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码0602]
30年过去,虽然阿根廷人依然是心有不甘,英国人依然是决不让步,但作为旁观者,回头再看这场震动世界的战争,却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事实上,比起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一面倒,马岛战争中双方相对实力更为均衡,因此也更有参考意义。
英国:老牌帝国的余辉
二战后,英国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渐下降。堂堂“日不落”帝国当然不甘心就此沉沦,在不得不放弃一些海外利益的同时,仍然努力想保存一点尊严和面子:他们在丢掉了印度之后还想保留苏伊士,退出苏伊士以后还念念不忘“苏伊士以东”。即使是到了70年代,在财政紧张、军种内斗以及美国不怀好意地推波助澜下,英国军队已经彻底变成一支二流的地区力量时,众多英国人心里仍然难以割舍那一份“帝国情怀”。这也足以解释整个联合王国上下为什么会为了13000千米以外那个荒凉的小岛如此愤慨、如此齐心协力。
事实上,1982年4月,英国的武装力量正站在深渊的边缘:海军方面,大型航母“鹰”号和“皇家方舟”号都已经退役并拆解,仅剩的两艘轻型航母中刚服役的“无敌”号又预定要出售给澳大利亚;空军方面,由于马岛远离英国本土以及其它海外基地,能够指望的空中作战力量只有服役不久、未经战火的“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由于受到持续财政紧缩的影响,英军规模不断缩水,武器更新也受到影响,性能优良的82型驱逐舰只造了一艘,撑起皇家海军大梁的是“缩水版”42型驱逐舰和21型护卫舰。
正因为如此,阿根廷人大胆发起了攻击。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没有辜负她“铁娘子”的称号,立即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与阿根廷断交,同时成立战时内阁,组建特遣舰队,不惜削弱本土的守卫力量和在北约的防务责任,集中海军总吨位的一半,准备以武力夺回马岛。
战争期间,英军多年坚持的精兵政策和良好的动员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在空中还是陆地,英国军队都能够以劣势兵力击败阿根延军队。尤其是在空战中,首次亮相战场的“鹞”式战斗机大出风头。对阿根廷港(斯坦利港)周围防线的最后总攻中,英军仅付出了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就击败了万余人的阿根廷守军,俘虏一万人。同时,英国还在短短十余天的时间里,征召了57艘民船,总计67.3万吨,并完成各项改装,其中“乌干达”号邮轮更是仅用了65个小时就改造成医院船。这些民船占英军全部参战后勤船只总数的78%,总排水量的82%,为前线运送了65%的物资。强大的后勤让英国士兵在离本土万里以外也能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此外,英国在外交上的成功甚至比战场上更加辉煌:他们成功地让阿根廷在国际上陷入了空前孤立。撒切尔夫人通过自己强硬的态度让美国人了解到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整个战争期间,英国不但从美国得到了敞开的物资供应,还获得了大量的情报支援。同时,英国还成功使法国停止向阿根廷提供已付款的“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导弹,断掉了阿根廷最大的杀手锏。英国甚至还巧妙地说服了与阿根廷存在领土争端的智利,在战争期间为英国提供情报和秘密补给基地。
阿根廷:毫无准备的冒险
追究起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发现,实际阿根廷从上到下都没有准备好打一场战争。1982年前后的阿根廷正处于军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在内政建设上毫无建树,社会矛盾突出,加上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阿根廷国内处处弥漫着对军政府不满的情绪。攻占马岛实际上是加尔铁里政府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消弭公众不满情绪所采取的措施。应该说最初军政府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功夺取马岛之后,阿根廷国内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对加尔铁里政府的支持率也创下新高,人们甚至在征兵处排起长队申请参军。
此外,阿根廷也有计划地加强军事力量——从法国订购了14架“超军旗”攻击机和15枚“飞鱼”空舰导弹,从德国订购了2艘209型潜艇和4艘ME—KO型护卫舰,还向欧洲其它国家订购了导弹、雷达等大量军事装备。
应该说,阿根廷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他们低估了英国人的决心,高估了自己的战争能力。等到战争降临家门口时,阿根廷才惊恐的发现,他们之前所依仗的优势全都不值一提,各种不足却——暴露出来。
