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自然的美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angli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笔记”是让学生带着画板和笔走进大自然,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并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的一种课程形式。自然笔记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有效观察、学会记录是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有效观察
  有效观察是开展自然笔记课程的基础,而看、摸、闻、听、尝是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五感观察法”。
  1.看,观察自然之貌
  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物体的不同之处,进而将其准确地记录下来。
  观察之前,一定要布置明确的观察任务。如:指导学生观察玉兰花时要明确告知学生,注意花瓣的形状、颜色、厚度等;观察蓖麻的茎时,要提示学生观察茎的上部和下部颜色、皮质厚度及粗糙度的不同,等等。提示明确了,学生观察时才会有的放矢。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清观察的顺序和主次。如:指导学生观察麦冬时,先引导他们观察麦冬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和光泽度,再观察它在风中摆动的姿态,然后观察叶片的数量,最后讲述麦冬的绿化价值。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就会逐步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从静态观察到动态观察。
  2.摸,感知自然之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片叶子的光滑度、厚度、软硬、纹路、形状等都有区别。这些区别有的用肉眼能清楚地看到,有的需要用手触摸才能感知。比如蓖麻种子和苍耳种子上都有刺,但蓖麻的刺柔软一些,苍耳的刺坚硬锋利。这种区别仅仅通过眼睛看是不能准确感知的,必须摸一摸才知道。
  还有的植物触摸后会有不同形态的变化。如: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它会快速闭合,就连叶柄也会下垂,而刺激消失后,它又会慢慢恢复正常,恢复时间约为5~10分钟;碰碰香的叶片受到触碰时香味会变浓,就连手上也会沾染这种香气。自然界还有很多类似的植物,学生只有通过触摸才能准确感知其变化。
  3.闻,体验自然之味
  有的物体仅仅靠看和摸还不能发现其特点,必须用鼻子嗅一嗅。如:观察薄荷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手扇一扇,闻闻薄荷叶的清香,然后告诉他们薄荷是常用中草药,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这样,学生就能深刻记住这种植物的特点。如果没有闻的过程,只告诉学生薄荷是一种有芳香的药物,学生往往是记不住的。
  4.听,享受自然之音
  大自然中除了形态各异的动植物,还有各种美妙的声音,如风声、雷声、细雨声、流水声,以及虫鸣、鸟叫等。开展自然笔记课程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将自己感知到的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如听到某种鸟叫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这种鸟的外形特点,并让其在纸上勾勒出来,同时引导他们在图画旁记录这种鸟的声音特点。
  5.尝,体验自然之味
  万千植物,味道各异,或涩或甜,或苦或辣。味道的区别,通过亲口品尝才能准确感知。比如上文提到的薄荷叶清香扑鼻,教师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感受它的叶片本身就有清香味。
  以上虽然将五种方法单列出来介绍,但实际观察时往往不是只采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此外,因为有些植物具有毒性,盲目触摸、品尝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防范方法,如观察前先搜集相关资料,对植物有一定了解等。
  二、准确记录
  观察是记录的准备工作。事实上,上述观察方法,我们并没有采用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学校有一个生态园,我们聘请黄鹤楼公园的专业人员将学生带到园子里,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对什么是自然笔记、如何有效观察、如何准确记录等进行了专业指导。
  有了这样的基础,实战训练就水到渠成了。6月20日,百余名学生走进黄鹤楼公园,在蛇山开始了亲近“自然笔记”之旅。学生借助“五感观察法”,有的观察叶片纹路的不同,有的触摸叶子光滑度的区别,有的靠近植物用鼻子嗅一嗅叶子味道的差异,还有的用事先准备好的放大镜观察静卧在草丛中的一只昆虫。
  观察过后,需要记了。很多学生面对画板一筹莫展,要么不知道记什么,要么记的内容与观察的情况大相径庭。刚巧大家面前有一株白玉兰,花开得正艳。导师就以此为例,进行了现场指导。导师先要求学生观察白玉兰花的大小、颜色、结构特点,学生很快发现白玉兰花由花瓣、花蕊、花萼组成;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同一朵花不同部位的特点,如花瓣和花蕊有什么不同、花蕊和花萼有什么不同等;然后,将同一棵树上的花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花与花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细微差别。经过细致指导,学生发现:白玉兰花的花瓣一般都是单数,或7瓣,或9瓣;花蕊部分,雌蕊位于花朵正中央,体型较大,雄蕊数量很多,环绕着雌蕊;花萼颜色为绿色,与花瓣颜色显著不同,并且随着花的盛开程度不同,或脱落,或即将脱落,或正常生长。
  有了这样的观察结果,记什么、怎么记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大部分学生准确地画出了白玉兰花,部分学生还为画配上了相应的文字。比如有一名学生针对花萼情况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盛开的花,花萼全部脱落了;初盛的花,花萼颜色慢慢变黄了,有的已经脱落,有的即将脱落;含苞欲放的花,花萼是深绿色,随着花瓣的张开慢慢张开;花骨朵,花萼把花瓣紧紧包裹着,看不到花瓣。”
  图文并茂的笔记准确记录了观察结果,为学生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突出“三性”
  自然笔记承载着记录观察结果的责任,而观察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具有细致、系统等方面的要求。此外,作为有鲜活个性的学生,他们所记录的自然笔记必然因个人知识、兴趣、特长等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即体现出个性。因此,细致、系统、个性化是开展自然笔记课程时应该特别突出的方面。
  细致既是对观察的要求,也是对记录的要求。只有做到了细致,才能保证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比如观察蓖麻时,不仅要细致观察其色泽、形状、结构特点,还要观察蓖麻叶片与根茎的长度变化、颜色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系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系统观察、記录同一系列的不同对象;二是对同一个对象进行系统地观察与记录。前者有利于发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后者有利于发现某个对象的特征。系统观察与记录的意义、价值不言而喻,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进行系统观察与记录。
