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读书,清风自来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i900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的这几句诗可谓脍炙人口,道出了读书的种种好,不过这多是从物质角度或者对人的精神安慰角度说的,而阅读对人品格、思想、气质等的益处更是数不胜数。
  阅读可令人学到各种本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才能;
  阅读可令人领略书中的美好世界,开阔眼界,还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阅读可提高人的文化底蕴,改变人的气质,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还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过程,可令人认识自己的优长和不足,更好地展己所长:
  阅读能给人一种宁静、清雅、美好,让心灵轻松、生活舒适、快乐同步。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阅读最大的好处是读书所得永驻心中,不随着时间流逝、人生起伏有所疏遠。
  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活动。阅读时,你可以在溪边垂钓,亦可以在林中小憩;你可以在田间劳作,亦可以在月下独酌。
  人生就像读书,开始时懵懵懂懂,读到中间时一知半解,到最后终于明白,不管酸甜苦辣,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阅读于人生妙不可言。你若读书,清风自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读书长精神。有书堪读直须读,莫待垂老空叹息。
  但是今天许多人的阅读,褪去了阅读的本质,褪去了阅读怡情养性、修养身心、丰富自我的意味,多了更多的现实功利色彩,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谈谈阅读于人生的意义。
  文题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曾国藩说“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等等,可见阅读于人生意义深远。
  读后你有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谈起阅读,我们都有切身体验,但是读书带给人的妙不可言,我们往往由于身处其中反而一言难尽。这个题目用众多名人警句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讨论的平台,让学生深入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引导学生探讨阅读让人摆脱平庸的问题,尤其是摆脱内心平庸。清代周亮工在《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中说:“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有的人事业有成,有的人事业没有那么成功:有的人拥有无数做人的头衔光环,有的人一生平平凡凡。但无论哪种人,阅读都是一定要的,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摆脱平庸,“无英华也可以自见,无名誉也可以震俗”。
  曾国藩说“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引导学生探讨读书对人的气质、精神的作用。气质是一个人从内往外散发的一种人格魅力,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等,都是一个人气质的表现。好的气质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持之以恒培养的结果。读书以内养外,使人气质如兰、精神焕发。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完善的,但读书能使人不断趋于完善。完善的人具有理性、意志,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是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如此,他们希望成为最好、寻求最好,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完善的人即余秋雨所说的摆脱了平庸的人,曾国藩所说的气质超群、精神昂扬的人。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这句话引导读者思考读书对人的教养及鉴别力的培养的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都是有教养的表现。有教养的本质是关怀他人,帮助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
  学生当理性审视题目、丰富题目内涵,思考再思考,助力认识的提升。
  适用素材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已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林语堂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佘秋雨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其他文献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似乎被禁锢在了这样一个圆中——乏味淡然,四平八稳。  我们习惯了按照父母、老师的要求生活。他们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避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我们不敢去做一些所谓“逾规”的事,因为怕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非议,然后弄得自己不知所措。我们没有勇气跳出禁锢我们的圆,我们就这样在各自的圆里“快乐”着,循规蹈矩地生活着。  也正因为这个圆的存在,我们像极了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雏鸟
多伦路上一尊尊文化名人栩栩如生的雕像,鲁迅纪念馆里一部部充满时代印记的作品,甜爱路边一幅幅夺人眼球的涂鸦……一切场景都使这次城市漫步活动在满是怀旧气息的同时趣味横生。  2017年5月,2019届人文班学子走上了探索虹口的道路,在这片昔日文人荟萃的土地上,以“出走”的方式感受文化的魅力。(“出走文化”是学校一项特色活动,旨在引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本走向社会,去领略上海各类文化场所举办的各种活动。
汪曾祺曾写王世襄焖葱的故事:“有一次有几个朋友会餐,规定每人备料表演一道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道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  可以想象,写出用筷子一戳红油就吱得冒出来的端午的鸭蛋的汪曾祺先生,他的朋友们在美食上一定也颇有心得,餐桌上一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此看来,靠焖葱胜出的王世襄真是出乎意料。  为什么出乎意料?  因为这道菜实在太平淡了。在这么一场“选秀”中,有“冠
父亲的战马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著名翻译家那顺德利格尔(1929.3.12-2019.11.8).  我父亲那顺德力格尔第一次来到沈阳是在1948年11月2日。他们从塔湾进入,这里是沈阳的西北角。  地上铺一尺多厚的雪,马奋力抬蹄,再踏进去,跑不起来。国军的黑飞机从树梢那么低掠过,倾洒机枪子弹,像泼水似的。马跑不动,骑兵们活下来全靠运气。  我爸现在说国民党的黑飞机,还咬着牙不松开:“它们横着
青萝古木,桂香竹风。阁榭树影,洗墨池中。幽静庭院,未闻禅钟。荷锄菊圃,南山之终。  石階青瓦,兰杏柏松。归来亭记,五柳遗踪。此心久远,来会陶公。面阳山下,樟木森森。  拜谒公墓,此心肃恭。托命山水,来去庐峰。寄情诗赋,桃花源中。高山仰止,靖节先生。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刺猬。我承认,我讨厌它。  曾多次看到图片中的刺猬长得那么“英俊潇洒”、惹人怜爱:棕色的“铠甲”、肉色的躯体、粉嫩玲珑的小鼻子,和眼前这只刺猬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再一次捏着鼻子凑过去,它背上耸立着的黑白交织的“剑”又一次令我毛骨悚然,再加上它黝黑的皮肤、褐色的鼻子、乌黑的小眼睛,总让我想起一个词:老奸巨猾。对,确实老!图片中的刺猬只有拳头大小,可是,这只刺猬的身长绝对超过了2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一系列便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技过度发展造成的人主体地位的丧失,正如愛因斯坦所说:“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
今年七月底,带仔仔远赴云南瑞丽,接待我们的是我深交了二十多年的闺蜜老程一家。  8月2日中午,我们正吃着老程做的可口的午餐。她突然交代我:“吃饭后午睡一下,下午别到处跑,李同志(老程老公)要带你们去缅甸。”我连忙接上:“你们也去吗?一起去!”“是的,李同志说,今天下午不做别的,就光带我们五个人(包括老程和老李的一双儿女)玩儿。”老程笑了。  下午一点多钟,李同志开着车子在外面喊我们上车。我的心情有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以上两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这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从形式上看,
题目  《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看来,父母都健在,兄弟姐妹没有灾难,这是第一种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孟子之乐,既关注家庭生活的幸福,也着眼于做人的根本,立足于抱负的施展。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以“乐”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