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研自探”是“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展示”是魅力的展现,是能力的形成, “合作交流”就是两者的纽带,是在“自研自探”基础上学生的共同进步,是学生“课堂展示”成功的必备条件。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既要承接“自研自探”内容,又要为“课堂展示”做铺垫。
【关键词】合作交流;问题设计;展示;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上学期伊始,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高效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五步三查“五环大课堂”模式。 在“五环”之中,如果说“自研自探”是“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展示”是魅力的展现,是最终能力的形成,那我想“合作交流”环节就是两者的纽带,是在“自研自探”基础上学生的共同进步,是学生“课堂展示”成功的必备条件。如何来强化“合作交流”,提升课堂效率呢?这是我一学期来始终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等级互定,对学先行
课堂中的第一级合作交流就发生在小对子身上。“自研自探”后,小对子间交换导学案,互相检查批阅随堂笔记上的习题。发现不同之处,两人各自向对方陈述理由,交流讨论,能形成统一观点就形成统一观点,如若仍有疑点,就留在各自的互助组中解决。批阅完成,给对方合理地评定等级(最优的评五颗星)。
二、小组合作,互助共赢
合作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互助组的同学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在互动中达到互补。教师对讨论过程要适时介入,进行监控,让小组长组织好。还应对学生发言给予指导,如:“我先讲一下……”“我的意见是……”“我还有不懂的是……”“我补充一下……”等等。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中仍有疑惑的“随堂笔记”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关“课堂展示”单元的初步探讨。刚开始,我们导学案在这个环节设计不具体,只是提出研讨,有点虚。互助组的合作交流要想落在实处,必须有问题前导,开展合作交流,互助组要交流探讨的问题是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课堂展示有益,有合适的广度和深度。这里问题的设计既要承接“自研自探”内容,又要为“课堂展示”做铺垫。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讨论交流才能有实效,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主动学习,才能发挥合作交流在知识技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知轻知重、把握缓急,很艺术地设计好交流的问题,既不可简单地停留在自研环节的小问题上,也不可直接将展示单元盲目前置。
1.问题要切合教材内容
课文是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提出问题要兼顾全文,切中要害,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课文有深刻的感受。在教学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时,合作交流的问题可设计为:想象一下,你如果来到陆游教育子聿的现场,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有什么启示?学生从这个问题的交流中,足以明白诗中的道理,也为后面的展示单元“故事会:将古诗改编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2.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交流的问题要以学生的知识建构为基础,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对问题有所感悟,交流时有话可说。这就要求问题设计要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不需要讨论交流就能明白;问题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达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例如:在《黄鹤楼送别》中,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李白为什么非常敬重孟浩然,孟浩然在诗歌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后面的展示单元再来个展示孟浩然的诗歌)这就跑远了。五年级学生对孟浩然诗歌读得不多,很难评价他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
3.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就会认真地分析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
4.问题要有课堂实效
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充分地交流、探究、讨论,从别人的发言中提高认识,进而解决问题。如果合作交流时间不够长,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而消极倦怠。
三、教师调控,及时介入
教师一定要做好合作交流的引导者、推动者。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教师不能闲下来无事可做,只是旁观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时时关注每一组的交流讨论氛围,及时深入各小组提醒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不能深入探讨时,教师必须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在适当时机,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适当加分激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意识,促进小组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创最优的集体。
四、强化要求,共同遵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最好也要定出一定的规则。就此,我提出了“轻、快、议”三字诀,另外还要“定点、定时、定人”。
到了交流环节,我们统一要求起身要轻,尽量不碰到桌凳。对子交流后,进入互助组交流,要求轻轻拿起凳子放入桌肚,快速轻手轻脚地走入每次交流的固定场所,然后由小组长开始,按一定顺序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参与议论交流。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要遵守规则,人人参与,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有礼貌地质疑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分歧时共同探究,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学会交流,积极参与,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
互助组的合作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进行思维碰撞,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问题的不同感悟。合作交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承担集体责任,学生不仅想学、能学、会学,而且能体验到学习活动是一个快乐的协作过程。
