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胃,中国味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的皮日休曾言:“亦由食鱼遇鲭,持内偶僎。”意思是口味常常调换一下,生活也会变得不一样。口味无国界,胃口有喜好,如果口味调换得过大,可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每次回韩国老家,免不了被人提问:在中国吃得惯吗?这里面有一层意思,你这韩国胃,吃得了中国菜吗?
  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不习惯,最不习惯饭桌上没有泡菜。韩国人常说,家中备有泡菜,心中方能不慌。从小到大,餐餐都会有一两种泡菜,只需一碗米饭和一碟泡菜便可以安享一餐。泡菜的种类也很多,根据腌渍时使用的主材料细分的话,远远超过100种。韩国人对泡菜的钟爱,从近年来泡菜冰箱的研发和普及就能看出来。小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缸。一到冬天,将泡菜装入缸中埋在地下,以防止结冰。会不会做泡菜,是衡量一个女孩儿能否嫁得出去的一道门槛。不过,现在生活节奏快,从超市购买也很方便,倒很少看到自家做泡菜的情景了。1986年韩国就在首尔设立了泡菜博物馆,据说展示的是任何同泡菜有关的事物。
  韩国被称为“泡菜国”,我被中国同学称为“泡菜妹”。我19岁刚到中国时,最想念泡菜,想吃又不会做,甚至懊恼妈妈无法亲授泡菜技能。后来,有准备留学的晚辈,请教我来中国需要准备什么,我都回答,一定要学会做泡菜,才可以来。
  在没有泡菜吃的日子,我在学校食堂跟香菜较劲,拿不准到底挑出来还是吃下去,于是夹上来又放下去。同学问我,你不是爱吃中国菜吗?我常常说爱吃中国菜,可是面对韩国人不吃的香菜,我的韩国胃露了馅,嚼也不嚼一下,咽下去了,有一股肥皂的味道。吃了几回之后,也就习惯了,每吃火锅,调料里总要撒上很多香菜;路边摊的煎饼果子,也少不了香菜。有一天早上,我带了几个韩国留学生去吃豆腐脑,一个留学生进门就嚷嚷,不要香菜!我白了一眼说,如果不放香菜,还是豆腐脑吗?
  东北人爱吃生葱,每顿饭没有葱是不行的。假期在中国的韩国餐馆帮忙,有一天去晚了,午饭已经开过,就到厨房里找吃的。那天吃的是大饼,中国帮厨阿姨吃的是大饼就葱。一位黑龙江籍的阿姨给我递一根大葱说,吃那白的,可甜了。我说,吃生葱会伤胃的。一口咬下去,辣中带甜,清爽无比。后来,自己买张大饼,蘸酱裹大葱,吃得非常过瘾。在韩国,蒜片都是和烤肉一起烤着吃的,而中国北方人吃饺子,必须有几瓣蒜,直接吃。我也学着嚼蒜,吃饺子,慢慢习以为常。回韩国老家过年,接连吃了几天大鱼大肉,有点腻了,问妈妈说,家里有蒜吗?看我把蒜瓣直接扔进嘴里,妈妈大为惊骇。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羊肉,我原来也是不吃的,没有吃过。在韩国,涮火锅也没点过羊肉。一次在西安开会,有一位老师请我下馆子,要了三样:羊肉串、羊肉泡馍、羊排骨汤。看着一桌子羊肉宴,有点发懵。其实近几年不少韩国人也学会了吃羊肉,在首尔的中国人聚集区大林,到处都是羊肉的牌匾。
  在中国学会了吃好多东西,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一天到同学的寝室去做客,她拿出一罐东西让我尝了一口,这是什么东西?滑滑的,倒不要紧,一股奇怪的味道,让人实在招架不了。她告诉我说是腐乳,属于发酵食品,很有营养的。不过这个不算什么,还有臭豆腐乳,那才是有名的重口味食物。看着我好奇的样子,她当时就想去超市买一瓶给我尝尝。
  我在中国吃遍了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口福不浅。比较起来,韩国饮食就单调不少。烤鸭大概是在韩国知名度最高的中国菜之一了。来到中国旅行的韩国人都要吃一次烤鸭的。他们吃过之后,也不是没有疑惑的:“中国人吃烤鸭为什么只吃皮?肉哪儿去了?”“吃烤鸭只吃皮,喝骨头汤,根本就不吃肉的,价格还不菲,可见中国人吃饭很浪费。”其实北京烤鸭讲究刀工,切得越薄说明手艺越好,韩国老乡大概是看到薄薄的烤鸭片,以为只剩鸭皮了。
