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一直是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发现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引起孩子心理成长在精神文化方面、亲情沟通方面和建立自信心等三方面的缺失,并对这三方面缺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成长 家庭教育 精神文化缺失 亲情沟通缺失 建立自信心缺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50-01
1 精神文化的缺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引导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引导者往往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他们几乎都猜不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心理很空虚,也很脆弱,他们的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弱,道德情感不稳定,如果家长长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将来孩子必定会道德缺失,以至于不懂得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和珍重自己。社会上就有很多这种屡见不鲜的例子,如遇到点挫折就选择轻生的孩子;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更加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求索取,不懂得奉献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从小做起,孩子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就很难成才。”所以说,关注孩子的精神文化成长势在必行。学校和家庭就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读书的环境,让他们爱上读书,以好书为友,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籍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2 亲情沟通的缺失
随着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庭都努力把孩子送入最好的教育机构。细心的教育工作者们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与环境看,发现孩子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有不少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强加给孩子、于是打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借口,强迫孩子学很多东西,结果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压力,过多的干涉和指责使孩子变得手足无措,失去“自由”的孩子,没有倾诉对象,开始变得“横行霸道”“我行我素”。造成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家庭亲情沟通的缺失。如今,很多的父母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而不是精心的教育大,父母只注重给孩子富足的物质条件,以为孩子有了好的物质就是拥有了一切;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得高低就代表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指标;只关心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比较,常常说出“看看人家某某”或“你怎么就比人家笨呢”之类的话,而忽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心理失衡、得不到宣泄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问题层出不穷。
其实,这种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许多的教育专家不止一次的强调过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首先家长要做到把自己当成孩子,设身处地的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多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其次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放下“领导”的身份和孩子敞开心扉交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孩子和家长真正做到无话不谈时,那么亲情之间的沟通将不再是问题。
3 建立自信心的缺失
读到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是,一些人得到了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用的常常是锄头。
现代的父母都很自信,他们相信,在自己“精心”的教育、培养下,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是十分出众的。可是,现实中却反映出很多的孩子,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中,越来越感到无穷大的压力,他们无论怎样努力的学习,始终都达不到父母老师的要求,自信心不断的受到打击,没有成功感,孩子們就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开始变得烦躁,痛苦,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据统计,这种厌倦学习的孩子与日俱增,初中生高达50%,小学生高达70%。还有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大小事,造成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在集体生活中很难给自己定位,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产生悲观和厌恶的心理。于是,很多的孩子,开始用叛逆的行为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甚至长期迷恋网吧,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和自信。
由此可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养一个好孩子,是对家庭和民族发展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当我们手中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参考文献
[1] 周莹.浅谈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科学,2009(14):131-132.
[2]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56e93b09a422b312.
关键词:心理成长 家庭教育 精神文化缺失 亲情沟通缺失 建立自信心缺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50-01
1 精神文化的缺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引导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引导者往往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他们几乎都猜不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心理很空虚,也很脆弱,他们的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弱,道德情感不稳定,如果家长长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将来孩子必定会道德缺失,以至于不懂得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和珍重自己。社会上就有很多这种屡见不鲜的例子,如遇到点挫折就选择轻生的孩子;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更加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求索取,不懂得奉献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从小做起,孩子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就很难成才。”所以说,关注孩子的精神文化成长势在必行。学校和家庭就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读书的环境,让他们爱上读书,以好书为友,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籍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2 亲情沟通的缺失
随着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庭都努力把孩子送入最好的教育机构。细心的教育工作者们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与环境看,发现孩子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有不少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强加给孩子、于是打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借口,强迫孩子学很多东西,结果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压力,过多的干涉和指责使孩子变得手足无措,失去“自由”的孩子,没有倾诉对象,开始变得“横行霸道”“我行我素”。造成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家庭亲情沟通的缺失。如今,很多的父母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而不是精心的教育大,父母只注重给孩子富足的物质条件,以为孩子有了好的物质就是拥有了一切;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得高低就代表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指标;只关心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比较,常常说出“看看人家某某”或“你怎么就比人家笨呢”之类的话,而忽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久而久之,心理失衡、得不到宣泄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问题层出不穷。
其实,这种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许多的教育专家不止一次的强调过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首先家长要做到把自己当成孩子,设身处地的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多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其次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放下“领导”的身份和孩子敞开心扉交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孩子和家长真正做到无话不谈时,那么亲情之间的沟通将不再是问题。
3 建立自信心的缺失
读到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是,一些人得到了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用的常常是锄头。
现代的父母都很自信,他们相信,在自己“精心”的教育、培养下,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是十分出众的。可是,现实中却反映出很多的孩子,在父母过高的期望中,越来越感到无穷大的压力,他们无论怎样努力的学习,始终都达不到父母老师的要求,自信心不断的受到打击,没有成功感,孩子們就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开始变得烦躁,痛苦,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据统计,这种厌倦学习的孩子与日俱增,初中生高达50%,小学生高达70%。还有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大小事,造成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在集体生活中很难给自己定位,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产生悲观和厌恶的心理。于是,很多的孩子,开始用叛逆的行为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甚至长期迷恋网吧,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和自信。
由此可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养一个好孩子,是对家庭和民族发展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当我们手中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参考文献
[1] 周莹.浅谈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科学,2009(14):131-132.
[2]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56e93b09a422b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