(责任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合作交流;问题设计;展示;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上学期伊始,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高效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五步三查“五环大课堂”模式。 在“五环”之中,如果说“自研自探”是“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展示”是魅力的展现,是最终能力的形成,那我想“合作交流”环节就是两者的纽带,是在“自研自探”基础上学生的共同进步,是学生“课堂展示”成功的必备条件。如何来强化“合作交流”,提升课堂效率呢?这是我一学期来始终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等级互定,对学先行
课堂中的第一级合作交流就发生在小对子身上。“自研自探”后,小对子间交换导学案,互相检查批阅随堂笔记上的习题。发现不同之处,两人各自向对方陈述理由,交流讨论,能形成统一观点就形成统一观点,如若仍有疑点,就留在各自的互助组中解决。批阅完成,给对方合理地评定等级(最优的评五颗星)。
二、小组合作,互助共赢
合作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互助组的同学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在互动中达到互补。教师对讨论过程要适时介入,进行监控,让小组长组织好。还应对学生发言给予指导,如:“我先讲一下……”“我的意见是……”“我还有不懂的是……”“我补充一下……”等等。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中仍有疑惑的“随堂笔记”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关“课堂展示”单元的初步探讨。刚开始,我们导学案在这个环节设计不具体,只是提出研讨,有点虚。互助组的合作交流要想落在实处,必须有问题前导,开展合作交流,互助组要交流探讨的问题是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课堂展示有益,有合适的广度和深度。这里问题的设计既要承接“自研自探”内容,又要为“课堂展示”做铺垫。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讨论交流才能有实效,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主动学习,才能发挥合作交流在知识技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知轻知重、把握缓急,很艺术地设计好交流的问题,既不可简单地停留在自研环节的小问题上,也不可直接将展示单元盲目前置。
1.问题要切合教材内容
课文是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提出问题要兼顾全文,切中要害,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课文有深刻的感受。在教学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时,合作交流的问题可设计为:想象一下,你如果来到陆游教育子聿的现场,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有什么启示?学生从这个问题的交流中,足以明白诗中的道理,也为后面的展示单元“故事会:将古诗改编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2.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交流的问题要以学生的知识建构为基础,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对问题有所感悟,交流时有话可说。这就要求问题设计要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不需要讨论交流就能明白;问题太难,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达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例如:在《黄鹤楼送别》中,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李白为什么非常敬重孟浩然,孟浩然在诗歌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后面的展示单元再来个展示孟浩然的诗歌)这就跑远了。五年级学生对孟浩然诗歌读得不多,很难评价他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
3.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就会认真地分析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
4.问题要有课堂实效
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充分地交流、探究、讨论,从别人的发言中提高认识,进而解决问题。如果合作交流时间不够长,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而消极倦怠。
三、教师调控,及时介入
教师一定要做好合作交流的引导者、推动者。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教师不能闲下来无事可做,只是旁观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时时关注每一组的交流讨论氛围,及时深入各小组提醒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不能深入探讨时,教师必须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在适当时机,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适当加分激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意识,促进小组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创最优的集体。
四、强化要求,共同遵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最好也要定出一定的规则。就此,我提出了“轻、快、议”三字诀,另外还要“定点、定时、定人”。
到了交流环节,我们统一要求起身要轻,尽量不碰到桌凳。对子交流后,进入互助组交流,要求轻轻拿起凳子放入桌肚,快速轻手轻脚地走入每次交流的固定场所,然后由小组长开始,按一定顺序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参与议论交流。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要遵守规则,人人参与,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有礼貌地质疑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分歧时共同探究,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学会交流,积极参与,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
互助组的合作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进行思维碰撞,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问题的不同感悟。合作交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承担集体责任,学生不仅想学、能学、会学,而且能体验到学习活动是一个快乐的协作过程。
(责任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