首先是大量先进武器需要进口。当英国通过外交手段促成对阿禁运后,阿根廷军队的先进武器是用一件少一件,“飞鱼”导弹只不过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其次,100多年没有经历战火,最大的行动不过是和国内不成气候的游击队过过招。阿军从上到下都缺乏对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的认识,各级指挥官更是罕有能在战场上正常履行自己职责的。实战中,英军动辄以数十人的伤亡就能击败几千人的阿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而由于对英国的强烈反应准备不足,阿根廷的战争准备也相当差劲。从4月1日攻占马岛到4月底英国特混舰队抵达南大西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阿根廷只往马岛运去了1万左右的增援兵力,其中竟有60%是入伍不到4个月的新兵。岛上储备的物资也极为不足,以至于出现士兵连饭都吃不上的离奇局面。而阿根廷最大的失策是没有在岛上修建能够起降主战飞机的机场,以至于阿军飞机都只能从本土飞来,大大减少了在战区上空的停留时间。
此外,阿军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军种隔阂。为应对战争,阿根廷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指挥机构,负责作战的最高司令部为新组建的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指挥阿根廷海军部队和马岛卫戍部队。陆军准将本杰明·梅嫩德斯接受战区司令部领导,负责指挥驻马岛的所有陆海空部队。阿根廷空军作战司令部组建一支特遣部队,称为南部空军,集中了阿根廷几乎所有堪用的作战飞机,但这支最强大的机动打击力量并不归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指挥。虽然南部空军在级别上和战区司令部下属几个司令部相当,但它并不接受隆巴多的指挥,而是直接向军人执政委员会(实际上就是加尔铁里)负责。如此复杂的指挥体系,效率怎么可能高的起来。
凡此种种,实际上在战争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阿根延失败的结局。
海军:新时代的前夜
1982年的世界海军都还处在一个发展方向未定的阶段,马岛战争则通过实战检验了此前若干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也为此后20年海军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 马岛战争带给各国海军最大的启示是:防空成为舰艇面临的首要问题。整个战争期间,英国损失了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登陆舰、1艘集装箱货船,还有10余艘舰艇被击伤。这些损失几乎全都是由阿根廷空军造成,此前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各种防空措施似乎完全无法阻止阿根廷的攻击飞机。如果不是多枚炸弹没有爆炸,皇家海军的损失会更加r惨重。
而在来自空中的威胁中,“飞鱼”在马岛战争一战成名。虽然反舰导弹早在1967年就已经登上战争舞台,但来自空中的反舰导弹,这还是第一次。阿根延人用仅有的5枚“飞鱼”击沉了英军1艘驱逐舰、1艘集装箱船,还击伤1艘驱逐舰。
此战以后,美国受到的触动最大。区区几枚“飞鱼”就获得如此大的战果,面对苏联的“饱和攻击”,美国海军又能如何幸免?为此,能更快反应、更有效抵御饱和攻击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研发提速,并于1986年正式装备。美国人还迅速推出了“密集阵”近防炮作为战舰的最后一道防线。
除了防空以外,皇家海军最大的教训就是:便宜货要不得。战争期间,英军的两种主力战舰——42型驱逐舰和21型护卫舰都是成本控制下的产品。最终结果就是作战能力一般、生存力低下,往往一枚导弹或一颗炸弹就足以造成致命伤害。例如,击中“谢菲尔德”号的那枚“飞鱼”的弹头实际并没有爆炸,但仅靠飞行动能,导弹就击穿了舰体外壳以及舰内若干层隔舱壁,最后凭借未用完的燃料“点着”了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的战舰。此外,舰体设计时太过紧凑,改装余地很小。战后,英国新设计的45型驱逐舰不但性能追求最优,还留了充足的升级改造余量,排水量达到8000吨。
马岛之战还初次展示了“从海到陆”这种后来美军热炒的时髦概念,同时也凸显了传统登陆方式的脆弱性。虽然英军在圣卡洛斯湾和菲茨罗伊的两次登陆都获得了成功,但是在登陆过程中,在近海几乎静止不动的登陆舰艇以及护航舰只简直就是最好的靶子,承受了阿根廷空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
空军:“鹞”式神话的背后
马岛战争中,空军是整个阿根廷军队里素质最高、表现最好的。但诡异的是,在对海攻击时表现如此优异的阿根廷飞行员却在空战中被第一次上战场的“鹞”式战斗机打了个21:0的悬殊战绩。一时间,“鹞”式被加上无数耀眼的光环,“飞马”发动机被专家们分析出各种优势,连美国海军也被打动,成为“鹞”式最大的客户。
