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灵魂 放飞希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32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同时要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联系人类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
  
  一、放大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说明:教师的鼓励和期望,可以造成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我努力,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
  小伟同学属于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不守纪律、不爱学习,骂人、打架、玩电子游戏,样样有份。老师们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尽一切办法,他却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教学《春天来了》时,他竟频频举手。当他猜错谜语时,我先肯定他爱动脑筋,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说到“春天来了,柳树绿了,燕子飞来了,苹果也红了”时,有部分学生在取笑他:“苹果在秋季才成熟。”我看了看大家,笑着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缓季节水果也不断上市。小伟说的也是事实。”这样,老师无形中保护了小伟的学习积极性,他的信心倍增,学习干劲更足了。
  学困生需要倍加呵护,艺尖生也不能忽视、冷落,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他们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领导风采”和音乐才能。
  在当今社会,自信心不仅是一个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人所应有的精神气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表演对错,水平高低,我都会热烈欢迎,积极鼓励,及时肯定,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我坚信:我们的学生各有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
  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二、自主参与表现,张扬个性
  
  孩子们都喜欢歌唱。如何培养孩子们大胆、自信地演唱,以表达情感?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了解歌曲情绪特征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参与表现和创造。表现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需要,表现应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重视。新课改要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授人以“渔”。笔者在让学生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时,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前后6次感受歌曲,每一次都有侧重点:①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②听歌曲录音,随音乐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并拍击。③学生随琴用lu模唱旋律,身体轻轻摇晃。④教师弹琴,学生按节拍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注意附点音符的读法。⑤引导学生用轻轻吹蜡烛的感觉唱歌词。⑥师生接唱,男女生小组唱,领唱、齐唱,以巩固歌曲。通过这样充分的聆听和歌唱过程,孩子不但很快学会了歌曲,还主动参与了音乐表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美。
  新课程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掌握好“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好“该做想做”的事,从而逐渐成长为他该成为的“那个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和享受音乐。在《春天来了》这课中,我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和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表演动作,自由地选择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这样,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在成为课堂主人的同时,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实行学科整合,促进人格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新课标着重强调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综合”,使学生人格由片段化向完整化、和谐发展转变。
  综合既包括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也包括其他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综合。如在《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让学生在学唱前感受春天的景色,在学唱中表现春天的美丽。在拓展部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春天”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有别,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地展示自我:可以用演唱、演奏的方式,也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式,或者用书法的方式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们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在《春天来了》的背景音乐中,有的朗诵课文和古诗,有的进行歌曲表演和伴奏,还有的展示自己书画作品……。同学们或听、或看、或动,不知不觉融入了音乐创造美的境界。这种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表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需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得到体验和熏陶,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乐者乐也。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两千多年前儒家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他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快乐,放松身心,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要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音乐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音乐教师的新使命。
其他文献
藍晒法是英国科学家约翰·赫歇尔爵士于1842年发明的一种能长久保存的成像工艺。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将蓝晒法发扬光大,在她出版的作品集《不列颠海藻类》中,一片片植物的叶片随着茎蔓优美地舒展开来,完美地构成了一幅幅生趣盎然的装饰图案。蓝晒法所产生的美感逐渐被艺术家提炼出来,作为一种除了摄影术之外,能跟绘画及其他领域结合的艺术种类,是一种以光为笔,用光照作用留住最美时刻的“光的绘画”,有别于传统绘画的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获得数学经验和思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求进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抽象数学、形成分析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二、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
迄今为止,虽然人们对语感的定义及特征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语感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在品读中感悟    首先,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也依靠大量的阅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提高语言感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明确指出:“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园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主题绘画是幼儿非常喜爱的美术活动之一,教师在组织该项活动时,不只是让幼儿不断重复已有经验,还必须在幼儿原有水平上有所推动。除了在绘画主题的内容上进行拓展外,还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积累经验”“想象移情,模仿体验”和“表达表现,张扬
在意大利,有一座属于威尼斯的布拉诺岛,大家都叫它彩色岛。岛上的房屋被居民们打扮成了各种颜色:胭脂红、孔雀蓝、松石绿、柠檬黄、樱花粉、丁香紫。色彩缤纷的倒影散落在水面,像打翻的颜料罐。很久以前,小岛以渔业为生,男人出海,女人则留下来守家。守家的女人,便给自己的家涂抹上独特的颜色,好让归航的丈夫远远地就看到那抹属于自己的色彩。  这座小岛还有一个名字叫蕾丝岛,因为在16世纪时它开始生产出全世界最精致的
欣赏绘本《大嘴鸟快递公司》  1. 能够结合图文,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用多种形式创新故事。  2. 运用线描或综合材料的表现手法,创造特色的大嘴鸟。  工具材料  記号笔、颜料、水粉笔、胶棒、剪刀、不织布贴片或卡纸贴片等。  A班:线描《大嘴鸟》  1. 了解观察现实中大嘴鸟鹈鹕的外形特征,上喙尖长,下喙像口袋,脖子弯曲。  2. 确定位置,先画出鸡蛋形状的头、眼睛,再依次画出上喙、下喙、身体、脖子
点评人:范仲  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理事.深圳少儿美术网站长,《中国校外教育》美术版编委,《艺术创想》杂志编委。
一、对教材的理解    《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野》都来有第一单元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精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对这两篇教材的理解与领悟,笔者利用文本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整合。通过回顾《山中访友》的课文内容,提点总结此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借助《索溪峪的野》这个文本材料进行阅读理解与习
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不分国界无关长幼,让孩子自由地和艺术碰撞一定会让他们收获更多,小小798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美术馆,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一起收获、一起玩耍……  南京小小798儿童创艺馆  南京小小798儿童创艺馆致力于创造移动儿童美术馆,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合作的公共教育机构,并先后在南京多次承办儿童艺术活动及艺术展。他们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坚持以“艺术为载体,培养完整儿童”作为目
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或美工区域游戏结束后,孩子的作品普遍会张贴在走廊或班级门口的作品栏中,一周周积累下来,到期末时,本班教师往往会把孩子一个学期的绘画作品整理起来,制作一个封面,将其装订成一本美丽的画册,分发到家长的手中。很多家长偶尔翻看孩子的作品,还经常以“画得像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画作,有的甚至把这些画作当作废纸,丢在垃圾桶。由此,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开展了针对“如何让幼儿的画作变废为宝”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