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如何在阅读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呢?
第一重境界
课堂伊始,教师巧妙激趣,学生兴趣盎然之际,便是求知的动人序曲。
1. 设疑。教学之前,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对文本的阅读产生期待,对后续的阅读理解作用很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环节,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在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这样几个阅读导引问题:(1) 什么叫“厄运”?(2) 什么叫“信念”?(3) 这个“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4) 为什么这个信念如此坚定?学生通过对文题的质疑,阅读的期待产生了。
2. 唤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需要生活经验的参与,所以,课文学习之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必要。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学生联系实际,畅谈小草是那样的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大树是那样高大伟岸,郁郁葱葱;第二步,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第三步,对比联系,寻找变化原因。
学生围绕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为什么能从默默无闻的小草变成参天的大树这个问题,逐步探究,课文的主旨逐步揭开了。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一步的生活经验的唤醒,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 情化。“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使得“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用文中的情愫点燃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可以达到“入境开始与亲”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伊始,先用课件出示邓小平的遗像,问学生:“同学们,这是谁呀?”学生说:“这是邓小平爷爷。”教师介绍道:“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吗?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构想的缔造者。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祖国和人民。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因病在北京逝世。”教师随即播放哀乐,深情地说:“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重新回顾这位历史伟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课件播放邓小平骨灰撒落大海的录像,此时学生不知不觉被教师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4. 塑景。情景交融,情智相生,是很多写景类文章的重要特点。学习这类文章之前,一个切题的情景塑造对文章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上课伊始,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东北的雾凇奇观,那晶莹剔透、美妙绝伦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许多学生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笔者及时引导:画面带给我们的是美妙的视觉享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番别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雾凇》,去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第二重境界
课文的精读理解阶段,是向知识纵深探求的阶段,行程并非畅通无阻。以教师而言,应紧扣教材,洞察秋毫、变换招式、启迪心智;以学生而论,应当积极思维,“越陌度阡”、实现飞跃。
1. 于无疑处设疑,发展思维。教学中有疑而问乃属正常,于无疑处设疑,若设得艺术则可平添波澜。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笔者做了这样一个设计:课文第8自然段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让人顿时回想起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这一段的景色描写显然与课文中高原之柳的深沉苍郁、生命顽强的整体风格是不一致的,是不是破坏了课文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点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对比反衬的重要作用,明白了作者写家乡之柳是衬托高原之柳品质的精妙之笔。
2. 于平缓处设障,积蓄势能。学生思维畅通无阻的情形固然可喜,然历经深刻思维而获得真知更令人神往。语文课上,教师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并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思维积极活跃,不断积贮“势能”,从而产生顿悟,逾越“障碍”。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道:同学们,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跨出国门淘宝掘金,可谓不惜一切代价。而钱学森却放弃了当时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真是太傻了!你们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辩论,钱学森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高大了。
3. 于常式中思变,举一反三。这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呢?教师应切实抓住教材中的、一切能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点。而训练点的创设,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探究,改变常式思维,激发求异思维。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化对九色鹿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调达受到应有的惩罚,九色鹿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有一天,九色鹿在美丽的森林里漫步,突然又传来了求救声,原来调达再次落水。此时,九色鹿还会下水施救吗?学生们大胆想象,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文章的主旨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巩固并升华了。
第三重境界
知识探求的过程,师生上下求索,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运用发展的观点,最终必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第三重境界。
1. 知能合一,融会贯通。学习知识并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将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体系了然于胸,同时用之于实践,形成过硬的基本功,达到知能合一、融会贯通的境地。此刻,教师常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理出知识的脉络,并辅之以巧妙的练习。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春联》一课,春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学生记住春联的特点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春联有哪些特点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诵读文中的春联,了解春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从文本中发现,归纳春联具有这些特点: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句式相同、琅琅上口。学生对春联的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出示散乱的春联,让学生进行整理,整理完毕,再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的对联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运用。
2. 动情明理,花团锦簇。苏教版小语教材蕴含丰富的情和理的因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会把课文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记忆中,晓理知义,激发起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课文通过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告诉学生目标如一、持之以恒的道理,这是这一课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课文中事例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知道哪些持之以恒的例子,以及生活中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这样,文章揭示的道理就不是枯燥的条文,而变成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思想了。
3. 适度拓展,有效迁移。课文只是个例子,由此拓展开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和感受,在学生理解掌握这两首诗的意思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学习朱熹的另一首《观书有感》,通过两首同类古诗的学习,学生对读书感受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附属小学)