“鹞”式的机载雷达“蓝狐”受到了媒体和分析家的极力吹捧。实际上在马岛空战中,“蓝狐”雷达并不能及时发现目标,“鹞”式也极少直接通过“蓝狐”雷达来搜索发现目标,更多是依赖英军舰队提供的雷达情报。究其原因,该雷达不具备重要的下视下射能力,更与当时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差距明显。这让战争中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鹞”式在面对低空突击的阿军战机时,很难及时侦测。至于被专家们吹捧的发动机喷口转向以改变飞行姿态这一“绝招”,由于有种种客观条件限制,英国飞行员在空战中从未使用过。
其实,造成如此悬殊结果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阿根廷没能及时在马岛建造机场,阿军战斗机只能从500多千米外的本土机场起飞参战,从而大大减少了在战场上停留的时间,更加无法保证战区空中巡逻。“鹞”式则可以从几十千米外的航母上起飞,以逸待劳(凸显航母的优势)。同时,由于阿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攻击英军舰艇,因此大部分阿军飞机都以携带对地攻击弹药为主,这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鹞”式的优势。
在战斗中,“鹞”式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挂载的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AIM-9L从1977年开始生产,属于第三代,攻击范围大,可靠性高,还具有迎头攻击能力,被称为“超级响尾蛇”,相比阿军的“蜻蜒”和“魔术”导弹,具有明显代差优势。在马岛战争中,该弹共发射27枚,命中24枚,命中率88.89%。
马岛战争中,英国空军最精彩的表现来自“火神”这种服役了22年的老轰炸机。5月1日,两架“火神”从阿森松岛出发,空袭了阿根廷港的机场。这种最大航程只有4000千米的轰炸机,通过10架空中加油机4次空中加油,完成了对6260千米外目标的空袭并顺利返航,让人依稀看到了4年以后美国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的预演。
另外,从击沉阿根廷“圣菲”号潜艇,到为地面部队运送补给:从运送突击队突袭肯特山,到从被击沉的登陆舰上抢救人员……英军直升机无所不在。以至于战后有英国军官盛赞:“直升机来再多也不嫌多。”
30年过去,虽然阿根廷人依然是心有不甘,英国人依然是决不让步,但作为旁观者,回头再看这场震动世界的战争,却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事实上,比起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一面倒,马岛战争中双方相对实力更为均衡,因此也更有参考意义。
英国:老牌帝国的余辉
二战后,英国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渐下降。堂堂“日不落”帝国当然不甘心就此沉沦,在不得不放弃一些海外利益的同时,仍然努力想保存一点尊严和面子:他们在丢掉了印度之后还想保留苏伊士,退出苏伊士以后还念念不忘“苏伊士以东”。即使是到了70年代,在财政紧张、军种内斗以及美国不怀好意地推波助澜下,英国军队已经彻底变成一支二流的地区力量时,众多英国人心里仍然难以割舍那一份“帝国情怀”。这也足以解释整个联合王国上下为什么会为了13000千米以外那个荒凉的小岛如此愤慨、如此齐心协力。
事实上,1982年4月,英国的武装力量正站在深渊的边缘:海军方面,大型航母“鹰”号和“皇家方舟”号都已经退役并拆解,仅剩的两艘轻型航母中刚服役的“无敌”号又预定要出售给澳大利亚;空军方面,由于马岛远离英国本土以及其它海外基地,能够指望的空中作战力量只有服役不久、未经战火的“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由于受到持续财政紧缩的影响,英军规模不断缩水,武器更新也受到影响,性能优良的82型驱逐舰只造了一艘,撑起皇家海军大梁的是“缩水版”42型驱逐舰和21型护卫舰。
正因为如此,阿根廷人大胆发起了攻击。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没有辜负她“铁娘子”的称号,立即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与阿根廷断交,同时成立战时内阁,组建特遣舰队,不惜削弱本土的守卫力量和在北约的防务责任,集中海军总吨位的一半,准备以武力夺回马岛。
