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教育缺失探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仪教育是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家庭比较忽视礼仪教育,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1]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不断革新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括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的儒家思想。家庭、社会和学校在礼仪教育中应该在各自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相互配合,使孩子的德育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家庭;礼仪;儒家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0-03
  家庭礼仪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礼仪习惯使其成为适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传统礼仪中的很多有价值的规范被遗弃了,没有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导致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无礼的现象。培养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鲁洁说过,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与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貌。
  一、家庭礼仪的现状
  1.在服饰方面。着装不仅仅是指穿衣,它是现代文明素养的一种体现,由于现代生活具有私密化,大多数人在家中为了舒适穿的是睡衣或衬衣,在夏季甚至只穿裤衩,这在家中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会穿着睡衣在小区散步,甚至去菜市场买菜。这种行为很不雅观,有损国家的礼仪形象。
  2.在饮食方面。现代的酒桌文化,喝酒一定要喝醉才能体现出感情深浅,使得饮酒过度,醉后又惹是生非,常常打扰到左邻右舍的休息,甚至闹到警察局,此种新闻数不胜数。
  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喜欢吃的都摆在他们面前,任由孩子拿筷子在盘中左挑右挑弄得满盘狼藉却又不管,养成了“吃独食”的不良习惯。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很多人不爱惜粮食、节约饭菜,做饭无计划、更没有节约意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没有让孩子养成从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我曾看过一则报道,很多外国餐厅都制定了对浪费现象的相应惩罚。这对于从小就学习“粒粒皆辛苦”的我们是否要进行反思呢?
  3.在居家方面。家是人们恢复体力、精神全面放松的一个避风港。但是,很多人为了放松自己,把家中的音响或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打扰到邻居的日常生活;自己在家也不打扫卫生,使得家中物品随意乱扔、垃圾成堆,气味难闻。在家庭交谈时,家人之间比其他人要亲近得多,讲话都很随意,不使用敬语也是可以的。但是,晚辈对长辈家庭成员出口不逊甚至动手,是有违“孝礼”和人伦之常的。家庭成员冲突中的污言秽语,不仅使双方的感情造成了裂痕,而且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颜悦色是我们对长辈内心的尊重,要谦虚谨慎地听他人谈话,并在合适的时候插话,这在现代是很多人都没有掌握的。[1,2]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并且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相比之下日本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礼要比中国做得好很多。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大约是在五世纪以前。据《古事》记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去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日本的家庭礼仪借鉴了儒家“礼”中的“敬”和“孝”的观点。[3]“敬”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尊敬对方而又谦虚的道德准则。同时,这种恭敬他人的准则内化于心便形成一种庄重、谨慎而又忠诚待人、处事的态度。这种内化于心的恭敬的准则被宋明理学家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孝”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也表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父母之心,赡养父母也视同饲养犬物,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会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而孔子论孝,还讲“竭力”、“无违”、“知年”、“慎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体现对父母的孝敬。[4]
  二、导致家庭礼仪教育不足的原因
  1.政府对家庭礼仪的普及力度及支持力度不到位。西方文化的流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我国的儒家思想对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陌生的。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不好的文化,政府必须做出行动,现在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不了解,主要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把重心放在经济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
  2.家庭内部原因。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和家庭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家庭的礼仪教育,并且家长本身对儒家传统文化也不了解,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很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礼仪教育缺失。
  3.我国家校间的沟通不足。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家访的次数很少,很多教师都是学校要求或者是家长要求下才进行为数不多的家访,而且也没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情况,老师反馈给家长的就不那么有效了,家校沟通次数严重不足;学校召开家长会时,由于时间过短,家长又多,家长无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双向交流有障碍。[5]
  在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既无组织性,也无制度的规范性,这样就使家庭礼仪教育困难重重。
  三、加强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对策思考
  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政府支持,多种形式教化。政府必须给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出资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向父母宣传普及专业儒家礼仪教育知识,通过多种形式为父母提供咨询服务,政府、社区联动,加强父母之间的经验交流。聘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权威组成团队,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的方式,传授知识与经验,解决家长们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了强化家庭成员的礼仪道德意识和行为,制定奖惩机制。也可以制定出一套礼仪道德教育实践的评价标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提高家庭礼仪教育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制度要经过家庭成员的认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6]   2.家长自觉修养,优化形象。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自觉进行礼仪修养,优化自身的礼仪道德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孩子对道德的认识最早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的,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日常着装、待人处事、对待老人、饭桌礼仪、生活习惯等,这些对于年纪尚轻,没有接触过社会,思想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会成为他们注意的重心。[7]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8]
  3.营造环境,促经典教育进学校。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使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进入学校教材里的同时,也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同时,为了保证家庭和学校有效地合作和开展活动,解决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校合作就必须制度化,成立相应组织,才能深入长久地开展下去。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程度,也增强了家长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制订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规来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使家长在参加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以“和”为目标,正视儒家文化,能够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中国已是国际化国家,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要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内涵,就要从一个家庭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入手来养成。所以家庭礼仪很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汉生.当代社会青少年礼仪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教育与职业,2008,(3):120-121.
  [2]张春侠.浅议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礼仪教育[J].才智,2011,(7).
  [3]中日家庭教育内容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4]杜大宁.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魏彤儒,王成.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7-130.
  [6]付红梅.论家庭礼仪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12,(4):118-119.
  [7]潘月游.家庭礼仪文化与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81-82.
  [8](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译注[M].吴玉琦,王秀霞,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7年内65篇关于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教师;实践性知识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认可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热点。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摘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于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老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于是学生的质疑就尤为重要。学生怎么样才能形成质疑的学习方法呢?老师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引疑的方法很多,本文仅谈谈同向思维引疑、反向思维导疑、比较思维设疑、创造思维质疑。  关键词:学生;老师;思维;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而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并不能从中反映出来。此外,单纯地用“√”、“×”来评价学生作业,枯燥乏味、缺乏情感交流。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介绍了一些笔者尝试的作业批改方式。  关键词:作业批改;符号;评语  
摘要:品德课堂的教学只有通过活动化、游戏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课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之地,品德课堂才能得到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21-02  一、前言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品德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需要从多角度深入剖析、精心设计、协同共进并实践探索的系统性工程。依托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特点,注重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工科院校可建立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为先进制造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一般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管工融合;工科院校;制造业  
摘要:故事,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各方面的语言训练,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本文从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多种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阐述故事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故事;趣味;快乐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
摘要: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手工教学偏重技能传授的倾向,探索在自主、探究、开放的手工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得以放飞灵感、舒展心智,进而使学生练就一身扎实的手工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手工课教学;设置;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85-0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
摘要:周弘首倡的赏识教育在当前的初等教育领域受到广泛的倡导与应用。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结合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对于教师与家长双方共同实施赏识教育的经验与体会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本研究进一步拓展赏识教育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赏识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反思;水知道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0-02 
摘要:鉴于目前中职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严重的现状,中职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势在必行。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经验,加强校企联合,“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放式办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学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打磨,应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精神;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4-02  目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