策。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出彩呢?如何才能写出高分的作文呢?其实,一篇成功的作文就像一场漂亮
【摘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语文学科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急需解  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江苏省201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会明》第15题值得一线教师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学科 ;高考试题;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何谓核心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
【摘要】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构筑理想课堂”,指的是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有较多的语言障碍,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又比较遥远,所以一直以来,构筑文言理想课堂,是新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理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昆妮沙·伯克斯是一名具有天賦的女子跳远运动员,她在阿拉巴马大学保持着三项学校纪录,还赢得了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2015年户外和2016年室内跳远冠军,拿到了代表美国队参加东京奥运会跳远比赛的资格。26岁的伯克斯拥有超强自信心,几年前就相信自己将会征战奥运赛场。她说:“年轻的时候,我通过大量的辛勤工作积累信心,我所需要的只是一次机会。”  很难想象伯克斯的高中生活究竟有多么艰难:每天凌晨4点半,她就要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要求5—6年级学段的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7—9年级学段的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警匪片是港片最成熟的类型之一,你几乎找不到没有拍过警匪片的香港导演,而林超贤最新的风格就在于写实的商业片外壳和深刻的文艺片内质。香港没有文艺片,香港也不缺文艺片。    在《证人》为张家辉横扫两岸三地所有电影奖项的最佳男主角之前,导演林超贤已经在这个圈子“消失”了很长时间。林超贤和师傅陈嘉上一起拿过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也拍出过像《江湖告急》这样异类而惊艳的佳作,本不该被人质疑。近年来他每年都
【摘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乡;奋斗;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