战争期间,英军多年坚持的精兵政策和良好的动员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在空中还是陆地,英国军队都能够以劣势兵力击败阿根延军队。尤其是在空战中,首次亮相战场的“鹞”式战斗机大出风头。对阿根廷港(斯坦利港)周围防线的最后总攻中,英军仅付出了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就击败了万余人的阿根廷守军,俘虏一万人。同时,英国还在短短十余天的时间里,征召了57艘民船,总计67.3万吨,并完成各项改装,其中“乌干达”号邮轮更是仅用了65个小时就改造成医院船。这些民船占英军全部参战后勤船只总数的78%,总排水量的82%,为前线运送了65%的物资。强大的后勤让英国士兵在离本土万里以外也能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此外,英国在外交上的成功甚至比战场上更加辉煌:他们成功地让阿根廷在国际上陷入了空前孤立。撒切尔夫人通过自己强硬的态度让美国人了解到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整个战争期间,英国不但从美国得到了敞开的物资供应,还获得了大量的情报支援。同时,英国还成功使法国停止向阿根廷提供已付款的“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导弹,断掉了阿根廷最大的杀手锏。英国甚至还巧妙地说服了与阿根廷存在领土争端的智利,在战争期间为英国提供情报和秘密补给基地。
阿根廷:毫无准备的冒险
追究起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发现,实际阿根廷从上到下都没有准备好打一场战争。1982年前后的阿根廷正处于军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在内政建设上毫无建树,社会矛盾突出,加上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阿根廷国内处处弥漫着对军政府不满的情绪。攻占马岛实际上是加尔铁里政府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消弭公众不满情绪所采取的措施。应该说最初军政府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功夺取马岛之后,阿根廷国内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对加尔铁里政府的支持率也创下新高,人们甚至在征兵处排起长队申请参军。
此外,阿根廷也有计划地加强军事力量——从法国订购了14架“超军旗”攻击机和15枚“飞鱼”空舰导弹,从德国订购了2艘209型潜艇和4艘ME—KO型护卫舰,还向欧洲其它国家订购了导弹、雷达等大量军事装备。
应该说,阿根廷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他们低估了英国人的决心,高估了自己的战争能力。等到战争降临家门口时,阿根廷才惊恐的发现,他们之前所依仗的优势全都不值一提,各种不足却——暴露出来。
首先是大量先进武器需要进口。当英国通过外交手段促成对阿禁运后,阿根廷军队的先进武器是用一件少一件,“飞鱼”导弹只不过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其次,100多年没有经历战火,最大的行动不过是和国内不成气候的游击队过过招。阿军从上到下都缺乏对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的认识,各级指挥官更是罕有能在战场上正常履行自己职责的。实战中,英军动辄以数十人的伤亡就能击败几千人的阿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而由于对英国的强烈反应准备不足,阿根廷的战争准备也相当差劲。从4月1日攻占马岛到4月底英国特混舰队抵达南大西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阿根廷只往马岛运去了1万左右的增援兵力,其中竟有60%是入伍不到4个月的新兵。岛上储备的物资也极为不足,以至于出现士兵连饭都吃不上的离奇局面。而阿根廷最大的失策是没有在岛上修建能够起降主战飞机的机场,以至于阿军飞机都只能从本土飞来,大大减少了在战区上空的停留时间。
此外,阿军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军种隔阂。为应对战争,阿根廷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指挥机构,负责作战的最高司令部为新组建的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指挥阿根廷海军部队和马岛卫戍部队。陆军准将本杰明·梅嫩德斯接受战区司令部领导,负责指挥驻马岛的所有陆海空部队。阿根廷空军作战司令部组建一支特遣部队,称为南部空军,集中了阿根廷几乎所有堪用的作战飞机,但这支最强大的机动打击力量并不归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指挥。虽然南部空军在级别上和战区司令部下属几个司令部相当,但它并不接受隆巴多的指挥,而是直接向军人执政委员会(实际上就是加尔铁里)负责。如此复杂的指挥体系,效率怎么可能高的起来。
凡此种种,实际上在战争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阿根延失败的结局。
海军:新时代的前夜