  韩中两国烹饪习惯不同,韩国以拌、炖、烤、煮为主要的烹饪方式,炒菜很少,没什么油水。中国留学生刚到韩国一般都会瘦半圈。相反,韩国留学生刚到中国时,无一例外地都会胖一圈。一胖一瘦,反映的正是兩国饮食的差异:中国菜下饭,但油大;韩国菜清淡,油水少。
  来中国的头一年,到房东家去做客。房东阿姨热情好客,唯恐我吃不饱,一盘饺子刚下肚又上一盘,不知道这样吃下去,什么时候是尽头。我从小也被教育,到别人家做客,要吃得干干净净,吃光了才能表示出对主人的感谢和重视。后来才知道,剩一点表示已经吃饱了——嘴上喊吃饱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韩国人注重节俭,对食材利用充分。上大学时,去了一趟贵州的苗族村,同伴们想吃烤肉,于是找当地人买了头牛,拜托他们宰牛、备柴烧火。当我们回来吃饭时,发现肉已被下锅煮了,牛头、牛尾巴、牛骨通通不见了。这下急了,生肉煮成熟肉了,似乎这个事实已没法挽回,那赶紧找消失的骨头吧。当地人说,他们从来都不吃骨头,所以就扔掉了。他们没想到韩国人还可以拿骨头熬汤,一点都不浪费。
  韩国人的胃似乎特别强悍,一年四季喝冰水都没事,到中国必须掌握的单词也是“冰块”。中国餐厅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给客人上壶开水,所以一上来就问有没有冰块的十之八九是韩国人,不难听到韩国客人说,如果没有就来个冰镇雪碧。韩国的冰镇饮料倒出来会有薄薄的冰块,这才叫“冰镇”啊。中国的冰镇饮料好像指的是放在冰箱里的饮料,至于有没有结冰是不用管的。看我大口大口地喝冰水,一旁的中国朋友说,这样喝,胃不难受么?中文系的一位老师上课时有个经典动作,即一上讲台先放好茶瓶,讲到兴奋时,慢慢拿起茶瓶,嫩绿的茶叶摇曳出丝丝缕缕的暖意,老师轻轻泯一口茶水,缓缓说起故事的来龙去脉。大概是这个动作感染了我,也买了茶瓶和各种茶叶,随身携带。茶瓶很有标志性,去韩国旅行的游客有很多亚洲人,带茶瓶的肯定是中国人。喝惯了热茶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喝凉水了,感觉胃不舒服。看来,习惯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不知不觉中慢慢养成的。
  中国人讲究养生,酷暑喝温水以热制热,听说有助于散热排毒。韩国人三伏天吃参鸡汤进补身体,但比起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养生知识实在是差远了。从语言习惯上可以看出来,韩国人吃黑豆,只会说对身体好,中国人则说可以补肾;韩国人吃猪肝,只会说有营养,中国人则说吃肝补肝。老百姓大量掌握了药补不如食补的养生知识,山药补虚,红枣养血生津,枸杞补肾护肝,红豆薏米祛湿健脾。
  吃狗肉是韩国的传统,狗肉在韩国属于上等补品,狗肉汤亦称为大补汤。《东医宝鉴》记载,狗肉软嫩,容易被人体吸收,有强胃健肠之功效;狗肉性热,适合身体寒凉、胃肠不好者,包括手术后身体虚弱的人。韩国大约有5000多家狗肉汤专门店,每年大约吃掉200多万只狗。一对韩国夫妇曾在天津开了一家狗肉汤店,也叫补身汤店,按照在韩国的专门店经营模式,只卖狗肉汤、狗肉排骨、凉拌狗肉等两三种主打菜。韩国人吃狗肉,这为不少动物爱护者所诟病。店里经常接到从自称是动物保护协会的人打来的抗议电话:狗是人类的朋友,怎么能吃呢?老板娘让我翻译给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她说,我们吃的不是宠物狗,是专供补身汤店的黄狗。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被他们所接受。
  这对韩国夫妇经营狗肉汤店很用心,每次煮狗的时候,都要把狗牙刷得干干净净,老板娘告诉我,那样煮起来没有异味,更鲜美。韩国人爱吃的,中国人不一定爱吃,狗肉汤店不到一年就关门了,老板夫妇临回国时感叹道,开餐厅也得摸准当地的饮食习惯,这里不像延边,老百姓很难接受狗肉的。在一家韩国餐馆吃饭时,发现大酱汤里居然飘着几片香菜。老板说,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法,迎合中国客人的口味。好多韩国朋友跟我抱怨,韩国餐馆在中国都变了味道。我倒是很能理解饭店的做法,在国外开餐馆也要讲究入乡随俗,开在韩国的中国料理店,中国味道不是也变了不少么?
