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别样的魏晋风度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888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璩作为曹魏文学家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考察其一生际遇,可以看出应璩儒道风雅并存的思想、积极为民的为官之道、诙谐自我解嘲的态度和珍视自然之美的情怀。应璩在处世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全力入仕和佯狂避世的风格,构成他别样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应璩 人生际遇 别样风度
  一、引言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段繁荣期,期间完成了文学的自觉,也涌现出了诸如三曹、七子、竹林七贤等一系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应璩作为众多作家中的一员,虽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二、应璩简介
  1.生平
  应璩(190—252),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三国曹魏时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中应之弟。他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卒于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在《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注中,裴松之曾引《文章叙录》说:“璩字休琏,博学好属文,善为书记。文、明帝世,历官散骑常侍。齐王即位,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曹爽秉政,多违法度,璩为诗以讽焉。其言虽颇谐和,多切时要,世共传之。”{1}
  2.历史上对应璩的评价
  对于应璩的作品,历来评价不一。上面提到他“博学好属文,善为书记”,强调他在书信文写作方面很擅长。的确,应璩书信文成就很高,独树一帜。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休琏好书,留意词翰”{2},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应德琏、应休琏集》题辞中亦称“休琏书最多,俱秀绝时表”{3},都给予了应璩书信文很高的评价。这与《昭明文选》大量选录其书信作品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
  应璩诗歌也有较高成就,尤以《百一诗》著称。锺嵘在《诗品》中将应璩列为中品,称其诗“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4}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评价道:“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5}李充《翰林论》说:“应休琏五言诗百数十篇,以风规治道,盖有诗人之旨焉。”{6}
  可以看出,应璩在历代评论家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由于其作品大都散佚,时至今日,应璩的价值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认识,不免令人叹惋。但我们仍能够沿着他现存作品里的线索,慢慢追随那已远逝的、别样的魏晋风度。
  三、应璩风度之别样
  (一)应璩的人生际遇
  应璩历仕魏文帝、明帝、少帝三朝,其文学生命横跨建安、正始两个时期。正因如此,他自身也经历了从建安到正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年代间的一系列变故。应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建安年间度过。汉末,应璩饱尝了流离之苦、兵祸之灾,故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匡时救世的理想。前者如“丧侧食不饱,酒肉纷狼藉”,后者如“丈夫要雄戟,更来宿紫庭。今者宅四海,谁复有不 ”。这同所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相一致的。曹操于邺城建都后,政治环境得以改善,文化环境也较为明朗。在曹氏父子重视文学,将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大环境下,作为以文致仕的应氏家族成员,应璩也同当时所有文人一样,得到了崭露头角、抒发抱负的机会。
  应璩的主要创作期在曹魏后期。他辅佐明帝曹睿,任少帝曹芳大将军长史职务,仕途上似为得志,实际也经历过隳官而去的波折。同时,应璩的物质生活也颇清苦,“谷籴惊踊,告求周邻;日获数斗,犹复无薪,可以熟之”。
  应璩晚年时,司马懿篡权夺势的行径甚嚣尘上。正始十年爆发高平陵事变,曹爽、何晏等人均被诛灭,实际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他们实行高压统治,残杀异己,使得“魏晋名士少有全者”。
  面对这种局势,应璩选择了适时地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回归到田野乡间安度余年。《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中有记载:“(朱建平)谓应璩曰:
  ‘君六十二,位为常伯,而当有厄,先此一年,当独见一白狗,而旁人不见也’……璩六十一为侍中,直省内, 见白狗,问之众人,悉无见者。于是数聚会,并急游观田里,饮宴自娱,过期一年,六十三卒。”
  荒诞的白狗之说使得身为曹魏旧臣的他能够避身远害,不受司马政权的牵制和迫害。这一方面得益于应璩先前与曹爽、何晏等浮华之人界限分明,因此能不被牵连其中,另一方面就是应璩自己的处世原则。生于仕宦家族的他对篡权的司马氏极为不齿,根本不可能甘心受任于其下。所以他选择“急游观田里”“饮宴自娱”,在政治侵袭不到的纯净空间里度过最后的岁月。
  (二)应璩的处世之道
  考察应璩的人生际遇,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等大事的处世智慧。这是应璩留给后人永不会消逝的珍宝。
  1.儒道风雅并存的思想。应璩的思想由于经历了正始玄风的浸染,在原本建安盛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基础上,加入了清玄的道家思想,有了玄道的影子。他曾在《与刘文达书》中写道:“仆顷倦游谈之事,欲修无为之术,不能与足下齐镳骋辔、争千里之表也。”可见,应璩是有意向道教的清玄无为思想靠拢的。这使得应璩从思想上区别于其他活跃于建安早期的文人,既有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胸怀,还同时向往老庄的清静无为。
  应璩的玄道思想由于具有复杂的过渡性,是较为平和冲淡的,不似当时玄学名士那样狂热。对于某些名士过分于放诞的表现,应璩持批评态度。《与崔玄书》中他就表达了这种看法:“岂有乱首抗巾,以入都城,衣不在体,而以适人乎?昔戴叔鸾箕坐见边文礼,此皆衰世之慢行也。”将玄谈时放任的“衣不在体”看作衰世之慢行加以批评,可见,应璩思想仍以中庸的儒家为主。