1982年的世界海军都还处在一个发展方向未定的阶段,马岛战争则通过实战检验了此前若干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也为此后20年海军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 马岛战争带给各国海军最大的启示是:防空成为舰艇面临的首要问题。整个战争期间,英国损失了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登陆舰、1艘集装箱货船,还有10余艘舰艇被击伤。这些损失几乎全都是由阿根廷空军造成,此前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各种防空措施似乎完全无法阻止阿根廷的攻击飞机。如果不是多枚炸弹没有爆炸,皇家海军的损失会更加r惨重。
而在来自空中的威胁中,“飞鱼”在马岛战争一战成名。虽然反舰导弹早在1967年就已经登上战争舞台,但来自空中的反舰导弹,这还是第一次。阿根延人用仅有的5枚“飞鱼”击沉了英军1艘驱逐舰、1艘集装箱船,还击伤1艘驱逐舰。
此战以后,美国受到的触动最大。区区几枚“飞鱼”就获得如此大的战果,面对苏联的“饱和攻击”,美国海军又能如何幸免?为此,能更快反应、更有效抵御饱和攻击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研发提速,并于1986年正式装备。美国人还迅速推出了“密集阵”近防炮作为战舰的最后一道防线。
除了防空以外,皇家海军最大的教训就是:便宜货要不得。战争期间,英军的两种主力战舰——42型驱逐舰和21型护卫舰都是成本控制下的产品。最终结果就是作战能力一般、生存力低下,往往一枚导弹或一颗炸弹就足以造成致命伤害。例如,击中“谢菲尔德”号的那枚“飞鱼”的弹头实际并没有爆炸,但仅靠飞行动能,导弹就击穿了舰体外壳以及舰内若干层隔舱壁,最后凭借未用完的燃料“点着”了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的战舰。此外,舰体设计时太过紧凑,改装余地很小。战后,英国新设计的45型驱逐舰不但性能追求最优,还留了充足的升级改造余量,排水量达到8000吨。
马岛之战还初次展示了“从海到陆”这种后来美军热炒的时髦概念,同时也凸显了传统登陆方式的脆弱性。虽然英军在圣卡洛斯湾和菲茨罗伊的两次登陆都获得了成功,但是在登陆过程中,在近海几乎静止不动的登陆舰艇以及护航舰只简直就是最好的靶子,承受了阿根廷空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
空军:“鹞”式神话的背后
马岛战争中,空军是整个阿根廷军队里素质最高、表现最好的。但诡异的是,在对海攻击时表现如此优异的阿根廷飞行员却在空战中被第一次上战场的“鹞”式战斗机打了个21:0的悬殊战绩。一时间,“鹞”式被加上无数耀眼的光环,“飞马”发动机被专家们分析出各种优势,连美国海军也被打动,成为“鹞”式最大的客户。
“鹞”式的机载雷达“蓝狐”受到了媒体和分析家的极力吹捧。实际上在马岛空战中,“蓝狐”雷达并不能及时发现目标,“鹞”式也极少直接通过“蓝狐”雷达来搜索发现目标,更多是依赖英军舰队提供的雷达情报。究其原因,该雷达不具备重要的下视下射能力,更与当时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差距明显。这让战争中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鹞”式在面对低空突击的阿军战机时,很难及时侦测。至于被专家们吹捧的发动机喷口转向以改变飞行姿态这一“绝招”,由于有种种客观条件限制,英国飞行员在空战中从未使用过。
其实,造成如此悬殊结果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阿根廷没能及时在马岛建造机场,阿军战斗机只能从500多千米外的本土机场起飞参战,从而大大减少了在战场上停留的时间,更加无法保证战区空中巡逻。“鹞”式则可以从几十千米外的航母上起飞,以逸待劳(凸显航母的优势)。同时,由于阿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攻击英军舰艇,因此大部分阿军飞机都以携带对地攻击弹药为主,这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鹞”式的优势。
在战斗中,“鹞”式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挂载的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AIM-9L从1977年开始生产,属于第三代,攻击范围大,可靠性高,还具有迎头攻击能力,被称为“超级响尾蛇”,相比阿军的“蜻蜒”和“魔术”导弹,具有明显代差优势。在马岛战争中,该弹共发射27枚,命中24枚,命中率88.89%。
马岛战争中,英国空军最精彩的表现来自“火神”这种服役了22年的老轰炸机。5月1日,两架“火神”从阿森松岛出发,空袭了阿根廷港的机场。这种最大航程只有4000千米的轰炸机,通过10架空中加油机4次空中加油,完成了对6260千米外目标的空袭并顺利返航,让人依稀看到了4年以后美国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的预演。
另外,从击沉阿根廷“圣菲”号潜艇,到为地面部队运送补给:从运送突击队突袭肯特山,到从被击沉的登陆舰上抢救人员……英军直升机无所不在。以至于战后有英国军官盛赞:“直升机来再多也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