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直观而丰富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助性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开展自主学习,启迪抽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95-01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语文功底和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艰巨任务。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课件,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体会教科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的目标呢?恰当地运用媒体课件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这些生字都有一个自己的"家"。这时我让学生帮生字找"家"。这一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形象化了。为学生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较快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训练。
2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对课文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例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学中,利用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上相应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
3运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抖动"。但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这时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运用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对习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习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学生不乏鲜活感人的习作材料,学生都没有及时记下罢了。只有到了要用时候,印象又淡忘了,都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习作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起学生对有关活动、相关内容进行回忆,从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我把自己摄下的学生拔河比赛录像进行了"剪辑",由面到点,由全部到个别,由运动员到观众,使比赛场面层次清晰地显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活动情景,觉得很有意思,他们再次体验活动之乐、感受生活之美。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契机,把平时摄下的许多活动情景资料快速地播放一遍,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此时,他们就再也不会望题生畏,再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笔下流淌出的是那潺潺的清泉,散发出的是朵朵鲜花……
5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又如教学《触摸春天》,该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笔者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学校图书资料中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教育手段,能全面系统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并做到有机整合,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其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关键词: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95-01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语文功底和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艰巨任务。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课件,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体会教科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的目标呢?恰当地运用媒体课件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这些生字都有一个自己的"家"。这时我让学生帮生字找"家"。这一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形象化了。为学生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较快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训练。
2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对课文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例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学中,利用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上相应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
3运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抖动"。但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这时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运用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对习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习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学生不乏鲜活感人的习作材料,学生都没有及时记下罢了。只有到了要用时候,印象又淡忘了,都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习作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起学生对有关活动、相关内容进行回忆,从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我把自己摄下的学生拔河比赛录像进行了"剪辑",由面到点,由全部到个别,由运动员到观众,使比赛场面层次清晰地显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看着自己熟悉的活动情景,觉得很有意思,他们再次体验活动之乐、感受生活之美。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契机,把平时摄下的许多活动情景资料快速地播放一遍,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此时,他们就再也不会望题生畏,再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笔下流淌出的是那潺潺的清泉,散发出的是朵朵鲜花……
5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又如教学《触摸春天》,该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笔者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学校图书资料中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教育手段,能全面系统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并做到有机整合,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其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