  2.积极为民的为官之道。不论应璩如何看待为官之事,他在任时都是积极地尽其所能,关注现实并为民谋利的。这从《百一诗》讽谏为主的性质就能窥其一二,现摘出其中一首。
  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宫墙。饰巧无穷极,土木被朱光。征求倾四海,雅意犹未康。
其他文献
李尚朝诗歌的主题是多向度的,有对自然的景仰,有对历史的发掘,有对人性的揭示,有对现实的鞭挞,有对人类的思考。本文仅从其爱情诗的角度去探讨其悲悯情怀,重点探讨他的系列组诗《丫头》。  李尚朝的诗集《天堂中的女孩》是他的处女诗集,主要是爱情诗,从整部诗集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拥有着圣洁的爱慕对象,他爱慕这种女性是因为诗人本身就爱慕高洁的品格,因此诗人爱情诗有着借歌颂女性之口来歌颂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性的
【摘要】网课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跟上教育进度,以促进学生调整作息时间、充实生活意义、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抽象烦琐,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极容易堆积疑问。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教师应认真分析目前网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个人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优势,选择有效策略,以实现高中物理网课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网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在李广田散文《野店》中,读者作为文中的“你”,以一种“代入感”的方式,感受野店的纯朴诚挚,呈现“野店一家园一故乡”的文化意蕴,突出“回家”的温情记忆。店主夫妇仿佛是世外高人,其所营建的纯朴澄明的野店小环境,将世俗之人累累的伤痕和异化的人性一一修复。野店里的一群成年客人,摘掉了白天的面具,恢复了用童心做人的乐趣。  关键词:《野店》家园 代入感 乌托邦 人性 面具 童心  李广田自称是“大地之
摘 要:池田大作注重从社会实践层面发掘鲁迅思想、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并结合战后的日本发展乃至东亚与世界发展的境况,探讨了鲁迅精神在日本乃至东亚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成、传播和衍生新的精神过程。《战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池田鲁迅”研究》从竹内好到池田大作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性型脉络,同时也做出了一种空间立体型的场域开拓。  关键词:“池田鲁迅” 鲁迅传播 中日文化交流  学界早就有“东亚鲁迅”之说,这指
摘 要:朱以撒的散文清气若兰,在散文天地里卓尔不群。他评人、述事、论艺娓娓道来,不动声色中曲径通幽,行云流水间畅叙情怀,情融其里,景化其中,议抒其间,快然自足,思接千载。掩卷后回味不尽,心向往之。静心品读他的第五本散文集《如风吹过》,脱俗不凡的气质,正如他的书法,用笔简约而不失细腻,婉约而雅致自然,风情万种。  关键词:朱以撒 《如风吹过》 赏评 典雅  朱以撒的书法,独树一帜,卓尔不群。他的散文
摘要:被称为“赵氏小品”的赵本山喜剧小品堪为幽默经典,历久弥新。通过运用语用预设理论来解读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的生成,发现取消预设的共识性、违反预设的合适性及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都是幽默生成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语用预设 赵氏小品 言语幽默  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灵魂。赵氏小品一直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言语幽默,其语言手段功不可没,其中通过利用语用预设来制造小品的言语幽默,是赵氏小品的一大特色
摘 要:人应该追求什么?但丁和歌德以《神曲》与《浮士德》回答了这个问题。从人性觉醒、人性大解放、人文主义反思、“浮士德难题”到理性与非理性之争,人的自觉追求过程虽然漫长艰难,却留下了人类自我觉醒的印记。  关键词:《神曲》 《浮士德》 自觉追求 人性  正如幼童在成长时会问“我是谁”一样,人类在经历漫漫懵懂之后也会问“我是谁”,这就是人类追寻自我的开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这段征程中的两座丰碑,《
“走喽!出发喽!”“太棒了,终于开始了!”“哈哈哈……”春游的路上充满欢声笑语,春游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迎着和煦的春风,跑着,跳着。一会儿放眼远眺,一会儿驻足静立,和畅的春风,迎面扑来,亲吻着我泛着红晕的脸颊;悠闲的白云,在蓝天上散步,摆出千姿百态的姿容;路边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像大地的舞者,为我们呈现精彩绝伦的舞姿;葱郁的大树,在温暖的阳光下,伸展出健硕的腰肢,飘洒逍遥。
摘 要:新世纪的卓越人才培养,特别是“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是个崭新的话题,本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从国家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措施,来探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并分析高校创新教育与社会联合培养、教育改革,以及人才标准等问题。  关键词: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卓越教师”  当前,如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10年6月23日,国家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顶峰之作,广泛吸收了前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经验及丰富内容。其中,唐传奇正是对《红楼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因而也是后世读者对《红楼梦》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风格进行解读的重要借鉴。本文从梦境描写这一方面入手,通过对梦境性质、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探讨《红楼梦》对唐传奇的接受以及在接受基础上的开拓,从而指出梦幻文学从唐传奇到《红楼梦》的发展与成就。  关键词:《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