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同时要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联系人类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
一、放大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说明:教师的鼓励和期望,可以造成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我努力,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
小伟同学属于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不守纪律、不爱学习,骂人、打架、玩电子游戏,样样有份。老师们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尽一切办法,他却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教学《春天来了》时,他竟频频举手。当他猜错谜语时,我先肯定他爱动脑筋,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说到“春天来了,柳树绿了,燕子飞来了,苹果也红了”时,有部分学生在取笑他:“苹果在秋季才成熟。”我看了看大家,笑着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缓季节水果也不断上市。小伟说的也是事实。”这样,老师无形中保护了小伟的学习积极性,他的信心倍增,学习干劲更足了。
学困生需要倍加呵护,艺尖生也不能忽视、冷落,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他们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领导风采”和音乐才能。
在当今社会,自信心不仅是一个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人所应有的精神气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表演对错,水平高低,我都会热烈欢迎,积极鼓励,及时肯定,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我坚信:我们的学生各有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
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二、自主参与表现,张扬个性
孩子们都喜欢歌唱。如何培养孩子们大胆、自信地演唱,以表达情感?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了解歌曲情绪特征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参与表现和创造。表现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需要,表现应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重视。新课改要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授人以“渔”。笔者在让学生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时,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前后6次感受歌曲,每一次都有侧重点:①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②听歌曲录音,随音乐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并拍击。③学生随琴用lu模唱旋律,身体轻轻摇晃。④教师弹琴,学生按节拍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注意附点音符的读法。⑤引导学生用轻轻吹蜡烛的感觉唱歌词。⑥师生接唱,男女生小组唱,领唱、齐唱,以巩固歌曲。通过这样充分的聆听和歌唱过程,孩子不但很快学会了歌曲,还主动参与了音乐表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美。
新课程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掌握好“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好“该做想做”的事,从而逐渐成长为他该成为的“那个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和享受音乐。在《春天来了》这课中,我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和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表演动作,自由地选择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这样,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在成为课堂主人的同时,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实行学科整合,促进人格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新课标着重强调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综合”,使学生人格由片段化向完整化、和谐发展转变。
综合既包括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也包括其他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综合。如在《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让学生在学唱前感受春天的景色,在学唱中表现春天的美丽。在拓展部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春天”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有别,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地展示自我:可以用演唱、演奏的方式,也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式,或者用书法的方式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们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在《春天来了》的背景音乐中,有的朗诵课文和古诗,有的进行歌曲表演和伴奏,还有的展示自己书画作品……。同学们或听、或看、或动,不知不觉融入了音乐创造美的境界。这种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表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需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得到体验和熏陶,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乐者乐也。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两千多年前儒家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他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快乐,放松身心,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要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音乐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音乐教师的新使命。
一、放大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说明:教师的鼓励和期望,可以造成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我努力,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
小伟同学属于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不守纪律、不爱学习,骂人、打架、玩电子游戏,样样有份。老师们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尽一切办法,他却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教学《春天来了》时,他竟频频举手。当他猜错谜语时,我先肯定他爱动脑筋,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说到“春天来了,柳树绿了,燕子飞来了,苹果也红了”时,有部分学生在取笑他:“苹果在秋季才成熟。”我看了看大家,笑着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缓季节水果也不断上市。小伟说的也是事实。”这样,老师无形中保护了小伟的学习积极性,他的信心倍增,学习干劲更足了。
学困生需要倍加呵护,艺尖生也不能忽视、冷落,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他们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领导风采”和音乐才能。
在当今社会,自信心不仅是一个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现代人所应有的精神气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表演对错,水平高低,我都会热烈欢迎,积极鼓励,及时肯定,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我坚信:我们的学生各有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
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二、自主参与表现,张扬个性
孩子们都喜欢歌唱。如何培养孩子们大胆、自信地演唱,以表达情感?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了解歌曲情绪特征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参与表现和创造。表现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需要,表现应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重视。新课改要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授人以“渔”。笔者在让学生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时,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前后6次感受歌曲,每一次都有侧重点:①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②听歌曲录音,随音乐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并拍击。③学生随琴用lu模唱旋律,身体轻轻摇晃。④教师弹琴,学生按节拍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注意附点音符的读法。⑤引导学生用轻轻吹蜡烛的感觉唱歌词。⑥师生接唱,男女生小组唱,领唱、齐唱,以巩固歌曲。通过这样充分的聆听和歌唱过程,孩子不但很快学会了歌曲,还主动参与了音乐表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美。
新课程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掌握好“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好“该做想做”的事,从而逐渐成长为他该成为的“那个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和享受音乐。在《春天来了》这课中,我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和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表演动作,自由地选择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这样,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在成为课堂主人的同时,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实行学科整合,促进人格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新课标着重强调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综合”,使学生人格由片段化向完整化、和谐发展转变。
综合既包括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也包括其他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综合。如在《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让学生在学唱前感受春天的景色,在学唱中表现春天的美丽。在拓展部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春天”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有别,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地展示自我:可以用演唱、演奏的方式,也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式,或者用书法的方式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们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在《春天来了》的背景音乐中,有的朗诵课文和古诗,有的进行歌曲表演和伴奏,还有的展示自己书画作品……。同学们或听、或看、或动,不知不觉融入了音乐创造美的境界。这种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表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需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得到体验和熏陶,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乐者乐也。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两千多年前儒家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他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快乐,放松身心,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要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音乐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音乐教师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