  记自然笔记的方法很多,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观察对象的联系与区别,用图画画出观察对象的形状,用文字描述观察对象的变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画配文或为文配画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用最擅长的方式方法个性化地记自然笔记。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其他文献
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一直以来,学校坚持静心育人,形成了独有的“水滴文化”,开发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水滴文化”校本课程,致力于让“每一颗水滴都折射太阳的光辉,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笃学、志远、雅趣”的优秀品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很多文本都蕴含着丰富鲜明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抓住其中两三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让文本发挥好写作例篇的功能。  《植树的牧羊人》是个虚构的故事,却寄托了作者内心美好的愿望。学完本篇,学生除了文本意义上的解读领悟外,更有探求写作资源方面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改写再创造。  自我投射,关注独特体验。文体改写的出发点是对原文做进一步深挖掘,特
在数学教学中牢牢地扭住“问题”这个牛鼻子,注重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问在点子上,刨根问到底,既能培养学生质疑、敢想、善思的必备品质,又能为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打牢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本文以《打电话》教学为例,略述一二。  问题意识的“点火器”:启发和引导。在教学《打电话》前,老师出示了《沏茶》和“烙饼”的图片,问:“怎样沏茶才能让客人
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里谈了佐藤学关于“学”就是“合作学习”的谬误,这一篇又来议论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著名的话。说真的,这有一点像向某种观点泼水。其实也不要紧。苏东坡《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有一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个“泼”字,将春日的照耀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的景象描绘得极其逼真。如果读者朋友跟苏东坡一样下过乡,相信也感受过类似的情景。
五峰县渔洋关镇中学的课堂上,“班班通”、录播教室、空中课堂、远程互动教学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的春风扑面而来。回想起5年前第一部“班班通”教学设备落户学校时,学校师生既好奇又兴奋,摸索了好半天才知道怎么打开。现在,全校教师人人能录课,学生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实现校际互动。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渔洋关镇中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印证了宜昌市五
群文阅读是围绕某一中心议题选择多个文本展开阅读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单向灌输走向协作探究。群文阅读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有一定帮助。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及思考。  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四种
教研室是一个科研部门,也是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具有专业的权威性。而其专业权威性的呈现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教研员提升品位,修炼“四有”。  有一个执着的信念。一个有信念的人所迸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只有秉持执着的信念,教研之路才走得更宽、更远,才会把工作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而不是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  教研员是一个学科的引领
学情分析是教学前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信息的考察和判断,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现有的认知能力等,是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为真正调动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以个别化的学情分析为前提,引导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笔者将以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学情分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预习单是了解学生真实认知与认知冲突的重要方法  执教《愚公移山》之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备课前,追问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何在。这样的追问很有必要。  人教版和沪教版均编排在第八册。这篇文章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浅显,但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恰到好处。首先,从内容上讲,奔驰车、买彩票、中彩等,学生都知道,文章的主旨“诚信待人”学生一读就懂,可以说,这个文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其次,从语言上讲,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也没有匠心独运的构思,简单得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初中生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现象很普遍。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学生描写心理提供了借鉴。  一、整体阅读品析  心理描写没有特别的标志,要了解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必须整体阅读,从文本中的关键词或间接心理描写上去揣摩、品悟。为了让学生揣摩“我”的心理,笔者要求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细细揣摩并旁批“我”的心理变化,用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