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GODWHB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以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全部,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的理解不深。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明确规定:“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引申。因此,有效的文本拓展应运而生。
  何谓有效的文本拓展?“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崔国明 《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5.7)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目标、重难点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找准拓展的切入点,做到切入无声、拓展无痕。这样,才能让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浑然天成。根据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大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趣引文,找准课前拓展的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教坛新秀蒋军晶老师教的《祖父的园子》是这样开头的: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的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1:《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2:《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情。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些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蒋老师把几个看似平常又重要的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课文的作者、出处、背景、主题等内容在一问一答中如数家珍,不留痕迹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则在这一问一答中拓展了文本的背景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课文重点内容的兴趣。
  二、披文入情,找准课中拓展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中常说的“披文入情”,就是指在赏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者凭借语言文字,与作者头脑中的“画面”相会,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立体的活动的画面,这样才能由“境”入“情”,情境相融,感悟其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披文入情。
  1.图文并用,相得益彰
  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直观地理解课文中心。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文本去深化插图的内容,两者相得益彰。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两组人物的表情,透过人物的神情来猜想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学生观察得仔细,进行了全方位的想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到课文里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细细品读,体会“亲人”深刻含义。
  2.品词嚼句,加深理解
  每篇课文都有一些重点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作为拓展的切入点,反复品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校的青年教师钟老师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抓住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千”字进行拓展,品读了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和《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情”。二年级的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得出一个规律:古诗中的“千”是虚指,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3.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教师如果善于利用教学中学生的疑难处作为拓展的切入点,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如《再见了,亲人》的课堂上,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全文都是讲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亲人般对待,难道文中的亲情只是单方给予吗?”这个问题很尖锐,听课的教师也为执教的教师捏把汗。但上课的教师静静地用幻灯片出示文字:(配《英雄儿女》歌曲)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教师随后说:同学们,有14万的英骨永远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他们就这样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了8年。你说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了8年,他们的感情怎么样?这时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接收了新信息,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根据新的信息,结合文本字里行间传达的信息,展开想象,使文本内容和拓展资料成功无缝对接,进一步理解了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4.标点符号,传情达意
  恰当的标点符号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可以抓住标点符号作为拓展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读懂标点符号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讲到男孩知道保罗的车是他哥哥送的时候,男孩是这样说的:“哇!我希望……”上课的教师抓住了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角色想象:假如你是那个男孩,你希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的想法与保罗想法的差不多。这就为下文男孩的出乎意料的举动做好铺垫,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男孩的美好心灵。
  5.空白想象,创新解读
  学生接触的课文,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达,也可以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空白处。这些空白或者言外有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读者琢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挖掘教材空白,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支点,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6.练习拓展,深化巩固
  无论是设计的角度,还是知识点的包含与延伸,课后的习题训练无不匠心独具。教师利用课后设计的训练习题作为拓展的切入点,能让学生通过这些习题看到文章的精华,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草船借箭》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了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除了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品读外,教师还可拓展《火烧赤壁》和《空城计》中相关的片段资料让学生品读,证明草船借箭的成功不是偶然事件,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结果。学生在练习中深化了对诸葛亮形象的认识。
  三、余音绕梁,找准课后拓展的切入点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教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教师应清楚而充分地认识到拓展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扎扎实实地研读文本,实实在在地拓展,做到切入无声、拓展无痕,使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浑然天成;让学生切实学到新的知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止于40分钟,不限于那仅仅50平方米的空间。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变革期,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不变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圳市龙岗区立足于本区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培训需求、大胆革新研训机制、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十年探索与追求,形成了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本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可。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摘要]《“诺曼底号”遇难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以单元导读目标——“感受人物品质”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本文出发,经历感知、感悟、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心生敬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形象的认识渐渐丰满起来。这样的抽丝剥茧的读书,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感悟人物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评析;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李广射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着力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发现中学、在尊重中学、在体会中学、在自主中学、在运用中学和在拓展中学等途径, 他们能不断地触摸、感受、揣摩、内化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情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 课堂 评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两者的比较和联系,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特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探寻文本的规律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整合教学;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阅读是学习什么的?阅读教学是教什么的?简单地讲就是两大方面:学会阅读和学会写作。下面以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一至四组课文为例,谈谈语文训练点的挖掘。    第一组    训练点之一:习得写景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安排了三首写景的古诗词。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写景古诗词的方法。阅读写景的古诗词,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一是“诗语”。包括读准、读通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二是“
狂轰滥炸的电视广告  互联网之前,流行语和吸引人的标语会出现在日常会话中,电视广告的原声带成了畅销品(如李维斯牛仔裤广告为不同的艺术家从史蒂夫米勒乐队到巴比伦动物园再到弗兰艾瑞克创造一系列热门音乐)。  在19世纪20年代,健力士黑啤酒是生产电视广告的专家,它们的广告都极具标志性,1958年,佩雷斯·普拉多的歌曲《吉格莉尼》被用来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支广告,屏幕桌子中央是一品脱健力士黑啤酒,啤酒正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第七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课文首先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又安全的巢,接着写雏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最后写“我”从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
“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收音机里传来的这个端庄、大气的声音,曾经伴随着多少中国家庭迎来每一个清晨。  她的名字当年红遍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她的声音瞬间便能勾起几代人的记忆;她60余年的职业生涯是中国的一部播音史。她就是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国第一代播音员葛兰。  葛兰说:“把一辈子献给播音,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阴差阳错做了播音员  为了上班方便,葛兰租住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我识字能力,增强识字效果,一直都困扰着广大教师。几经斟酌与实践,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    一、融入生活, 兴趣盎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教学中要
【困惑重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章,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拨开云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