第一重境界
课堂伊始,教师巧妙激趣,学生兴趣盎然之际,便是求知的动人序曲。
1. 设疑。教学之前,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对文本的阅读产生期待,对后续的阅读理解作用很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环节,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在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这样几个阅读导引问题:(1) 什么叫“厄运”?(2) 什么叫“信念”?(3) 这个“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4) 为什么这个信念如此坚定?学生通过对文题的质疑,阅读的期待产生了。
2. 唤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需要生活经验的参与,所以,课文学习之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必要。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学生联系实际,畅谈小草是那样的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大树是那样高大伟岸,郁郁葱葱;第二步,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第三步,对比联系,寻找变化原因。
学生围绕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为什么能从默默无闻的小草变成参天的大树这个问题,逐步探究,课文的主旨逐步揭开了。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一步的生活经验的唤醒,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 情化。“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使得“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用文中的情愫点燃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可以达到“入境开始与亲”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伊始,先用课件出示邓小平的遗像,问学生:“同学们,这是谁呀?”学生说:“这是邓小平爷爷。”教师介绍道:“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吗?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构想的缔造者。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祖国和人民。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因病在北京逝世。”教师随即播放哀乐,深情地说:“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重新回顾这位历史伟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课件播放邓小平骨灰撒落大海的录像,此时学生不知不觉被教师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4. 塑景。情景交融,情智相生,是很多写景类文章的重要特点。学习这类文章之前,一个切题的情景塑造对文章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上课伊始,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东北的雾凇奇观,那晶莹剔透、美妙绝伦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许多学生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笔者及时引导:画面带给我们的是美妙的视觉享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番别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雾凇》,去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第二重境界
课文的精读理解阶段,是向知识纵深探求的阶段,行程并非畅通无阻。以教师而言,应紧扣教材,洞察秋毫、变换招式、启迪心智;以学生而论,应当积极思维,“越陌度阡”、实现飞跃。
1. 于无疑处设疑,发展思维。教学中有疑而问乃属正常,于无疑处设疑,若设得艺术则可平添波澜。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笔者做了这样一个设计:课文第8自然段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让人顿时回想起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这一段的景色描写显然与课文中高原之柳的深沉苍郁、生命顽强的整体风格是不一致的,是不是破坏了课文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点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对比反衬的重要作用,明白了作者写家乡之柳是衬托高原之柳品质的精妙之笔。
2. 于平缓处设障,积蓄势能。学生思维畅通无阻的情形固然可喜,然历经深刻思维而获得真知更令人神往。语文课上,教师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并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思维积极活跃,不断积贮“势能”,从而产生顿悟,逾越“障碍”。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道:同学们,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跨出国门淘宝掘金,可谓不惜一切代价。而钱学森却放弃了当时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真是太傻了!你们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辩论,钱学森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高大了。
3. 于常式中思变,举一反三。这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呢?教师应切实抓住教材中的、一切能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点。而训练点的创设,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探究,改变常式思维,激发求异思维。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化对九色鹿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调达受到应有的惩罚,九色鹿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有一天,九色鹿在美丽的森林里漫步,突然又传来了求救声,原来调达再次落水。此时,九色鹿还会下水施救吗?学生们大胆想象,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文章的主旨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巩固并升华了。
第三重境界
知识探求的过程,师生上下求索,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运用发展的观点,最终必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第三重境界。
1. 知能合一,融会贯通。学习知识并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将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体系了然于胸,同时用之于实践,形成过硬的基本功,达到知能合一、融会贯通的境地。此刻,教师常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理出知识的脉络,并辅之以巧妙的练习。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春联》一课,春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学生记住春联的特点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春联有哪些特点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诵读文中的春联,了解春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从文本中发现,归纳春联具有这些特点: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句式相同、琅琅上口。学生对春联的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出示散乱的春联,让学生进行整理,整理完毕,再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的对联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运用。
2. 动情明理,花团锦簇。苏教版小语教材蕴含丰富的情和理的因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会把课文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记忆中,晓理知义,激发起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课文通过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告诉学生目标如一、持之以恒的道理,这是这一课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课文中事例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知道哪些持之以恒的例子,以及生活中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这样,文章揭示的道理就不是枯燥的条文,而变成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思想了。
3. 适度拓展,有效迁移。课文只是个例子,由此拓展开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和感受,在学生理解掌握这两首诗的意思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学习朱熹的另一首《观书有感》,通过两首同类古诗的学习,学生对读书感受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