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末年,湖北麻城县有个叫涂如松的人娶了一个姓杨的女子为妻,但二人感情很不好,经常吵架。有一回,夫妻二人再次发生了争吵,涂如松一气之下动手打了杨氏,杨氏便离家出走了。起先,涂如松以为杨氏回娘家了,但数日后也未见杨氏回来,他就去杨家找人,到那儿才知:杨氏根本没有回娘家,而是“失踪”了。
  杨氏的弟弟怀疑姐姐被涂如松杀害了,就到官府报案,要求官府为姐姐做主。麻城知县是个很正直的官员,办案一向认真。他没有仅听杨氏弟弟的一面之词,而是到涂家的邻居中进行了暗访,得知涂如松并不是个大恶之人,最后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立案。
  那么,杨氏去了哪里呢?原来,杨氏那天并没有回娘家,而是去了一个老相好那里。她婚前就一直和这个老相好保持不正当关系,这次自然是铁了心不跟涂如松过了。但这个老相好听说杨氏弟弟去报案的事情后,害怕惹祸上身,就将杨氏转移到了一个熟人家里,并告诉了杨氏弟弟事情的来龙去脉。
  杨氏弟弟得知姐姐还活着后很高兴,但转念一想:如果此事让涂如松知道,弄不好,他会告我一个诬告罪,那可就麻烦了!杨氏弟弟便假装自己并不知道此事,继续状告姐夫涂如松。但由于始终没有证据,所以知县并没有支持他的诉讼。
  一年后,当地一户人家中的家僮病死了,尸体埋在了河滩。因为埋得太浅,尸体被狗扒了出来。麻县知县当时不知此尸体是谁,立即派手下前去勘察。杨氏弟弟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于是贿赂验尸官,让他说这具尸体就是杨氏。不料,验尸官和麻县知县一样,都是正直的官员,不吃这一套。杨氏弟弟实在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就向上级总督报告,谎称麻县知县和验尸官“不负责任”。总督便绕过知县,另派官员前去勘察。
  此官员是个见钱眼开的官员,杨氏弟弟给了他不少好处费,他竟然很快就向总督反馈说,那具尸体正是被涂如松打死的杨氏。总督身为上级官员,本应严格把关,然而,他看完此官员的奏报后,竟然一句都没有过问,直接判涂如松绞刑,择日执行,并迁怒于麻县知县办案不力。
  好在苍天有眼,不久,杨氏藏身的那家人的妻子早产,请一个老太太来家里接生,老太太正好撞见了杨氏,回到家后就到官府说了情况。案情因此真相大白。
  这个案子的案情并不复杂,之所以差点酿成冤案,一是由于总督另派的官员见钱眼开、谎报验尸结果;二是由于终审法院法官(总督)不负责任,没能起到监督把关的作用。而麻县知县虽然是个正直的官员,但他官小言轻,得不到上级领导支持。
  由此可见,审案、判案是从始到终紧密相关联的,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只有建立一个健康的司法大环境,树正气、重事实,严格做到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督促,每个环节都坚持用事实说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冤假错案。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1901年11月,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亲信下属无不庆贺。唯有段祺瑞不肯买账,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袁世凯深知段祺瑞是位难得的将才,为笼络他,不惜放低身段,与他结亲,而段祺瑞对他并不真心“臣服”,甚至和袁世凯对着干。袁世凯苦思对策,恰好此时亲信密报:朝廷已对他有了猜忌,袁世凯脑子一转,有了主意。朝廷不是担心他位高权重不好控制吗,那么就来个公开考试,以示自己公正为国,无结党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名士方尔谦经老乡举荐到天津《津报》工作,主撰社论。他经常妙语连珠,颇为时人垂青。后来,方尔谦被袁世凯聘为家庭教师。  这年,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16岁,玩世不恭,已经气走几个老师。袁克文一见方尔谦就问:“请问先生是不是也用四书五经教我?”方尔谦说:“现在虽然提倡新学,但四书五经还是要读的。”袁克文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以四书五经中的语句为联句,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果
