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和抽象中建立概念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倍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是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百分数、比等内容的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比较和抽象中建立“倍”的概念。
  一、 建立“倍”的概念
  运用几何直观可以将事物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地展示出了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通常都是将较小数作为比较的标准,看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比如下面这道题,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你能从上图中找出胡萝卜与红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1:胡萝卜和红萝卜一共有8根。
  生2: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
  生3: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
  师:这些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和与差的关系。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
  生4:我还发现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师:这位同学在描述红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时用到了一个词——倍,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是3倍呢?3倍是怎么来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倍的认识”。
  求和与差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简单,“倍”虽未学过,但总会有一些学生听过,却是一知半解。正好让学生带着疑惑进入后续的学习,激起求知的欲望。
  二、 理解“倍”的意义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例题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对萝卜图进行连续的变化拓展。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出胡萝卜与红萝卜的倍数关系?
  生1:可以列算式计算。
  生2:可以数一数。
  生3:可以圈。
  生4:可以摆。
  师:方法可真多。我们先试一试“摆”的方法。谁能上台摆一摆,摆出它俩之间的倍数关系?(生1上台将图片摆成图1)
  师:谁能上台圈一圈,让它俩的倍数关系更加明显?(生2上台将图片圈成图2)
  师:对于刚才两位同学的“摆”和“圈”,大家有什么想問的吗?
  生3:为什么红萝卜每一份都是2根呢?
  生1:因为胡萝卜只有2根,所以红萝卜也要2根2根地摆。
  生2:像这样摆和圈了之后,我们就能发现胡萝卜只有1个2,红萝卜有3个2,所以红萝卜就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说一说胡萝卜与红萝卜有怎样的倍数关系?
  生4: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所以胡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3倍。
  师:刚才我们用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找到了胡萝卜与红萝卜的倍数关系,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胡萝卜与白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生5:因为胡萝卜只有2根,所以白萝卜也要2根2根地摆和圈,这样我们就能直观地发现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比较量”和“标准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三、 拓展“倍”的内涵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中,笔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习题,如圈一圈、估一估、画一画、找一找、想一想等。习题素材广泛:既有个数之间的倍,又有长度、质量之间的倍;既有生活中的倍,又有汉语中的倍。解题策略也是多样的:既可以从整体数量中找倍,也可以从一组数量中找倍。拓展训练题目如下:
  第1题通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认识标准量不一样,倍数关系也不一样;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渗透了比例思想;第3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第4题答案不唯一,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知识链。
  从物体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延展到长度之间的倍数关系、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词语中的倍数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倍”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丰富了概念的外延。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很多文本都蕴含着丰富鲜明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抓住其中两三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让文本发挥好写作例篇的功能。  《植树的牧羊人》是个虚构的故事,却寄托了作者内心美好的愿望。学完本篇,学生除了文本意义上的解读领悟外,更有探求写作资源方面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改写再创造。  自我投射,关注独特体验。文体改写的出发点是对原文做进一步深挖掘,特
在数学教学中牢牢地扭住“问题”这个牛鼻子,注重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问在点子上,刨根问到底,既能培养学生质疑、敢想、善思的必备品质,又能为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打牢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本文以《打电话》教学为例,略述一二。  问题意识的“点火器”:启发和引导。在教学《打电话》前,老师出示了《沏茶》和“烙饼”的图片,问:“怎样沏茶才能让客人
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里谈了佐藤学关于“学”就是“合作学习”的谬误,这一篇又来议论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著名的话。说真的,这有一点像向某种观点泼水。其实也不要紧。苏东坡《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有一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个“泼”字,将春日的照耀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的景象描绘得极其逼真。如果读者朋友跟苏东坡一样下过乡,相信也感受过类似的情景。
五峰县渔洋关镇中学的课堂上,“班班通”、录播教室、空中课堂、远程互动教学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的春风扑面而来。回想起5年前第一部“班班通”教学设备落户学校时,学校师生既好奇又兴奋,摸索了好半天才知道怎么打开。现在,全校教师人人能录课,学生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实现校际互动。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渔洋关镇中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印证了宜昌市五
群文阅读是围绕某一中心议题选择多个文本展开阅读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单向灌输走向协作探究。群文阅读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有一定帮助。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及思考。  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四种
教研室是一个科研部门,也是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具有专业的权威性。而其专业权威性的呈现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教研员提升品位,修炼“四有”。  有一个执着的信念。一个有信念的人所迸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只有秉持执着的信念,教研之路才走得更宽、更远,才会把工作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而不是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  教研员是一个学科的引领
学情分析是教学前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信息的考察和判断,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现有的认知能力等,是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为真正调动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以个别化的学情分析为前提,引导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笔者将以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学情分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预习单是了解学生真实认知与认知冲突的重要方法  执教《愚公移山》之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备课前,追问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何在。这样的追问很有必要。  人教版和沪教版均编排在第八册。这篇文章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浅显,但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恰到好处。首先,从内容上讲,奔驰车、买彩票、中彩等,学生都知道,文章的主旨“诚信待人”学生一读就懂,可以说,这个文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其次,从语言上讲,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也没有匠心独运的构思,简单得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初中生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现象很普遍。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学生描写心理提供了借鉴。  一、整体阅读品析  心理描写没有特别的标志,要了解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必须整体阅读,从文本中的关键词或间接心理描写上去揣摩、品悟。为了让学生揣摩“我”的心理,笔者要求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细细揣摩并旁批“我”的心理变化,用恰
“自然笔记”是让学生带着画板和笔走进大自然,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并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的一种课程形式。自然笔记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有效观察、学会记录是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有效观察  有效观察是开展自然笔记课程的基础,而看、摸、闻、听、尝是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五感观察法”。  1.看,观察自然之貌  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物体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