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信息沟活化英语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法》(Endish LanguageTeaching Methodolom)的英语编辑JaneHenry女士在1997年的一次讲座上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她在公园中碰到几个中学生,大家对她的出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围拢过来抓紧机会练习口语,这在多年前是不多见的。Henry女士很高兴见到上海学生乐于交流,但在例行的问好、问姓名、问国籍之后,大部分学生已显得无话可说了。当其中一位突然问到"What’s the weather liketoday?"时,Henry女士感到问得有些别扭,因为大家都知道当时阳光灿烂,何必再让人回答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呢?Henry女士由此指出,目前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口语交际的格式化和交流性,而不注重交际中的思考过程与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在英语课堂的口语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会话交流过程中缺少“信息沟”(Informationgapl。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问学生:What’s your name?Which class are youin,Class One or Class Two?How oldare you?或指着课本问:What’s this?Isit a Chinese book or English hook?等等,这类看似言语交流,实际只能说是句型操练的问题,都是明知故问,不存在“信息差”。这正是实际生活中我国的学生与国外人士对话时“交流失败”fCommu-nication breakdown)的症结所在。
  如何使英语的语言尽量在真实有效的交流中进行呢?开展信息沟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信息沟,也称信息差,是指交流双方所占有信息的不同。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和原动力。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etivities)就是活动中学生们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交际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
  
  二、信息沟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形式
  
  小学英语数学中的信息淘有两种,一是师生之间的信息沟,另一则是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多媒体技术能将数据、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信息沟。
  (一)师生之间的信息淘
  可以通过猜一猜的游戏(Guesslng game)形式来创设,具体形式如下:
  1 听音猜物。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新奇,好活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谜游戏,例如用“听音猜动物”的游戏学习“Is it a?Yes No it’sa":用“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she?";用“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等句型。游戏活动的使用,让学生既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2 聪明小侦探。用多媒体出示两幅大同小异的画,然后让学生快速找出What’s missing?Where is the?猜出后显现一个跳舞的小动物给予表扬。这个任务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让他们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受到竞争自9快乐。
  3 利用课件,激发兴趣。在教学比较级shotter,longer,smaller,bigger,taller,younger,thinner等词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用多媒体显示了一些动物,如monkey,elephant,snake,lizard,gi—raffe,dog等,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对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并让学生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一些活动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又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感知、想像、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效果很好。
  4 IQ无限。给予学生一定的suggestimns,让学生由此来判断到底要猜的是何人、何物。例如:Who is that?给出几个信息:little boy,naughty,Cartoon,short,让学生猜是谁。结果是很多人喜欢的蜡笔小新;man,teacher,comDuter,small eys——本校电脑老师。这就非常贴近生活。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猜。
  (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教师需要精心地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使用的教材需要适台学生的水平,结合语言的各项功能,反映语言应用的广度。课堂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而不是以单纯的语言练习为中心。选材时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一下方面设计:
  1 问询法。例如PEP教材Animals一课,教师在授完新知后,让五位学生上台,每人手持一幅动物图片其他学生看不到画面)。每组再请一位学生上来问,知道谁拿哪种动物图片后再跑下来用英语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What c
其他文献
一、对教材的理解    《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野》都来有第一单元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精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对这两篇教材的理解与领悟,笔者利用文本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整合。通过回顾《山中访友》的课文内容,提点总结此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借助《索溪峪的野》这个文本材料进行阅读理解与习
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不分国界无关长幼,让孩子自由地和艺术碰撞一定会让他们收获更多,小小798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美术馆,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一起收获、一起玩耍……  南京小小798儿童创艺馆  南京小小798儿童创艺馆致力于创造移动儿童美术馆,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合作的公共教育机构,并先后在南京多次承办儿童艺术活动及艺术展。他们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坚持以“艺术为载体,培养完整儿童”作为目
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或美工区域游戏结束后,孩子的作品普遍会张贴在走廊或班级门口的作品栏中,一周周积累下来,到期末时,本班教师往往会把孩子一个学期的绘画作品整理起来,制作一个封面,将其装订成一本美丽的画册,分发到家长的手中。很多家长偶尔翻看孩子的作品,还经常以“画得像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画作,有的甚至把这些画作当作废纸,丢在垃圾桶。由此,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开展了针对“如何让幼儿的画作变废为宝”这个
音乐教学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同时要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联系人类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    一、放大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放大学
欣賞绘本《独一无二的你》《勇敢做自己》  1. 感知线条和图案的不同变化组合所展现的美,初步了解线描画。  2. 大胆运用黑白线描、彩色线描、水粉、衍纸等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表现线条和图案,体验创作的乐趣。  工具材料 记号笔、炫彩棒、彩纸、水粉颜料、水粉笔、衍纸材料及工具、贴纸。  小班:《妈妈的美裙》《漂亮的花》  幼儿发挥想象,在黑白线条装饰的基础上,运用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点点贴纸进行排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幼儿美术活动更多元、更生动、更受孩子的喜爱,我们开始尝试在美术活动中融入多元体验,并有了一些收获。下面就以大班美术活动“寻秘风之谷”为例,谈谈多元体验下的幼儿美术活动的操作要义。  一、情境化的教学让幼儿身临其境  “寻秘
“老师,我孩子写的是哪张啊?”A家长一脸茫然,找不到自己孩子写的话。“老师,这张是不是我孩子写的?”B家长指着月牙形的小纸条不确定地问。“这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我平时真是太忽视他了。”C家长凝视着自己孩子写的纸条,一脸愧疚……  教室黑板上的“童心絮语”海报,成了家长们最关注的焦点。他们汇聚在教室的黑板前,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羞愧难当的,有愁眉苦脸的,有作沉思状的,也有十分激动的……众
陈仙红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任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壇新秀”“湖州市教学明星”“湖州市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她热爱美术教育,热衷于创设美术教育环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美术材料,指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她在美术教学中,坚持让孩子自主选择,大胆创作。她支持孩子对于材料与梦想之间的建构,支持孩子情感的倾诉和表达,支持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她把创作看作是融合智慧、
一、娃娃读画  张露丹:家里了客人,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有火锅、手把肉、清蒸鱼……,啤酒、饮料,满满的一桌子。  王天琪:歌舞厅里有的人在跳舞,有的人在喝咖啡。  杨紫涵:夜晚,人们来到街边的烧烤摊,吃烧烤,嗶啤酒,整个桌子一堆垃圾。  林雨润:这是爸爸的实验室,桌子全是爸爸做实验的仪器瓶子。  韩六庚:公园里的一个游乐场,好多人都在玩套圈圈游戏。  徐佳琦:太空实验室,太空人在做拯救地球的科学实
《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期间,有场面向1~2岁幼儿开展的亲子艺术公教活动,让人记忆犹新。井上有一,20世纪后期日本艺术家,他的书法个性张扬,从不墨守成规。他在创作时常常挥运巨笔、无拘无束,这一创作状态和1~2岁幼儿在接触到美术材料时的状态很相似。本次活动充分运用了1~2岁幼儿的审美经验,不断激发他们的听觉、触觉、视觉和机体觉,让他们通过丰富有趣的音乐和美术活动,多通道感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