广阔湛蓝的天空,是鸟儿的乐园;苍茫的草原,是牛羊的乐园……而我的专属乐园,是外婆家美丽的院子,院子里那棵矮小的枣树给了我无限乐趣。  春天,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枣树虽其貌不扬,却也不甘示弱——嫩绿的叶子渐渐长大,总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茂盛的叶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把把郁郁葱葱的大伞。满树的新绿刚长不久,你便能瞧见精致的花苞,像一个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娇嫩可人。没过多久,一朵朵玲瓏小巧的枣花便悄悄地从
今年4月份开始,芒果台已让出老大的位置,江苏卫视接手领跑。截至5月底,芒果台已排在东方卫视 、山东卫视之后,居第六名。江苏卫视则从第15周开始,连续7周占据首位,浙江卫视紧随居次席,天津卫视蹿升至第三位。江苏、浙江、天津卫视稳步领跑。  各家卫视大战多年,湖南卫视终于也尝到了跌倒的滋味。这是短暂的挫折,还是格局重新开始的标志?对于湖南卫视来说除了层出不穷的“内忧”,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新时代,同时还面
黄巾起义前后只持续了九个月,作为一场震动天下的大起义,持续的时间相当短。与太平道(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即黄巾起义领袖)当初席卷全国的气势相比,与黄巾军刚打出大旗时万方影从的盛况相比,这个结局多少出乎人们预料。为什么黄巾起义没有推翻东汉帝国?  答案需要从立于中平二年(185年)的名碑《曹全碑》说起。  光和七年(184年)三月,出身名门、因党锢之变被迫隐居七年的曹全被任命为酒泉郡的一个县长。这时,张角
兼职圈钱  为了贴补常年入不敷出的教育事业,孔子找了份兼职:文物鉴定。  从经济角度考量,鉴定文物着实是条无本万利的吸金妙道。孔子乐趣至上的副业激情,以及不可阻挡的名人效应,引得众多藏宝达人接踵而至。  吴国灭越国那一年,胜利者在焚毁越都会稽时,无意中得到了一根巨骨。此骨犹如放大数倍的人骨,迷信鬼神的夫差不知这个兆头是吉是凶,便专程遣使北上求教孔子。孔子自信从容地将其来龙去脉剖析得清楚分明,吴使被
先后在《申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等大报任编辑,又自办《救国日报》的民国报人龚德柏不畏权贵,口无遮拦,骂过很多人,他敢言与泼辣的言辞针砭时弊,并因此几次锒铛入狱。他称自己“胆大狂妄”,凡是看不惯的,他都要骂一顿才解气,经常架起大炮抨击国民党最高当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强占东北,全国抗日气氛高涨。龚德柏是最坚决的主战派,著有《中国必胜论》《日本必亡论》等书,以坚国人抗战信心。这不
最近读了《第一口》,我印象深刻,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位无私疼爱女儿、如巨人一般偉大的父亲。  “‘丫头,先吃一点吧。’父亲的声音依旧洪亮却再也听不出一丝年轻……可她同样也知道,这或许就是父亲的晚餐,她吃了,父亲就得饿着,更何况,她已经吃过晚饭了……”文中的女孩儿也许把父亲的关爱尽收在心底,可父亲的苦心她是否也看到了呢?  “我已经在外面吃过了,这些都是给你的。”这位父亲的回答让我陷入沉思——平
朱元璋在创制家谱时不知是怎么想的,规定后代子孙同辈的姓名中必须用相同的偏旁。于是到了朱元璋孙子辈以“火”字旁起名时,老朱家一下多出了许多火爆的名字。  明仁宗朱高炽的名字还算昂扬响亮,但也有要把“猪”拿去烤了的“朱充灼”,要把徽州“炸”了的“朱徽炸”。只不过朱徽炸要“炸”的不是徽州,而是明代宗治下的大明朝。  朱徽炸是岷王的第四子,由于不是长子,所以他只被封了个广通王。代宗统治初期,承英宗丧师辱国
1937年11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召开第二战区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太原防御问题。他为防守太原制定了“依城野战”的策略,也就是以城防部队守备城垣为依托,主力在城市外围组织野战,两路合力围歼来犯日军。  但是,变化永远都比计划快,城市外围的部队还未站住脚跟,就在日军的追击下纷纷撤退。原来的计划随即成为泡影,只剩下由守备司令傅作义指挥的城防部队孤军作战了。  城防部队总兵员不过一万人,傅作义将其全部部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