  一个人的口味杂一点、宽一点就能多尝尝“酸甜苦辣”,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韩国人爱吃生鱼片。生鱼切成一寸见方、厚约二分的鱼片,蘸辣酱吃。我曾在釜山吃过刚打上来的牡蛎和鱿鱼,鱿鱼紧贴在舌头上的感觉有点难受,恨不得立马伸手抠出来,可看别人吃得津津有味,最终还是咽下去了。韩国的生拌牛肉也很有特色。牛肉切成丝,放点酱油、梨汁、白糖、蒜末、大葱、料酒、香油等搅拌,好这一口的人都说鲜美无比。我随大溜儿也跟着去吃过一回,旁人看出我吃那个有心理障碍,就说多吃鲜嫩的肉肉,长劲儿!对中国食物的适应力提高了,代价大概是对韩国食物的适应力变低了。
  来到中国不管多久,隔一段时间不吃泡菜,我的韩国胃就会让我浑身难受。但是回到韩国,看到泡着冰块的水、生鱼片、生牛肉,我也会皱眉头,不怎么能下咽。原来经过十几年的中国生活,我的韩国胃已习惯了中国味,也不那么“韩范儿”了。
其他文献
1837年,美国著名反奴隶制出版人伊莱贾·洛夫乔伊在捍卫自己的印刷厂时遭暴徒枪杀,这一事件在美国后来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1964年,伊利诺伊州的州参议员保罗·西门为洛夫乔伊作传,称其为“自由的殉道者”。1994年,已荣升为联邦参议员的西门将《自由的殉道者》改名为《自由的斗士》,再次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籍之一。从此,争取公民出版自由权的洛夫乔伊被传作英雄,在美国的言论
美国电视剧《越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在我们沉迷于其变化莫测的情节、精彩迭出的故事中时,不知是否会注意到,《越狱》已不仅仅是一部警察与罪犯、国家与公司之间的智斗与追逐,它同时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尽管是一种极端的展示。    一    作为主人公们活动的基本场所——监狱,暗示了美国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那就是,世界是一个处于丛林法则支配下的世界,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必须拥有必要的手段和力
2011年8月19—21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中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30名专家学者齐聚天津外国语大学,共襄第十届世界日语教育研究盛会。  “世界日语教育研究大会”始于1998年的日本东京,旨在促进日语教育者间的交流与沟通,探寻各国间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力求共建多文化共存的和谐社会。在2009年澳洲悉尼大会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获得第十届世界日语教育研究大会举办权并由
全球最大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近日公布一项有关世界海水浴爱好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赤裸日光浴的当属德国人,约17%的德国人表示曾有在公共海滨浴场做过全裸日光浴的经历。此外,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喜欢赤裸日光浴的比例也分别高达15%和8%。  另一方面,欧洲最难接受袒露胸部或赤裸日光浴的是法国人。从全世界范围看,对于海滨浴场的赤裸日光浴,印度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日本人也难于接受。  
普希金(1799—1837)的一位女友曾这样评价他:“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是他最喜欢的:诗与满足自己的强烈的爱欲。在这两方面,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对普希金的最中肯评价。在诗歌方面,普希金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数十首叙事诗,还有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诗歌乃至民族文学的基础,成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爱欲方面,普希金更是天生的情种,激情如火——他的同学谢·德·科莫夫斯
简·福伊尔曾说:“歌舞片的仪式性功能就是重申并阐明娱乐在其观众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歌舞片以其最擅长表现技巧反映浪漫主义情感,表达喜悦、忧伤、欢乐、悲哀等情绪,已经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宣泄人类愿望和梦想的影片类型。而印度歌舞电影,以宏大华丽的布景,缤纷灿烂的色彩,悦耳动听的乐曲,轻快活泼的舞蹈,以及歌舞片独有的梦幻机制,为我们营造了一道道丰富的视觉盛宴。    一    初识印度电影,很多人
Something was pouring out. Filling the field  and making it vacant. A wind blowing them  sideways as they moved forward. The crying  as before. Suddenly I understood why they left  the empty bowls on
翻阅新出版的《丝路盛开友谊花》,看到我国前驻叙利亚文化参赞王贵发同志回顾中叙两国文化交往的文章中提到,他1998年去叙利亚履新时,曾专门去看望首位毛主席诗词的阿拉伯文译者、叙利亚著名学者马姆杜哈·哈基博士,不禁思绪翩跹,将我又带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同马姆杜哈·哈基博士相处的日子……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工作。那时,在国内学习外语远没有今天这样好的条件,加上阿拉伯语的书面与口头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初出国门
引言日语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展望  思考日语教育的全貌。  在日语教育中,该学什么,教育的内容、方法绝不是唯一的。与其它研究领域顺畅对接的也尚未看到可喜的效果。我们应该努力开展解决日语教育专家、教师自身课题的研究。  1.重视学习者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在ICU领悟到的  担任初学者训练班和高级班(第二年)的经历,给我后来的工作莫大的启示。那是在一个叫做“visiting”的班上,我和学生一起参加了一个
唐代孟郊在《邀人赏蔷薇》中写道:“醉红不自力,狂艳如索扶”,让人想象一个不胜酒力的美女,醉得满脸绯红,求人扶助的情景。唐代卢纶的《春词》又讲:“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大意为喝醉了的人卧倒在树下,被落下的花埋没了一半,也是颇有意境。而实际上,现实中的醉酒可难寻这样的意境,一个醉鬼踉踉跄跄,又呕又吐,画风实在不怎么雅观。在首尔地铁上,半夜凌晨经常能碰见醉醺醺的上班族赶末班车的身影。海鲜市场饭馆喝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